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3)
认知负荷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善于分解和降低学生的内在认知负荷,减少学生的外在认知负荷,适当增加学生的相关认知负荷,从而提升学生对复杂认知任务的认知加工水平。依据这一理论,提出对数定义教学设计的"八步"流程:"激"——激发学习动机;"忆"——复习旧知;"探"——探究问题;"粗"——给出科普式定义;"精"——给出形式化定义;"化"——内化定义;"用"——应用定义;"悟"——感悟数学的精神及思想方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1)
"真"的词源意义是充实,《老子》中的"真"均可由此得到合理的解释。《庄子》中的"真"有些可以从词源学角度得到重新解读,既符合具体文本语境,也符合其整体的思想旨趣。《渔父》阐述的"真",指的是情感的充实饱满。《大宗师》提出"有真人而后有真知"的重要命题,"真人"指充实以道、充实以德之人。《大宗师》所述"真人"集中写出其充实博大、容藏万物之象。《德充符》刻画的全德之人,是"真人"的另一种指称。"真"的充实义引申有整全义,真知,是感官内通、知觉融贯的体道方式。真知,既指向道,也指向回归自身的生命。知,并非客观知识,而是感知和体认。"真"的充实义与"真人""真知"的哲学意蕴相通。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2)
本文以系统论、学习论、认知论为理论依托,阐述了中职数学多元表征的变式教学的基本功能、实践操作的要领和注意事项,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搞好中职数学多元表征的变式教学进行了反思与思考。目的是通过变式与多元表征相互作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真正实现"以学定教"的核心思想。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1)
皮尔士认为信念的对象是命题,信念表现了当事人进行特定行动的倾向。人们为了消除怀疑,意图通过探究来确定信念。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能够免除怀疑。通过与固执方法、权威方法和先天方法的比较,皮尔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正确的方法,进而持有信念规范主张:一个信念是应当持有的,当且仅当它是通过科学方法得到的。当代信念伦理学的证据主义、实用主义和兼容主义都面临着理论困境,而皮尔士的外在主义走出了"第四条道路"。出于科学方法的实在性、普遍性与可操作性,皮尔士的主张能够解答普遍性问题。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4)
《1844年英国银行法》确立了资本主义中央银行的基本理念与基本制度,这部银行法的基本思想来源于李嘉图的通货原理。从某种程度上说,李嘉图的通货原理为西方主流货币理论——货币中性论(货币数量论)奠定了基础,此后西方主流货币理论取得了许多新成果,但都没有离开这个基本框架。可以说,货币中性论就是古典主义经济学—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谱系在货币经济学领域的体现。基于"理性人"假设,货币中性论无疑是科学的,其基础上的《1844年英国银行法》也就有理可依,这一思维已经极大地影响到经济学界。然而,以"现实人"为研究起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货币中性论及其基础上的《1844年英国银行法》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货币领域是经济关系问题最大的领域之一,利益集团性、垄断性、非理性心理因素、信息不对称性等都使得货币中性论在现实市场经济中矛盾重重。这是"现实"层面的真正科学的中央银行理论,其不但具有中国价值,也为世界贡献中央银行治理的中国方案。当前中国应该基于"现实人—货币关系批判和货币关系管理"的基本框架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央银行理论。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20,(1)
罗伯特·汉那立足于当前分析哲学内部关于"知觉经验的内容是否是概念性的"这一核心讨论,尤其针对以麦克道尔为代表的强概念论主张,指出有一些知觉状态的内容甚至在本质上都不能被概念化,他把这种内容称为"本质性非概念性内容"。他认为这种自发的非概念性内容有其自身的规范性,它构成了"身体自身的理由",并可以成为"理由的逻辑空间"的基础。与此同时,针对麦克道尔借用康德哲学来支撑其概念论主张的做法,汉那对康德作了强的非概念论解读。汉那正确地揭示了康德直观理论的困境,但他过分强调直观的独立作用,从而对康德哲学作了片面化理解,他无法解决直观和概念的真正结合问题,也无法真正成功应对麦克道尔强概念论的挑战。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1)
当代哲学在心灵与世界的关系这一问题上陷入了所与论与融贯论的两难境地。塞拉斯在其《经验主义与心灵哲学》中对所与论已有所批评。从康德与黑格尔的思想资源来看,康德的先验观念论需要彻底化为黑格尔的观念论,黑格尔的理论进一步驱除了所与性的框架。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9)
<正>隐喻,转喻研究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时期。亚里士多德在《诗学》和《修辞学》中对隐喻进行了阐释。历史上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比较论"还是昆体良的"替代论"。隐喻研究始终归属于传统修辞学领域。直到1980年,认知语言学之父Lakoff与Johnson在《我们外衣生存的隐喻》中首次构建起概念隐喻,转喻理论框架,使人们逐渐认识到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一种修辞,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赖以生存的认知思维方式。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两个核心理论,且都被认定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隐喻,作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
大学时期是生涯信念构建的关键阶段。个体在生涯展开的过程中,通常会进行如下自我追问:"我是谁?""我应当成为什么?""我是否能成就自我?"这一系列追问与自我认识、自我需求及其超越、自我效能三个方面相应,构建了生涯信念的核心部分。在混沌生涯背景下,生涯信念教育旨在提升个体生涯胜任力,通过引导个体构建开放性的自我认知系统,完善职业自我同一性;激发个体继起性的自我需求,发展多元职业认同;提升个体生涯自我效能,培养生涯应变能力等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胡玎  陈卫杰 《园林》2006,(8):16-17
风景园林评论既包括理论评论,也包括应用评论。在风景园林投标和竞赛中,评审专家对于不同方案展开专题讨论,并提出评论结果,是一种典型的应用评论。我国风景园林招投标工作逐步积累经验,越来越法律化、规范化、公正化。目前,在风景园林招投标中,评审专家的评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招投标是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投标方在竞争的背景下,提交各具特色的方案。评审专家受招标方的委托开展评论,有两个主要的目的,一是选择,二是提炼。"选择"是指专家组要从各家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作为下一阶段设计的基础。有时还要选择承担下一阶段工作的设计单位。"提炼"是指专家组从各家方案中提炼出符合需要、能融贯为一体的精华内容,形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