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6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治疗后合并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以我院2010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接受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1109例ACS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参照GUSTO出血分级标准,按照患者治疗后出血事件发生情况,将发生出血事件者纳入出血组,将未发生出血事件者纳入未出血组,计算患者治疗后合并出血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ACS患者治疗后合并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1109例患者中,共有52例治疗后发生出血,发生率为4.69%,其中大出血18例,中度出血15例,小出血19例,分别占34.62%、28.85%、36.53%。多因素分析示,年龄≥60岁、女性、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消瘦、肌酐清除率<30 m L/min、血红蛋白<110 g/L(女)或<120 g/L(男)、合并糖尿病、既往消化道溃疡史、既往粘膜/腔道出血史及使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均为影响ACS患者治疗后合并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ACS患者治疗后合并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疾病状态、治疗方案等,应早期评估患者出血风险并调整治疗策略,尽可能降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玻璃体切除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311例接受玻璃体切除治疗的PD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排除术中视盘表面新生血管膜剥除不彻底、血管残端处理不当、视网膜激光光凝不足等手术操作不当等导致再出血患者。将术后出血患者纳入出血组,将术后未出血患者纳入未出血组,对比两组患者年龄、病程、血糖水平等一般临床资料,回归分析总结影响PDR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311例患者中,共有84例发生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27.01%。多因素回归分析示,糖尿病病程、随机血糖、Hb A1c、收缩压、视网膜灌注压、合并高血压是影响PDR玻璃体切除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玻璃体腔填充硅油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除手术因素外,PDR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再出血与其病程、血糖、血压具有密切关联,玻璃体腔填充物的选择对术后再出血的发生亦具有一定影响,注重血压、血糖控制,合理选择填充物为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对高血压前期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影响,为高血压前期人群心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随机抽取120例高血压前期患者,合并MS者纳入MS组,未合并MS者纳入非MS组,进行前瞻性对照分析。两组患者均接受为期2~4年的随访,随访期间记录其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并使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高血压前期人群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因素。结果 :120例高血压前期患者中,共有41例合并MS,MS患病率为34.17%。MS组脑卒中累积发生率(5.00%vs 1.32%)、冠心病累积发生率(7.50%vs 2.63%)均高于非M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中心性肥胖、脂代谢紊乱、血压升高、糖代谢紊乱均为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脑卒中、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合并MS的高血压前期患者有着更高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应注重其血压、血糖、血脂的强化干预,尽可能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汝宁  杨程 《现代仪器》2016,(4):71-72,82
目的 :分析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137例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资料。按照是否发生颅内出血分为发生组与未发生组,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间差异,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37例患者中25例发生颅内出血,发生率为18.2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有房颤病史、有糖尿病史、有高脂血症病史、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NIHSS评分≥14分均为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因素较多且互为关联,谨慎使用溶栓、抗凝药物并根据患者并发症、既往史等特征早期预测其颅内出血风险,是指导临床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手术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及处理方案。方法:671例年龄≥65岁于我院接受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照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将发生Ⅱ~Ⅴ级并发症者纳入A组,将未发生并发症或Ⅱ级以下并发症者纳入B组,计算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及处理策略。结果:671例患者中,共有89例(103例次)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3.26%,其中24例为Ⅰ级并发症,65例为Ⅱ~Ⅳ级并发症(无多器官功能衰竭及死亡患者),患者术后并发症以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肠梗阻、腹腔感染为主。合并肺部疾病、术中出血量≥100 m L是影响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腹腔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合并肺部疾病及术中出血量较高者具有更高的并发症发生风险,注重术前肺部疾病的治疗与术中出血量的控制有望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探讨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预防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接受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患者资料,将发生吻合口并发症(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吻合口出血)者纳入发生组,将未发生吻合口并发症者纳入未发生组,计算患者吻合口并发症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吻合方式、吻合部位等一般临床资料,将存在统计学差异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策略。结果 :52例患者中,共有15例术后发生吻合口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8.85%。多因素分析示,术前血清白蛋白<35 g/L、术前放疗及手工吻合是影响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并发症的发生与患者营养状态、术前治疗方案及吻合方式具有密切关联,注重营养支持、谨慎术前放疗、尽可能选择半器械吻合,有望降低患者术后吻合口并发症发生风险,促进吻合口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原发性肝癌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影响因素,为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417例原发性肝癌行肝切除术患者资料。计算患者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并比较发生组、未发生组患者临床特征,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影响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 :417例患者中,共有29例于肝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发生率为6.95%;肝功能衰竭分级:A级21例B级6例,C级2例;29例发生肝功能衰竭的患者中,4例死亡,死亡率为13.79%。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出血量≥1000 m L、肿瘤直径≥10 cm、合并癌栓和(或)胆栓是影响原发性肝癌切除术后发生肝功能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不规则切除及术前TACE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 :原发性肝癌患者肝切除术后有一定的肝功能衰竭发生风险,这与手术创伤、肝功能状态、肿瘤直径、术前治疗方案及手术方案均具有密切关联,应全面评估患者肝功能衰竭发生风险并选择危险度更小的治疗方案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24 h动态血压监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风险评估的价值,归纳评估依据。方法:按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将813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别纳入发生组、未发生组,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进行比较,运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总结影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并探讨24 h动态血压监测指标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评估的价值。结果 :813例患者随访期间共有78例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9.59%。PPI每上升0.1、24 h MSBP每上升10 mm Hg、24 h MMP每上升10 mm Hg,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分别上升1.161倍、1.215倍、3.536倍(P<0.05)。结论 :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能够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的评估提供可靠参考,针对PPI、24 h MSBP、24 h MMP的靶向治疗亦有望降低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抗血小板治疗方案的选择原则。方法:以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9月147例拟行颅内外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既往阿司匹林用药史,将其分为有服药史组(n=81)、无服药史组(n=66),组内按照患者病变类型分为高剂量亚组(脑供血动脉狭窄)、低剂量亚组(未破裂宽颈动脉瘤),高剂量亚组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剂量分别为300 mg、75 mg,低剂量亚组患者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剂量分别为100 mg、75 mg。记录各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抑制率及药物低反应性比例,探讨抗血小板治疗方案中阿司匹林剂量选择。结果:无服药史组内高剂量、低剂量亚组用药3 d后AA、ADP均较用药1 d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服药史组内高剂量、低剂量亚组用药3 d后AA、ADP与用药1 d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相同时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低反应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者用药期间均未见出血并发症发生,用药结束后顺利完成手术,术后亦未见出血、支架内血栓形成等不良事件。结论:在针对病因选择阿司匹林剂量的基础上,适当延长既往无阿司匹林用药史患者抗血小板治疗时间,对于保证血小板聚集抑制效果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预后影响因素,为患者PCI术后心血管事件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271例行急诊PCI治疗AMI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分析年龄、性别等对患者预后影响。结果:共有93例患者于随访期间发生心血管事件,占34.3%,心血管事件以复发心绞痛为主,占21.0%,其次为再次血运重建,占15.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年龄、发病至PCI时间、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冠脉病变支数≥1支、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 related artery,IRA)为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LAD)是影响AMI患者急诊行PCI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急诊行PCI介入治疗后AMI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繁杂,应选择合理有效治疗方案控制或逆转危险因素,降低患者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改善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