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lanning》2019,(6)
人工智能(AI)所开启的人类与类人类共处的生存际遇,是否意味着一种新文明的突破?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单向度的机器人由于脱离亲身实践的伦常关系,缺乏社会生存的经验累积,机器人的情感——只是面临不同情境的表现状态,而非实有诸己的情感能力。无论机器人如何"人性化",都难以建立与生命息息相通的同理心与意义世界。因此,无论奇点是否终将来临,人类都应该更加关注人的类本质和尊严,开掘属人的人性能力和情感独特性,守护人与机器人的分际与相际。面对后人类时代的新型伦理关系,儒家情感伦理学或许仍然可以对人类文明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界继主体性理论之后凸显的重要思想,对哲学、美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影响,从而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和实践的行为方式。从海德格尔对建筑"主体"意义的探讨到现象学层面上对"主—客体"关系的统一,再到吉尔·德勒兹的"根茎"与"无器官的身体",主体间性为人们重新认识人与建筑、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等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诸关系的复杂系统建构与建筑的交互性提供了理论的引导。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1)
音乐作为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之一,以其揭示人类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的特殊而又巨大的功能,成为人类精神世界的伊甸园,也成为实现人类自身价值的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能使人从异化的现实世界中找到精神慰籍和心灵的愉悦,是现代化的人的主要审美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分析人类“地候”、“血族”和“永生”的心理情结,阐释技术主体以满足人对地域环境的心理情结为目的基础、以满足人对地域环境的客观需求为目的核心、以人与地域环境的共同发展为终极目的,提出地域共同体这一有前瞻意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5.
质量是企业生存之本,在房建项目中施工主体的建设中,工程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体建筑项目的成败。因此,在房建主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问题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施工单位应当注重精力,努力做好建筑施工阶段主体的质量控制。因此,本文通过分析现实工作中对房建主体施工质量控制的情况、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我国房建主体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方法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华中建筑》2021,39(8)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乡村治理作为基层治理的一部分,其治理主体在时代和政策的变迁中也将日益多元和重构。该文试图从新制度经济学和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来构建乡村治理中的多元主体间的社会信任、关系网络与约束规范的分析框架,探讨多主体背景下乡村治理的交互影响机制及其可持续推进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8)
成果导向教育致力于使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善于进行知识的存储和提取的能力,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我定位、自我发展的能力。成果导向教育是围绕预期学习成果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教学评价的。新的教学实践要求重构教师主体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师生"主体间性"的良好交互关系,而教师主体价值体现在如何能够创造性地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优化学习成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1)
自近代西方哲学传入中国以来,数代中国哲学家就共有一个理想,即创造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理论,并使中国哲学走向世界进而产生重大的世界影响。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来说,现在需要做的更真实的工作是如何去寻求、建构、凝练当代哲学的中国元素,找到那些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国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为此,无论是对中国哲学史自身的研究还是要实现某种"创造性的转化",首先要有对中国哲学的当代意义的主体自觉,更要有对研究者自身的主体自觉,而基于中国哲学自身特质对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者来说也必然要求一种心灵的修养和实践。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3,(7):132-134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文化的交往呈现出普遍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历史"开启了文化深刻变革的发展纪元。文化的发展虽具有独立性,但是,人始终发挥着绝对的主体作用。在当今"世界历史"洪流中,通过普遍的文化自觉,能够真正实现文化的发展繁荣,促成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文化的发展,但在人与文化的主客体关系中,人始终发挥着绝对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1,(1)
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失序的教育关系彰显,主体信任危机集中表现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情感、认知层面的信任危机以及伦理层面的信任危机。其中,情感信任危机围绕教育双方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人际交往双方在情感层面的信任度以及情感信任关系的建构环境三个维度展开;认知信任危机的产生主要与存在性孤独、传统与现实的"断裂"以及制度性承诺的乏力密切相关;伦理信任危机集中表现在价值规范基础与"信任链"结构两个层面。破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信任危机,需要着力提升教育者的领导艺术、构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承认关系及其和谐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9,(Z1)
<正>Hi, I'm Cindy. I have four good friends. They,re Jim、Kate、①Jenny and Bob. Jim's favorite subject is computer. He likes it because he wants to be a programer②. He has computer lesson③on Monday and Friday. Kate likes science best. She says it's useful. She has science on Tuesday. What about Jenny and Bob? Oh, Chinese is Jenny's favorite subject.  相似文献   

12.
北京二题     
北京是什么 小时候会唱的第一首歌是<我爱北京天安门>,旋律质朴温馨,直到现在回味起来还会生出许多美好的幻想.那时不知道北京是个什么样子,只知道北京有个天安门,天安门上站着毛主席.那时觉得天安门和毛主席一样的关切.  相似文献   

13.
现代城市空间设计的若干主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城市空间建构 ,应重视空间形态内涵对空间功能、尺度、层次、景观等的影响。本文立足于现阶段的我国城市空间问题 ,以一种“目标———原则———对策”的方式 ,论述了城市空间的现代化、生态化、特色化和人性化等四项针对性的设计策略 ,希望对于具体的设计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8,(1):4-6
纳米KDF是继活性炭和KDF之后又一种新型、高效的多功能净水材料,可以有效去除水中的重金属离子、余氯、有机物等污染物质,没有活性炭使用过程中细菌滋生和KDF长期使用易板结、阻力增大的现象,在水净化领域已有广泛的应用。本文对纳米KDF去除水中六价铬离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滤速、滤柱高度、停留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滤速的降低和滤层高度的增加去除率有明显提高。停留时间是去除率的决定性影响因素,滤速、滤柱高度均通过停留时间影响去除率。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8)
高等教育评价多元化主体对高等教育评价提出了多样的价值诉求,这深刻影响了高等教育评价的发展。为此,高等教育评价应贯彻价值尊重原则,鼓励高等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表达;应贯彻价值协商原则,支持高等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协商;应贯彻价值引领原则,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评价引领性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高等教育评价的根本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8,(6)
本文在参照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新一轮高考改革方案的实际情况,提出高考选考科目计分方法的建议:采用基于假设总体的量表化方法对选考科目分数量尺进行调整,使各科目分数量尺依据同一个考生样组建立。这种量表化方法可以减少目前计分方法下不同科目依据各自考生群体进行科目内标准化造成的误差,从而增强不同选考科目成绩进行比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0):82-90
在工程认证的背景下,工程教育的质量得到了保障,为工程教育和工程师资格的国际互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工程专业的学生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工程专业教育中,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学科目,其能够为自动化、信息类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为了更进一步提升工程教育质量,使其符合工程认证的核心目标,文章主要就工程认证背景下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改革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3):26-28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是英国历史上的转型时期,工业革命正在开展,城市化也在进行,整个国家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在工业革命发生和扩展的同时,农业领域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农业结构内部经历着变动重组。农业经济形态一方面呈现出资本主义性质及市场化、现代性的特点,另一方面残留了封建性、传统性、封闭性的特质,整个农业经济形态中许多异质的成分同时存在,交错重叠,十分复杂。这种两面性和多元特点贯穿了工业革命时期的农业经济形态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五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炳坚 《建筑创作》2007,93(3):135-137
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20.
在第13届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交流研讨会中,与会代表交流了风景园林专业的最新实践和专题研究,体现了以“低碳园林”和“地域创新”为导向的行业发展趋势,通过对具有代表性交流项目的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的启示,并对有待解决的新问题进行展望和思考.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