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lanning》2020,(1)
哈贝马斯对生命伦理学的探讨是否表明:应对优生学带来的伦理挑战,不能仅在义务论的解说下才可能,而是要求助于一种善生活的观念或者规范的人类学?哈贝马斯反对基因工程的论证如下:被基因修改的人的自主意识受到了损害,这导致了人类本质的物化。这一本质,又是作为人的伦理自我理解的可能条件。"物种伦理"的概念集中表达了哈贝马斯的上述论证,也清楚地表明了哈贝马斯对义务论伦理学路径的偏离。哈贝马斯反对异化决定论的论证可以有两种解读:较弱的版本和准先验的版本,这导致其"自主意识"概念的模棱两可。通过对比其早期思想,可以发现哈贝马斯论证中的一个问题,即"为什么(人)应是道德的",但他没有对此作答。哈贝马斯的著作中有两种不同的人类学观点,这或许有助于弥补其生命伦理论证中的人类学短板。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4)
当代技术哲学在经历"经验转向"之后,开始把技术人工物作为分析的学术焦点之一。按照荷兰学派的研究纲领,技术人工物包含结构和功能双重独立属性。但当考虑结构—功能关系时,却发现分析上存在诸多困难,此即技术人工物在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这一问题之所以是硬问题,是因为目前人们启用的构制理论和随生理论,均采取了结构—功能二元论描述方法。其实,就技术人工物来说,技术哲学应采取一元论解释方法,将功能(甚至非功能)意义作为被解释对象,而把与此相关的一切因素,如结构或物性、目的或意向、使用和背景等作为解释要素。这种方法不仅能够避免本体论上的"硬问题",而且能够诉诸人对技术人工物的经验和使用背景,在物性与意向之间,围绕其功能和非功能意义做广泛解释。在这种意义上,技术人工物与自然物的不同,便不再是如亚里士多德那样指认的外在目的或功能特征,而是被赋予的包括功能和非功能意义的内在规范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3)
人工混交林是现代的新型营林管理方法。通过人工将各种适应环境的林木通过合理的布局混杂栽种在一起,形成树木互助的的生长模式。人工混交林可以根据人们生产的需要选择树种,在经营的过程中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涵养土地的作用,是目前国内较为理想的林业经营模式。和单一林木的营林技术相比,混交林有很多优点,在抵抗病虫害表现尤为突出。但人工混交林在经营管理上需要考虑更多,要合理安排结构布局。本文将对人工混交林营林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人工冻结冻胀速率试验研究(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原状和扰动粉黏土人工冻胀速率的发展特点,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还分析、总结了各种试验因素对人工冻胀速率的影响。针对粉黏土冻胀速率的研究,共进行了12组人工冻结试验,试验中所采用的各种影响因素如下:两种人工冻结冷端温度模式--正弦变化冻结温度和恒定冻结温度,三个不同人工冻结方向--竖向冻结、侧向冻结以及复合冻结(竖向-侧向冻结),不同含水率--23.5%、28%和32%,不同水分补给条件--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试验结果表明:季节冻土层的存在将减少或是抑制由人工冻结所引起的二次冻胀的发展。研究结果将为人工冻结实际工程,特别是在季节冻土区的人工冻结工程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声景是生态学的一个新兴领域,通过声学手段反映生态系统质量、研究生物活动规律。选择北京五环内的10个城市公园,采集公园内春季的声音数据,并基于城市公园声景声谱图,结合功率谱密度的计算,研究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的构成及其昼夜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北京城市公园人工声主要分布于低频0.2~2.5k Hz;2)春季北京公园内的人工声主要有38种,包括6种交通声、5种话语声、8种机械电子声和19种活动声,话语声出现最久;离散型人工声有13种,连续型有25种,以连续型人工声为主;3)城市公园中的人工声以话语声和活动声为主,在综合性公园、社区公园、游园及专类公园中话语声出现最久;在郊野公园中,交通声出现最久;4)不同公园的人工声昼夜变化规律一致,昼间的人工声构成显著多于夜间。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城市公园的声景产生较大影响,人工声在城市公园的整个声景中占有主要地位,人工声来源较为广泛,且以活动声和交通声为主。  相似文献   

6.
结合一些工程案例,论述了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和需考虑的要素,以及它们在实际设计中的灵活运用。建议做到以下"三协调":人工景观(造景)与自然景观(借景)协调一致;各种人工景观(含相邻工程)之间相互协调;硬质景观(洞门混凝土结构)与软质景观(洞口及周边的装饰、植被绿化等)协调一致。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费用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实现隧道洞门"力学"与"美学"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3,(16)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类自拥有意识以来,就不断地开发和运用这种意识来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不同性质的意识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作用。好的思想意思能够更好的知道人们投身实践,优化事物的发展;相反错误的思想意识则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将恶化事物发展的进程。意识与物质相互依赖,相互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人得发展可以激发人的爆发力。  相似文献   

8.
护壁结构对人工挖孔桩的竖向承载力贡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人工挖孔桩的分段式护壁结构对桩竖向承载力的贡献,探索护壁结构对桩竖向承载力贡献度的统一量化计算公式。通过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有无护壁结构这两种工况下的人工挖孔桩与岩土介质相互作用的三维计算模型并计算分析。得出结果表明:在所给参数条件下,按承载力控制时分段式护壁结构对桩竖向承载力的贡献可以达到20.0%;并提出按承载力控制时分段式护壁对桩竖向承载力贡献度的统一量化计算公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2,(3)
根据深圳杨梅坑人工鱼礁区投礁前(2007年4月)和投礁后(2008年5月)2个航次调查所获底泥中大型底栖动物的资料,探讨了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投礁一年后,人工鱼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养护作用已初步显现,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由投礁前的20种提高到34种,环节动物的比例有所增加;投礁后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投礁前后的种类相似性仅为23.3%,优势种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由投礁前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变为投礁后的方格皱纹蛤Periglypta lacerate、弦毛内卷齿蚕Aglaophamus lyrochaeto和单鳃虫Nothria holobranchiata。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5)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21世纪,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生态问题: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等,这一切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当代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思想层面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方法。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决策者和实施者,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将会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向。因此,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教育进行研究探析,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建筑师的历史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涛 《建筑师》2010,(6):28-29
在回顾中国建筑过去30年的发展基础上,本文强调建筑师历史意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80后意识     
意识先于设计,人类是先对事物有了意识,才出现设计的事物。所以一代“后”的共同意识,将影响设计的发展趋势。深沉的红木家具、笨拙的办公臬、黑色真皮大班椅和那背后的“大展鸿途”或“万马奔腾”还有那千奇百趣的风水布阵……相信都是我们对典型总经理办公室的共同印象。这便是一代“后“的共同意识影响了设计趋势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毛湘瑾 《中外建筑》2008,(7):122-123
本文结合湖南省财政厅工程的建筑设计,着重阐述环境是建筑的生态空间,建筑设计要重视环境意识和社会意识,并且建筑本身具有绿色、环保、节能意识。  相似文献   

15.
当代建筑最大的缺失是它成了风景的对立物。看一张中国古代的立轴山水画,总是能找到亭台楼阁这些建筑物作为风景的必要组成部分。建筑是人的造化,风景是自然的造化.古画中二者的合一在当代建筑视界里却不好实现。一个简单的原因是当代建筑的体量远非画中的亭台楼阁所能容纳,它们要是介入山水画.画面必然会被撑破。试想.我们动辄成片地盖百米高的大楼,能与之相配的恐怕只有珠峰了。从逻辑上讲.要想让建筑入画.建筑最好要屈从于风景。于是乎.将建筑变成假山似乎可以是设计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17.
《Planning》2013,(4):115-116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培养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主战场,针对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改革开展深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基于目前会计人才需求的充分调研,就高职会计专业分方向培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具有一定创新性。  相似文献   

18.
过分时尚的厂房改造已经让人反胃。因此,成都华侨城要将一个机修车间改成售楼处和艺术馆的设计委托.着实令都市实践的设计师们烦恼了一阵子。好在这个车间的墙面和天花已被建筑师朋友刘家琨打理过一遍,为了让刘家琨的这个空空的空间表达出区别于时尚打造定式的语言,都市实践免去了建筑师的头衔,在其中做了个艺术装置。  相似文献   

19.
建筑创作中的城市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后军  黄晶 《华中建筑》2008,26(1):66-69
该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当前城市空间状况,进而以城市的整体视野提出当前建筑创作的宏观方法,最后从城市景观取向、建筑界面消解、城市生活引领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建筑创作的城市整体意识。  相似文献   

20.
王冬 《城市建筑》2008,(6):9-11
文章在分析“边缘”及“边缘化”概念的基础上,阐明建筑师在创作中保持边缘姿态是至关重要的,并进而叙述“边缘姿态”的内涵及主要内容,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最后指出基于此姿态的边缘创作应是建筑师所追求的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