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建筑》2019,(6)
文章以城市商务核心区街道空间形态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梳理街道空间形态构成要素及其取值特征构建评价体系;其次,在城市调研和建立三维模型的基础上,运用grasshopper编写界面形态、街道比例D/H、建筑高度错落度以及天空可视域四组数据获取模块,从动态视角对上海陆家嘴、南京新街口以及七个国际知名城市商务核心区街道空间形态进行量化描述和评价;从而揭示我国城市商务核心区在街道空间形态塑造方面的不足,以及新加坡鱼尾狮商务核心区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以地下广场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地下广场界面形态入手,对地下空间中人的认知与停留行为进行了定量研究。本研究在对全国十个大型城市地下空间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地下广场界面形态的基本要素和相关数值区间,借助沉浸式虚拟现实系统(IVRS)构建了界面形态各异的地下广场虚拟模型并使用isovist分析法定量描述虚拟环境的空间视域数据。通过虚拟场景中的实验任务收集被试的认知和行为数据,从而定量分析了地下广场界面形态与空间认知和停留行为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广场中被试对于开敞感的认知呈现出"低—中—高"三个级别的认知规律且开敞感认知在界面密度为0.441时出现认知极限;isovist area、perimeter、occlusivity三项指标与停留行为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建立了两个停留点满意度函数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城市街廓界面形态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经济动力和相关规定的影响,其中建筑退让道路规定是与界面形态特征最为相关的强制性规定。研究聚焦建筑退让道路距离规定,以南京市为例,在梳理主要规定条文、建立形态法规理论模型和关联评价图表的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选取案例,采用历史演绎、图示叠加和参数曲线等对比分析法,对街廓界面形态特征与建筑退让道路规定的关联性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退让规定对沿街建筑位置控制有效的同时,却关联带来了参差不齐等形态问题。研究对于推进对我国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特征的科学认知、基于形态的视角修订和编制相关法规、城市设计规定、塑造适居的城市环境质量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转型到精细化调整和完善的历史阶段,这意味着城市规划建设的关注点已开始由"速度优先"向"品质追求"的理念进行转变,逐步重视城市中人的生活舒适度和幸福感。在当前城市设计的实施与评价中,急需一套综合、快速的评价体系来对街道空间品质进行评价。文章通过综述分析,利用空间形态数据和街景图片等多源数据,建立街道空间品质量化研究的基础数据库,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的物质空间构成与主观空间感知的双重维度出发,构建街道空间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街道空间承载力、街道空间吸引力、出行安全性、环境舒适性以及社会交往性5项评价指标。希望该评价体系能在街道空间建设评价工作中发挥必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梳理了步行友好相关的研究 文献,其中针对街道空间微观形态的研究方 面,通行的“定形—定性”或者简单“以量化 定性质”的研究方法对于形态设计的指引力 都相对较弱。“定形—定量—定性”三定结 构分析技术则指出研究的新方法。基于此, 本文在米兰选取了5条步行友好的街道,从 人的行为心理出发,采用“形态分析—数据 测算—性质评判”三向关联的结构分析技 术,分析形态特征,发现其形态设计的机 制。最后,从街道的通行空间、停靠空间、街 道界面和空间组织四个方面讨论总结指引步 行友好的街道空间形态设计模型,以为设计 研究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董贺轩  高翔 《风景园林》2023,30(1):54-62
【目的】在建设城市健康街道的背景下,街道植物空间环境及其对步行质量的影响规律问题值得关注。【方法】选取武汉市9个街道植物空间样本,通过构建街道植物空间形态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评价体系,运用逐步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法等探索两者之间的影响规律。【结果】研究发现:1)街道植物空间形态评价体系分为尺度特征(面积、高宽比)、形状特征(形状系数)、界面特征(侧面Ⅰ通视率、侧面Ⅱ通视率、顶面通视率、绿视率);2)步行愉悦度评价体系包括满意度(0.253 7)、放松度(0.237 9)、舒适度(0.214 4)、安全感(0.162 9)、吸引力(0.131 1);3)街道植物空间形态特征对步行愉悦度的影响因子包括绿视率、顶面通视率、面积、形状系数、高宽比、侧面Ⅰ通视率,影响权重分别为0.288 5、0.238 8、0.184 1、0.164 2、0.099 5、0.024 9。【结论】基于相关研究成果、调查分析结果等,提出以人性化理念为主导的基于步行愉悦度的大城市街道植物空间评价体系。同时,提出了4点街道植物空间的优化设计策略:1)选用植物要素构建或分隔街道空间,并控制乔木株距;2)控制街道植物空间的绿视率;3)重视街道植物空间边界形状的复杂度与丰富度;4)控制街道植物空间的高宽比。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当前城市街道空间活力缺失的成因,指出了城市街道空间的活力要素构成,包括人性化的尺度、连续的街道界面、多样化的功能、多样化的建筑形态风格、人性化的街道设施、安全的街道空间等,以期为塑造有活力的城市街道空间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街道空间是行人心理认知的核心 载体,界面虚实关系的不同自然带来空间形态的 差异,据此建立有关街道界面虚实特点的“界面 节奏—心理认知”研究框架。在心理物理学的 理论框架下,结合感受测量原理与空间知觉理 论,得到街道界面节奏的“物理量—心理量”测 算方法。以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心理认知 实验,研究发现街道界面的中断次数、界面空间 的延伸程度是最受行人瞩目的界面节奏特点,据 此构建了频率与幅度参数相结合的定量方法,可 为城市街道空间与行人心理认知相关研究提供 理论基础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街道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是为市民提供活动、社交和通勤的开放场所。近年来,街道的空间品质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在整合、剖析现阶段国内街道领域研究的基础上,从步行者视角出发,采用语义分析与街景图片数据测评相结合的方法,对南宁市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进行了分段分析。通过对街道空间的环境界面和建筑界面进行精细化研究,希望为生活型街道步行空间界面优化策略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0.
地铁作为城市绿色交通的支柱,其站域周遭的步行环境备受关注,如何通过友善步行环境的建立促进绿色交通的推行,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及站域可达性,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制定了研究目标,进而整理出所涉及的主要指标。再将多个空间形态指标绘制成一个评价空间活力的模型,并通过数据与实地调研验证,确定指标模型的显著性。最后通过实地调研聚焦在各出站口的行人情绪反应,识别情绪与城市活力之关系。研究发现,街道可达性、街道宽度与街道功能混合度,对其空间活力有显著影响,且能有效呼应部分地铁站出口行人的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11.
杨静霄 《四川建筑》2012,32(3):8-10
以川西场镇街道空间特征作用分析出发,研究街道内公共活动对场镇街道空间的影响,以及街道空间对公共活动的反馈作用。在新场镇建设背景下,通过给出街道的空间形态、空间界面和空间节点构建的策略性建议,激发街道内公共活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迷人的街道:建筑界面与绿视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磊青  孟若希  陈筝 《风景园林》2017,24(10):27-33
街道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核心,其漫游体验价值是城市空间的重要资产。本文以虚拟街道的实验方式探讨了迷人街道的2个变量:建筑界面与绿视率对街道体验的影响。我们首先建构了15个虚拟街道模型,由90名大学生使用VR头盔沉浸式体验这些虚拟街道环境,然后回答环境体验相关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界面和绿视率都影响了街道的迷人体验,但是界面影响第一,绿视率第二。从迷人要素顺序排列来看,灰空间界面开敞界面绿视率玻璃界面格栅界面,最了然无趣的是实墙界面。迷人意味着身体参与街道活动的可能,而不仅是视觉探索的趣味。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天津市原日租界街道空间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具有街道密、街区小、整体形态规整等特征。基于上述特征,本文对原日租界街道的底界面、侧界面、顶界面及对景面进行了分类,并从整体保护和局部保护的角度提出了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4.
始建于德占时期的青岛历史城区道路较完整地保留了原有的历史形态,结合滨海山地的地理特性,促成了街道宜人的空间尺度和富有高差变化的界面.基于历史图像和文献史料等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在德制规划影响下的城市分区与街道“密路网”形态、自然地理环境与“动态对景”街道类型以及借“城市地景”形成的特色街道空间等方面的街道空间品质建构.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代青岛历史街道空间的品质提升实践提供思路启示.  相似文献   

15.
传统商业街是公众重要的文化、购物休闲、社交场所等,它的衰落是当前城市出现的普遍问题,各街道的改造效果良莠不齐,从何种角度去提升街道魅力值得让人思考。然而柏拉图曾说过最困难的任务无非是了解人类行为,人是街道空间的主体,人的行为制约着街道空间形态。本文通过对"三坊七巷"南后街街道空间与人的行为心理关系分析,提出在传统商业街道空间形态设计中要考虑人的行为心理,针对轮廓线、空间界面、景观设施、业态分布等方面来优化街道空间,创造出具有归属感、人性化的步行空间环境,使其空间形态与行为相铺相成,以此营造具有较强围合的空间感。  相似文献   

16.
围绕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聚集城 市更新的重要问题,发展了数据增强设计方法 并将之应用于城市街道空间品质评价与更新的 实践研究。以杭州市上城区为实证,设计了“品 质评价——空间分类——规划指引——更新 时序”的城市街道空间品质提升更新的技术框 架。基于多源数据的应用,建立了主观感知出发 的街道空间品质评价和客观街道空间形态分类 相结合的现状认知方法;设计了以“街段单元” 为更新改造对象的针对性更新规划指引;提出 了基于街道重要性的更新改造实施时序。充分 发挥了多源数据在城市街道空间现状评估、更 新规划和管理实施中的增强作用,为我国城市 的更新规划与品质提升提供了技术方法支撑和 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合肥市宁国路壨街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壨街内街道的底层界面变量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分析商业性街道的底层界面形态特征对街道活动的影响,运用图示化的语言与方法,对宁国路壨街的底层街道形态进行研究。通过将底层建筑临街面的量化研究与现有街道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为商业街道的底层临街面设计与改造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建筑》2017,(5)
针对当前我国街道界面凹凸错落不连续的现象,不少城市设计导则中提出利用贴线率等参数指标来保证界面的连续性。然而,除了保证界面形式上的连续性,在城市设计层面,街道空间还应维护街道、广场界面功能活动的连续性。由此拟从近人空间视角来探讨与功能连续性相关的界面面宽、虚体界面尺度等指标,以期对街道空间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亚男 《绿色环保建材》2020,(3):202-202,205
本文通过对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的建筑空间形态、建筑立面、街道的铺装与家具等方面的分析,从物质空间的角度,根据构成空间形态的三要素进行评价对其场所空间的特点进行评价与分析。  相似文献   

20.
居住街区街道作为数量最多、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具有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的双重内涵。以南京河西地区居住街区街道为研究对象,调研步行者对街道空间环境的主观感知与街道的客体环境指标,提取共性评价因子,获取步行者对街道的心理评价结构为社交、空间氛围、绿植和设施四项主成分因子。在街道各项评分的基础上,对街道主观评价与客体指标作相关性分析,解析街道客体指标对居民心理感知的影响机理:界面通透系数、商业互动界面占比和服务设施数量影响社交感知;街道宽度、街道高宽比、居住区出入口密度、节点公共广场密度及灌乔木覆盖比等影响空间氛围的感知;街道宽度、边界绿化密度、隔离绿化密度及乔木遮荫率影响绿植感知;服务设施数量和商业互动界面占比会影响设施使用便利性感知。之后针对性提出利于步行友好的居住街区街道空间环境指标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