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子宫内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6月至2015年12月于我院确诊为子宫内膜增生的患者96例。所有患者均放置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比较治疗前、放置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患者的月经模式、血红蛋白水平、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并分别于治疗前、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宫腔镜下诊断性刮宫取患者子宫内膜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患者治疗后月经量显著减少,自3个月开始3个观察时点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6个月开始患者血红蛋白水平恢复至正常水平;患者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12个月时间点患者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VEGF的表达逐渐减少且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能够通过抑制子宫内膜VEGF的表达抑制子宫内膜增生,减少患者月经周期的出血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术前应用戈舍瑞林治疗对大子宫肌瘤腹腔镜手术的影响,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16例大子宫肌瘤(子宫体积>孕14周)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G组、C组进行前瞻性对照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腹腔镜下全子宫切除术或子宫肌瘤剔除术,G组术前1~2个月接受戈舍瑞林皮下注射,记录患者用药前、术前子宫肌瘤体积、血红蛋白水平变化,并比较围术期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用药前相比,G组子宫肌瘤体积明显下降、血红蛋白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低于C组,其盆腔引流量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经患者术后6~8个月月经恢复,G组短期闭经发生率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潮热/多汗、发热、转氨酶升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应用戈舍瑞林可降低子宫肌瘤体积、改善贫血症状,从而降低手术难度、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安全性,而术后较高的闭经率对于预防肿瘤复发亦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对子宫腺肌症的治疗效果,旨在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我医院行子宫腺肌瘤病灶切除术患者80例,按照病灶是否>6cm,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内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再分为腹腔镜和开腹手术2组。观察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子宫复旧时间。结果 :瘤体最大径≤6cm的,腔镜手术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小于开腹手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术式的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子宫复旧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瘤体最大径>6cm的,开腹组手术时间和术后子宫复旧时间低于腹腔镜组,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术式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瘤体最大径≤6cm选择腹腔镜手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瘤体最大径>6cm则开腹手术效果优于腹腔镜手术,应综合考虑患者的总体状况,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腹腔镜下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中缝合和电凝两种止血方式对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8例卵巢成熟畸胎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缝合组与电凝组,各39例。均行腹腔镜下剔除术治疗,并分别应用镜下缝合、双极电凝进行创面止血。比较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卵巢储备功能变化。结果:电凝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缝合组(P<0.05)。2组患者术后6个月LH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术后6个月FSH显著升高,E2显著降低(P<0.05)。2组患者均未见卵巢储备功能降低或衰竭。2组患者术后6个月患侧窦卵泡数显著低于健侧,电凝组患侧窦卵泡数亦低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凝组月经周期延长、月经量减少发生率显著高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电凝止血对腹腔镜下卵巢成熟畸胎瘤剔除术后患者卵巢储备功能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后卵巢功能的影响,为异位囊肿剥除术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76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患者于2015年2月至2016年8月接受手术。开腹组、腹腔镜组各88例,分别实施开腹、腹腔镜下囊肿剥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恢复情况及卵巢功能变化。结果 :两组年龄、月经周期、双侧窦状卵泡计数(AFC)等基线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开腹组手术时间低于腹腔镜组,其术中出血量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月经复潮时间低于腹腔镜组,其术后1年妊娠率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腹组术后6个月E2、AFC较术前升高,AMH较术前下降,腹腔镜组术后6个月FSH较术前升高,AMH、AFC较术前下降,开腹组术后6个月AMH高于腹腔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腹腔镜手术相比,开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对患者卵巢功能影响更小,且在缩短术后恢复时间、提高术后妊娠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的病因及腹腔镜的诊治价值。方法:2014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征得317例CPP患者知情同意后行腹腔镜探查手术,根据腹腔镜检查结果判断病因,符合条件者实施腹腔镜下盆腔病变相应处理,并于术后6个月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妇科检查共检出246例(77.60%)患者存在阳性体征,超声检查共检出240例(75.71%)患者存在异常改变,其余患者妇科检查及超声检查均未见阳性体征或异常改变。腹腔镜检查共明确251例患者病因,占79.18%,患者病因以子宫内膜异位症为主,占28.69%,其次为慢性盆腔炎、子宫腺肌病,分别占20.72%、11.16%。251例明确病因的CCP患者中,术后6个月完全缓解149例,基本缓解63例,无缓解39例,总有效率为84.46%。结论:腹腔镜在CPP病因诊断及治疗中均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开放性根治术和腹腔镜根治术治疗大体积肾癌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65例大体积肾癌患者,其中33例行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腹腔镜组),32例行开放根治性肾切除术(开放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和预后、复发情况。结果 :腹腔镜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显著高于开放组,失血量显著低于开放组,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开放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开放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腹腔镜组术后19例(57.6%)发现复发或转移病灶,13例(39.4%)死亡;开放组术后22例(68.8%)发现复发或转移病灶,15例(46.9%)死亡;两组之间的病灶转移率和死亡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掌握手术入路和操作技巧前提下,腹腔镜根治术在大体积肾癌应用中亦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预防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UB)、子宫内膜息肉(EMP)宫腔镜治疗后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12月拟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切除或息肉切除治疗的108例DUB或EM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术后1 d开始口服米非司酮,持续3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其月经量、血红蛋白(Hb)、子宫内膜厚度、激素水平变化,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各时点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b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激素水平均未见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随访期间未见复发,对照组患者随访期间复发5例,复发率为10.64%(5/47),对照组复发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术后短期小剂量口服米非司酮能够有效预防DUB、EMP复发,安全可靠,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不同子宫肌瘤剔除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17例患者中注射垂体后叶素组84例(A组),子宫动脉阻断组61例(B组),单纯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患者126例(C组)。比较3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治疗效果及妊娠结局。结果:B组手术时间高于A组、C组,其术中出血量低于其他2组;A组、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4.92%(3/61)、5.95%(5/8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52%(12/126),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肌瘤残留率、复发率低于A组、C组,A组肌瘤残留率、复发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妊娠时间、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腹腔镜、局部注射垂体后叶素后子宫肌瘤剔除相比,子宫动脉阻断后切除病灶虽然技术要求较高,但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与妊娠结局的前提下,进一步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朱平 《现代仪器》2016,(4):44-46
目的 :观察醛固酮腺瘤和单侧肾上腺增生导致醛固酮增多症腹腔镜手术效果。方法 :以我院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50例醛固酮增多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醛固酮腺瘤组38例、单侧肾上腺增生组12例,均行腹膜后腹腔镜手术,肿瘤体积较大且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晰者行肾上腺部分切除,其他患者行肾上腺全切。观察围术期指标及术后症状变化,比较肾上腺部分切除与肾上腺全切手术情况。随访1年,比较疗效及复发情况。结果 :肾上腺全切的醛固酮腺瘤手术时间显著高于肾上腺部分切除的醛固酮腺瘤及单侧肾上腺增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1个月收缩压、舒张压、血浆醛固酮、醛固酮/肾素比值均显著降低,血钾、血浆肾素活性均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年均未见复发,单侧肾上腺增生、肾上腺全切醛固酮腺瘤、肾上腺部分切除醛固酮腺瘤治愈率分别为66.7%、64.7%、61.9%,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手术治疗醛固酮增多症两种亚型均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对符合肾上腺部分切除指征患者,术中应尽可能保留患侧肾上腺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早期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宫腔镜电切术联合孕激素对患者预后及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我院2009年4月—2013年4月确诊EC患者中有7例尝试保留生育功能,均实施宫腔镜电切术,术后宫内放置左炔孕酮宫内节育器。观察其复发及妊娠情况,并检测其治疗前后血清CA125水平变化。结果:1例患者术后4个月肿瘤复发,行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后完全缓解,其余6例患者均于术后半年内完全缓解,4例患者怀孕,3例成功分娩,所有患者至末次随访时均无瘤存活。7例患者治疗后血清CA125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血清CA125平均降低水平为(14.0±1.4)U/mL。结论:宫腔镜电切术能够有效清除EC癌灶,同时能保留患者生育功能,使大部分患者获得良好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尿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变化速率在浅表性膀胱癌(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SBC)术后复发随访中的价值,为SBC的复发与进展风险预测提供参考。方法 :44例SBC患者(膀胱癌组)及20例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均接受相关手术治疗,检测其术前、术后尿HA水平,计算尿HA变化速率及阳性率,比较尿HA变化速率、阳性率在SBC复发及未复发、进展至MIBC以及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中的差异,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尿HA变化速率预测SBC复发及进展的价值。结果 :膀胱癌组患者术前至术后3个月尿HA水平持续下降,术后3~12个月逐渐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组术后1周至术后3个月尿HA变化速率绝对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4例膀胱癌患者中,复发15例,进展5例,均于术后3~12个月进展或复发。复发组、进展组术后3~12个月尿HA变化速率阳性率均高于未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尿HA变化速率阳性是预测肿瘤复发或进展的独立因素(95%CI 1.50~23.29,P<0.05)。结论 :术后定期监测患者尿HA变化速率有助于SBC复发及进展风险的早期预测,值得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垂体后叶素或缩宫素的临床止血效果。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妇科2008年6月-2012年12月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的79例患者,随机分为垂体后叶素组(采用垂体后叶素加0.9%氯化钠注射液子宫肌层注射)和缩宫素组(采用缩宫素子宫肌层注射)。结果术中用药15min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出血量、手术时间及血压垂体后叶素组术中出血量65.2±22.3 mL,手术时间为55.3±25.2min;缩宫素组术中出血量98.3±32.3mL,垂体后叶素组手术时间为55.3±25.2min,而缩宫素组手术时间为80.2±26.3min。垂体后叶素组患者血压(收缩压)较缩宫素组明显升高10~30mmHg,30min后逐渐降至正常。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其对患者血压的影响是短暂的,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鼻咽癌调强放疗后甲状腺功能及体积变化,为照射剂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记录54例拟行鼻咽癌根治性调强放疗患者放疗前至放疗后18个月甲状腺激素及体积变化,并分析上述指标与照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剔除1例失访患者后,其余53例患者18个月生存率、局部控制率、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6.23%、98.11%、92.45%。患者甲状腺调强放疗最大照射剂量为(65.88±3.17)Gy,平均照射剂量为(46.68±6.49)Gy。患者调强放疗后12个月FT3低于调强放疗前水平;调强放疗后3个月FT4即较调强放疗前下降;调强放疗后6个月TSH即高于调强放疗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调强放疗后甲状腺体积均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仅调强放疗后12个月PTV与甲状腺平均照射剂量呈弱负相关。结论: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的近中期疗效确切,但其甲状腺平均照射剂量对甲状腺功能及体积存在一定影响,应强调颈部靶区优化、谨慎选择照射剂量,尽可能降低患者甲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临床效果,探讨其对患者颌骨畸形及语音的影响。方法 :分析我院37例采用DO术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资料,观察矫治前、矫治后12个月X线头影变化,并对其矫治后12个月语音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患者矫治后12个月后SNA、G-Sn-Pg’、Ls-E plane、H角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G-Prn显著降低,G-Sn、G-Ls均显著增加,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矫治后12个月语音效果优22例,良10例,差5例,优良率86.5%。结论 :DO能够有效促进唇腭裂术后继发颌骨畸形患者上颌骨前移,减轻口颌系统继发畸形及功能障碍,保证语音效果、改善面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与开腹修补术治疗食管裂孔疝的疗效与安全性,为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行修补术的271例食管裂孔疝患者资料。149例患者接受腹腔镜修补术,122例接受开腹修补术,调查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近远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复发情况及生活质量变化,比较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与安全性。结果 :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镇痛次数低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及中转开腹手术者。腹腔镜组术后切口感染发生率为8.72%,低于开腹组的2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开腹组食管裂孔疝复发率分别为4.03%(6/149)、4.10%(5/12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GLQI量表总分及各条目评分均较术前增加,腹腔镜组整体评分增加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开腹修补术相比,腹腔镜食管裂孔疝修补术亦可保证确切的治疗效果,且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脊柱截骨术治疗脊髓拴系综合征(Tethered cord syndrome,TCS)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总结其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对31例符合TCS诊断标准及手术适应证的患者行脊柱截骨术,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其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症状恢复情况及手术前后脊柱裂神经功能评分(SBNS)变化、改良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变化。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共有3例(9.68%)患者发生并发症,存在术前神经症状的患者,多数症状消失或好转。患者术后6个月SBNS评分较术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SBN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12个月SBNS分级亦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下腰痛主诉的17例患者患者术后12个月改良JOA评分较术前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改良JOA评分改善率为(96.45±11.37)%。结论:脊柱截骨术治疗TCS安全性佳、疗效确切,可作为TCS的首选治疗术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与开放手术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6月至2013年9月收治65例膀胱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腹腔镜手术组35例和开放性手术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以及术后12个月新膀胱功能情况等。结果 :与开放性手术组相比,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手术时间明显延长,术中出血量明显降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膀胱容量、膀胱内压、最大尿流率以及日、夜尿控率等指标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腹腔镜下膀胱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膀胱术具有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少,且恢复较快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肌电图仪评价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后咀嚼肌功能变化,了解患者术后咀嚼肌功能的变化规律。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8月—2015年8月收治的31例接受正颌手术的错牙合畸形患者纳入观察组,并选取同期30名正常牙合者纳入对照组。运用肌电图仪检测静息放松时、左右侧方最大运动各咀嚼肌肌电位,以及正中紧咬时、最大开口、正中前伸、咀嚼运动时咀嚼肌肌电位及不对称指数,并分析观察组患者术后咀嚼肌功能变化。结果 :除静息放松外,观察组术前咀嚼肌肌电位低于对照组,且以紧咬、咀嚼时差异最为明显(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部分咀嚼肌功能有所恢复,但紧咬、咀嚼时肌电位仍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时,患者咀嚼肌功能较术前、术后3个月改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错牙合畸形患者正颌手术后咬合及肌肉功能均逐渐增强,但功能未达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术后血肿复发的影响因素,探讨预防对策。方法 :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291例CSDH患者于我院接受钻孔血肿清洗术治疗且术后随访资料符合研究要求,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2年,对比复发组、未复发组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治疗方案等指标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291例患者中,35例患者术后随访期间判定为血肿复发,复发率为12.03%,复发时间15 d~3个月,平均(21.60±5.68)d;35例复发患者中,27例接受二次钻孔血肿清洗术治疗,8例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术后均治愈,随访3个月以上未见再次复发。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血肿体积≥75 m L、高密度或混杂密度血肿、分隔型血肿、中线移位≥10 mm、合并糖尿病、术后血凝块或絮状物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导致CSDH术后血肿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他汀类药物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CSDH术后血肿复发可导致患者再次接受钻孔血肿清洗术甚至开颅手术治疗,虽然二次手术效果确切,但往往对患者造成巨大痛苦;针对血肿体积较大、CT密度较高等影响因素,注重术后监测与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有望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