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反应注射成型(聚氨酯-聚苯乙烯)间充复合弹性体的热…E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DSC、TG考察了反应注射成型(聚氨酯-聚苯乙烯)间充复合弹性体各相态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热降解规律。表明,PUR交联密度提高有利于其软段相与PS相形成部分互溶的微相结构,而NCO/OH的提高则促进软段的微相分离及增大PS与PUR的相容性。该共混体系的热裂解属无规热解反应,不同热裂解温度区域内各相态的热失重均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2.
NR/HDPE共混热塑性弹性体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抽提法、流变仪、示差扫描量热仪、热重法、动态粘弹谱仪、扫描电镜等仪器研究了NR/HDPE共混热塑性弹性体(TPE)的结构与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动态和静态硫化共混物的交联程度相近。控制NR的交联程度可改善共混物的流动性。NR/HDPE共混热塑性弹性体中、HDPE结晶度则随NR的增加而略微降低。只要HDPE足以包裹胶胶粒子就就可以形成连续相。动态硫化增加了共混物中NR与HDPE相界面间的结合力。 相似文献
3.
万传伟 《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2008,5(3):84-85
热塑性弹性体由于具有橡胶的高弹性和树脂的良好加工性能从而越来越广泛的得到了应用,以手机天线模具为例,通过实验探索并揭示工艺条件对聚氨酯和聚烯烃共混物这两种热塑性弹性体注塑特性影响,为热塑性弹性体注射工艺的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通过DSC、TG考察了反应注射成型(聚氨酯-聚苯乙烯)间充复合弹性体各相态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热降解规律。结果表明,PUR交联密度提高有利于其软段相与PS相形成部分互溶的微相结构,而NCO/OH的提高则促进软段的微相分离及增大PS与PUR的相容性。该共混体系的热裂解属无规热降解反应,不同热裂解温度区域内各相态的热失重均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5.
聚丁二烯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端羟基聚丁二烯齐聚物(HTPB)作为软段,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1,4-丁二醇(BDO)作为硬段合成了聚氨酯弹性体,用FT-IR、WAXD、SAXA、DSC和回弹性实验对聚合物的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具有微相分离的特征,硬段微区尺寸为40×10-10~100×10-10m。受热史对聚合物的玻璃化温度有较大的影响,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而变大。 相似文献
6.
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微相分离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用现代测试手段,探讨了聚丁二烯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微相分离结构形态。结果表明该种弹性体的微相分离非常接近于完全,聚氨酯硬段基本呈“卵石”结构分散在聚丁二烯软段连续相中,硬段存在有1~1000nm的不同层次的超尺寸结构。DSC的定量测试表明硬段在软段中的溶解量仅为3.2%。此外,还探讨了弹性体内存在的不同长度的刚性链段及两相界面层结构。 相似文献
7.
PS/粉末SBR—g—s共混体研究:Ⅰ.相结构,冲击断裂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粉末SBR-g-s与PS树脂共混,测定了共混体的C无缺口冲击强度与PR用量的关系曲线。用TEM和SEM分别分析了共混体的相结构和冲击断面形貌。研究了共混体的相结构、冲击断裂机理和冲击强度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关系曲线被转变点划分的每一区域内,冲击断裂机理只发生量变而无质变,帮冲击强度与PR用量成正比,而随着区域的变换冲击断裂机理发生了质变,导致了冲击强度的变化不连续从而出现转变点。当粉末非交联 相似文献
8.
聚氨酯弹性体的结构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室温催化合成了一系列不同结构的聚氨酯弹性体,研究了软硬链段的化学结构对聚氨酯弹性体形态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由MDI合成的PU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优于相应的由TDI合成的PU弹性体,对称结构的MDI易规整排列,提高了力学强度,软硬链段之间的相容性和较强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提高弹性体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9.
聚α—甲基苯乙烯对SBS及其共混物加工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Pα-MS对SBS、PP/SBS加工性能的影响及Pα-MS对SBS微相分离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Pα-MS可明显改善SBS、PP/SBS的加工性能;Pα-MS可使SBS的相分离结构变得模糊不清直至微相分离结构消失,使SBS失去物理交联点,从而丧失热塑性弹性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PVC/ABS共混合金的结构与性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PVC/ABS共混合金的结构,结合其流变性,机械性能,探讨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VC/ABS共混合金的热性能、抗冲击强度介于纯PVC和ABS之间,而缺口冲击强度则优于PVC和ABS,且当ABS含量为30%时有最大值。这是由于PVC/ABS共混合金的微观结构造成的。PVC/ABS共混合金随着ABS含量减少,橡胶粒子变小,当ABS含量为30%时,二组分相容性最好。 相似文献
11.
用FT—IR、DSC、WAXD等方法研究了四种不同方法制备的聚醚砜醚酮酮(PESEKK)样品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表明,低温溶液缩聚得到的PESEKK为半结晶聚合物,其非晶部分较易溶于二氯乙烷等强极性有机溶剂;半结晶聚合物熔融冷却过程中很难再结晶;半结晶聚合物熔融淬冷,转变为无定型聚合物;熔融拉丝取向,也不能促使其结晶,但非晶链段被取向使IR分析4000cm^-1-1700cm^-1出现强烈倍频吸收峰;用DCE处理半结晶聚合物得到结晶度更高的聚合物样品。 相似文献
12.
分子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聚合度、分子量分布和支化结构对增塑聚氯乙烯加工流变性能和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PVC的加工流变性能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恶化;拓宽分子量分布和引入支化结构均有利于加工流变性能的提高;增塑PVC的拉伸强度随聚合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压缩永久变形却随之减小;分子量分布对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不大;支化PVC的拉伸强度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13.
柯扬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04,20(3):88-91
制备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层状硅酸盐(LS)纳米复合材料(NPET),其分子量高、分布窄、力学性能好且薄膜较透明。选择处理剂分子链长短、控制其与基体之间的强或弱相互作用、控制Ls加量与加入方式,可得到稳定高性能的NPET。LS以干态或湿态加入使PET结晶速率提高3倍左右,无机相以平均30nm~70nm尺度分散于PET基体,有约3%~4%数量的凝聚粒子与基体相分离,使NPET冲击韧性下降。 相似文献
14.
核壳式纳米Al2O3/PS复合粒子的表征及增韧选区激光烧结聚苯乙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TEM,FTIR对乳液聚合方法制备纳米Al2O3/PS复合粒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制备出的复合粒子具备以纳米氧化铝为核、以聚苯乙烯为壳的核壳式结构;并将核壳式复合粒子用来增韧选区激光烧结聚苯乙烯,结果发现,其缺口冲击强度达到12.1kJ/m2,较纯聚苯乙烯提高了50%左右,比添加未经任何改性处理纳米氧化铝粒子的复合材料提高了30%;利用FE-SEM对试件的冲击断面进行了微观结构分析,结果表明:核壳式纳米Al2O3/PS复合粒子改善了纳米粒子与基体表面极性的差异,增强了其与聚合物基体之间的界面相容性,从而改性了选区激光烧结制备聚苯乙烯基复合材料,并很好地起到增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VC-MMA共聚物的力化学合成及其共混体力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力化学的方法在开炼机上直接合成了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oly(VC-co-MMA)],考察了MMA/PVC比率,薄通次数,引发剂等对共聚反应的影响。发现其共聚率最大可达到5.8%。共聚效率可达到89%,将有力化学法制得的Poly(VC-co-MMA)共聚物用于PVC/CPE共混物中,可以提高共混物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仲长率,其改性效果明显优于纯PMMA,Poly(VC-co-MMA)更有助于刚性粒子增韧。 相似文献
16.
医用聚乳酸的合成及其管型材料性能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无毒的辛酸亚锡作催化剂,将丙交酯聚合成聚乳酸(PLA)。研究了在760~0.05mmHg范围内压力改变对PLA分子量的影响,并将PL制成内径为2mm的管型材料,经热稳定性、机械强度和降解性能等试验,结果都表明此管材可用作引导神经再生导管材料。 相似文献
17.
采用熔融缩合聚合的方法 ,在醇、酸等摩尔比的前提下 ,琥珀酸与草酸的摩尔比为 1/ 2 2 ,催化剂为 0 .2 5 % (质量 ) ,热稳定剂为 0 .0 1% (质量 ) ,分阶段升温反应 ,制得了高分子量 ( Mw=5 .7× 10 5)的聚 (草酸乙二醇酯 - co-琥珀酸乙二醇酯 )。实验结果表明 ,该脂肪族聚脂不仅具有良好的光学性能和生物降解性 ,而且在相容剂的作用下与 LDPE有较好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18.
用偏光显微镜(PLM)和透射电镜(TEM)观察了67Pb(Mg1/3Nb2/3)O3-33PbTiO3单晶的畴结构.在PLM下,光学质量不同的晶体具有不同的畴结构,透明晶体具有毫米尺度的大畴,透明性差的晶体的带状孪生畴宽约为0.1mm;在TEM下,雾状晶体中存在着复杂的微米尺度的孪生畴,而均匀晶体中存在着不规则的微米尺度的180°畴.原位EDS分析表明,在孪生晶体中存在Nb-Ti-Mg-Pb-O非晶相.透明晶体的介电和压电常数显著地高于雾状晶体.讨论了化学不均性对畴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核/壳结构复合乳液的制备与形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步种子乳液聚合的方法 ,经过制种、合成核和合成壳 3个步骤 ,制备了具有核 /壳结构的聚苯乙烯(PS)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复合乳液 ,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形成的复合乳液粒子的大小的影响。用透射电镜考察了复合乳液的形貌 ,发现乳液粒子的粒径在纳米级 ,预计在某些领域会有特殊用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