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技术,合成了PS\PBA\P(BA-AA)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利用质量分析法研究了反应过程的表观动力学,测得了三步反应的聚合动力学曲线,探讨了初始乳化剂浓度、引发剂浓度对各步反应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二乙烯基苯为交联剂,苯乙烯乳液聚合反应速率R∝[E][I];在交联PS种子乳液存在下,以EGDM为交联剂,丙烯酸丁酯乳液聚合的反应的动力学曲线与经典乳液聚合有所差异。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合成的聚合物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且粒径均匀。  相似文献   

2.
聚氨酯乳液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制备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聚己二酸丁二醇酯(PBA2000)和环氧树脂(E-20)为主要原料,制备了高环氧树脂含量的聚氨酯(PU)/环氧树脂(EP)乳液互穿聚合物网络(LIPN)。通过红外光谱,动态力学分析,透射电镜等研究了产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LIPN已形成,乳液乳胶粒子为非核壳结构,EP和PU两种组分完全互容且在分子尺度互穿。改性PU的耐溶剂性大幅提高,表现出明显的互穿协同效应。可作为一种新型的环保PU涂层应用于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3.
4.
以聚氨酯(PU)为组分I,乙烯工酯树脂(VER)为组分Ⅱ,采用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乙烯基酯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VER-IPN)采用透射电镜(TEM)和原子显微镜观察了PU/VER-IPN的微观形态,用调制DSC(M-DSC^TM)动态力学分析方法(DMA)研究了IPN的玻璃化转变行为及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U网络与VER网络形成了多相微区结构,在界面处互穿和缠结,形成类似胞状的结构,PU  相似文献   

5.
以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丙烯酸乙酯(EA)为原料,通过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PU)/聚丙烯酸酯(P(MMA-EA))互穿网络聚合物(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IPN)型衬层。采用示差扫描量热法(DSC)研究了IPN衬层的固化反应动力学,运用Kissinger极值法、Crane法确定了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及流变仪分别对固化反应速率及粘度增长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U和P(MMA-EA)两体系配比的接近,IPN衬层的固化反应表观活化能逐渐降低,反应速率加快,反应级数均接近1.065;反应温度及丙烯酸酯含量的变化对-NCO的消耗速率影响很大;反应温度、固化参数、交联参数及硬段含量均对粘度增长速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7.
不饱和聚酯/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基玻璃纤维增强 …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以不饱和聚酯/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为基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动态热机械性能及应用性能。结果表明,在不饱和聚酯树脂中加入5%-10%的聚氨酯,使基质形成互秀利于提高由此得到的复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FT-IR法研究了增塑同步互穿网络PU/PGMA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了反应温度、引发体系、引发剂浓度、不同组分比等因素对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得到PU和PGMA反应均为二级动力学反应,且PU与PGMA的反应由于体系粘度的变化,存在着相互作用,PU反应受PGMA的快速反应的影响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
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相行为与粘接剪切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制备了一系列聚氨酯/环氧树脂互穿聚合物网络PU/EP IPNs,由DCS、TMA和DDV研究表明,IPNs在高温区存在单一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IPNs的相行为与其粘接剪切强度相关,并确认接枝共聚物的存在增强了IPNs的互穿效应。  相似文献   

10.
聚氨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互穿聚合物网络透明度的损失是由于聚氨酯和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不相容性,这些材料的透明度取决于两相聚合物分散程度,增加两相交联密度,导致两相强制互容可提高这些材料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1.
12.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技术在功能高分子中遥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综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技术在功能材料中应用研究的进展。具体叙述功能膜材料、敏感性水凝胶、非线性光学极性聚合物,导电材料、药物控释体系等IPN功能材料。  相似文献   

13.
含核—壳聚合物共混体系PC/PBA—cs—PMMA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聚碳酸酯(PC)和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聚合物(PBA-cs-PMMA),采用密炼机以不同条件机械混合。经力学性能测试、形态结构观察和转变行为表征表明,PC与PMMA具有一定的相容性,PBA-cs-PMMA能很好地分散在PC中,当其含量超过10%,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值为PC的10余倍,是PC的良好增韧剂。增韧机理属银纹和剪切屈服共存。  相似文献   

14.
PS/P(BA-BOA)核壳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S/P(BA-BOA)核壳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形态,探讨了聚合方式等对微观结构的影响,对乳液的稳定性以及乳液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聚合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胶乳型互穿网络聚合物形态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RuO_4染色法研究了LIPN PBA/PS/PMMA乳胶粒的形态结构并用透射电镜和图象分析技术测定了乳胶粒尺寸及其分布。讨论了引发剂、交联剂、反应温度及加料方式对形态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PS/P(BA—BOA)核壳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丁氧基甲基丙烯酰胺(BOA)为活性单体,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S/P(BA-BOA)核壳型复合乳液,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乳液粒子的微观形态,探讨了聚合方式等对微观结构的影响,对乳液的稳定性以及乳液膜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考察了聚合方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核壳型St/BVA/BA微凝胶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种子乳液和半连续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核壳型St/BVA/BA微凝胶,研究了不同乳化剂配比及加入方式、不同引发剂及其加入方式等对乳液聚合转化率及稳定性的影响;对半连续法制备的核壳结构微凝胶进行了结构表征及Ca∧2 稳定性、稀释稳定性、冻融稳定性等性能测试。  相似文献   

18.
端羟基丁二烯型聚氨酯/聚苯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同步法合成的端羟基聚丁二烯型聚氨酯/聚苯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PU(HTPB)/PS_t-IPN〕的形态结构、热转变行为和力学性能。电镜结果表明:该类 IPN 形成既二相分离又各自连续的相结构,当 PU(HTPB)/PS_t 组成比为25/75时,体系发生相转变;组成比为50/50左右时,形成的聚苯乙烯分散相区域尺寸较小。增加每一相的交联程度,均可提高二相的互穿能力,所有 IPN 都呈现出独特的细胞状结构形态,文中根据聚氨酯首先形成的事实,提出了该结构的形成机理。T_(?)研究结果表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移动将受到 IPN 自身诸因素的制约。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随 IPN 中 PU(HTPB)含量增加,材料的刚性下降,而断裂伸长则出现由增加到下降的过程,在组成比为60/40左右时,达最大值。  相似文献   

19.
PVA/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合成了一系列PVA/PBA乳胶互穿聚合物网络,提出了用相容程度来定量表征聚合物共混物中两组分的相容性,动态力学谱结果表明,乳胶双向互穿以及BA同AN共聚可极大地改善PBA与PVS的相容性和乳胶IPN的阻尼性能。  相似文献   

20.
PBA/PMMA型核壳结构增韧剂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传统乳液聚合、无皂乳液聚合及其扩径聚合的方法,得到了粒径从0.078um至1.38um的窄分布的BA(丙烯酸丁酯)为主单体的PBA橡胶核,然后,进行PMMA的壳层种子接枝乳液聚合,得到PBA/PMMA核壳结构胶乳,乳液经破乳过滤干燥后得到核壳结构增韧剂,发现随着橡胶相交联剂用量的增加,PBA胶粒表现双键含量增加;核壳复合粒子表观羧基的含量可以用电位滴定法获得。实验表明,进行壳层混合单体(MMA、MAA)接枝时羧基主要分布在胶粒的浅层;核壳比对复合粒子的形态有较大影响。利用LS激光粒径仪测得胶粒的大小及其分布;同时,TEM照片显示了核壳粒子的形态和尺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