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2):17-28
以体验哲学的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中"意义即使用"、"语言游戏"、"家族相似性"、"语言生活形式观"等的形成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为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认知角度,从中看出他的语言哲学中的认知萌芽。维特根斯坦后期语言哲学的形成源于他的身体体验,隐喻和范畴化是其产生的方式,认知的无意识性是其产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1)
"生活世界"是现代哲学中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出现意味着哲学尝试摆脱形而上学的空洞向现实生活和世界的回归,这是现代哲学发展的一个趋势。哈贝马斯从社会批评理论出发,也提出了自己的生活世界理论,相比较胡塞尔、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的的生活世界理论表现出的抽象性和语言化特征,他的理论更具有现实意义,他把生活世界作为他交往理论的承载体,强调语言的交往活动而不是语言本身的基础构成意义,可见其生活世界理论立志于通过使交往合理化来达成现实世界的改造,可以看出他借此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6):153-160
<正>陈常燊(以下简称"陈"):江老师,您好!您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活跃于国内学术前沿。以您的硕士论文《罗素的意义理论》为发端,历经维特根斯坦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英美与欧陆哲学比较、中西哲学比较到近几年的哲学拓扑学研究,您长达30年多年的哲学思考之旅,在哲学的中心与边缘之间、历史与前沿之间不断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4)
对象是《逻辑哲学论》中的重要概念,维特根斯坦赋予了对象以独特的涵义,使其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涵义,又不同于哲学家的一般理解,这使得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充满争议。实在论解读和观念论解读是两种主要的相互对立的观点。依据这两种观点,把对象理解为罗素的感觉材料或牛顿式的微粒,都无法协调维特根斯坦给对象制定的形式要求。只有将对象理解为类似量子力学中的粒子,才能符合维特根斯坦的整体思想和他为对象设定的逻辑条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1)
通过驳斥"意义指称论",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意义即使用"的哲学观。不过,该观点并没有从正面解释"意义是什么",而是把问题的焦点引向语境,即强调词的意义要放在每一个具体的语境中去理解。维氏在文中提到了"苹果"、"红"和"五"这三个词的区别,但关于这些词的意义,他并没有深入探讨。在研读《哲学研究》文本段落的基础上,本文尝试进一步探讨实体名词、抽象词、颜色词和数词的意义,并提出词的意义不是该词与外界事物的对应关系,而是形成于人脑中的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6,(5)
在传统的"标准解释"之外,近来的"新维特根斯坦"研究开拓了一种"治疗哲学"解释。在此背景下,借助维特根斯坦对"奥古斯丁图画"和"苏格拉底图画"的批判,可对"哲学病"的症结之所在加以剖析,对它进行诊治并开出两个"药方":描述和综观式表现。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24)
我们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既要正确理解语言文字蕴含的思想感情,更要准确地理解语言文字的表达形式,及其内在规律,提高学生理解和表达语言文字的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我们要徜徉在语言之途,关注"言语形式",以此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素养。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2)
忒修斯之船悖论历史悠久,讨论者众,不少分析都把构成关系的判定标准冲突或物体同一的判定标准冲突视为它的核心。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出发对忒修斯之船悖论进行分析,可以显示出这一悖论从语言、规则、生活形式与人类需求相互联系的整体中产生的机制,并由此说明,悖论不是有待消除的理智谬误,而是我们深入挖掘自身生活形态、探索哲学问题的绝佳入口。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1)
维特根斯坦曾指出:"世界是以被我们的语言分割的形式在我们面前展现的。"语言成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手段,人们通过语言来认识世界,但同时我们需要认识和了解语言系统的自身规律,不同的语言有着自身不同的规律,不仅仅体现在语法上,还体现在语言的词类中。本文重点对比德语和俄语中的名词,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两种印欧语系中的语言的名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0)
维特根斯坦曾说:"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之中",文学理论作为一门研究文学的专业学科语言,其意义必然亦必须存在于它的使用之中,然而就目前国内高校的文艺教学实践来看,情况并不乐观,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文学批评实践教学极少受到高校的重视,更不用提相关教材的完善情况,因此,由赵炎秋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批评实践教程》的及时问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国内文艺教学上存在的巨大弊病进行了一次空前的拯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