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4,(4)
迈克尔·桑德尔是当代政治哲学谱系中公民共和主义的代表人物,其理论的核心观念主要体现为"作为共享自治的自由"、"作为公民参与的权利"以及"作为自我实现的美德"等。与自由主义相比,桑德尔的公民共和主义虽然同样强调自由、权利与美德,但由于它始终以营造一种倡导和推进共同善的政治空间为宗旨,建立一种让人的潜能得以"绽放"和实现的政治体系为目的,因而它对自由、权利与美德的理解赋予了更自觉的道德内涵,对于人的发展表现出更明确的道德诉求。也正因如此,公民共和主义依然面临着道德介入政治领域中而产生的相关价值难题与可行性局限。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3,(1)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在儒家思想中儒家美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儒家美学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学",以"仁"的思想对待自我、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让其成为最高的道德标准,成为君子的风范,而后在孟子的"性善学"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继承与发扬,最终使"仁"成为儒家美学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3.
"仁"不仅强调的是同此情,更是强调一种大爱。提倡人类要互相同情、互相理解,而且提倡人与自然界的和谐一致、有机统一。仁,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是儒家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也是世俗生活中最普遍的道德性标准。  相似文献   

4.
林卿 《中华民居》2012,(3):86-87
以"信"为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永不褪色的箴言。诚信是一个人面向世界的一张必不可少的"通行证"。实现"仁"这个最高道德原则除了需要"智",还需要"信"。"信"字从人言,人言不爽,方为有信。诚心之意,以诚居心,必然诚实。处世端正,不诳妄,不欺诈者,是为信。"信"即实现"仁"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130-132
庄子所说的"不仁害人,为仁害己",是我们当今现实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矛盾现象。这一矛盾现象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不断产生,使我们社会的道德风貌出现了严重的滑坡。人们对这种矛盾的社会道德现象的产生,在痛心之余不禁又提出了强烈的质疑,为此,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矛盾,对于惩罚"不仁害人"者、维护"为仁"者的利益、弘扬"为仁"者的崇高精神、重塑人们的道德信念、完善社会的道德风貌是极为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25)
<正>儒家法律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其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和完善的发展过程,并形成了适应中国专制集权需要和特定社会结构的内在特性。本文立足于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分析了儒家法律思想产生、变迁与发展的过程。一、先秦时期儒家法律思想的萌芽与早期发展西周初,统治者提出了"明德慎刑"的思想,即推崇道德教化和慎重使用刑罚的思想。周天子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对百姓施行道德教化,从而稳定社会秩序,使百姓服从朝政,于是提出了"明德慎罚"的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城市开发边界划定主要采取"生态保护优先"与"建设保障优先"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各有特点,存在互补特征。借助博弈模型分析得出,生态保护部门与建设保障部门的空间发展诉求得到最大限度满足,会促进部门之间展开合作,进而使通过两种模式划定的生态保护空间和建设保障空间"基准线"相互耦合优化,最终划定出一条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城市开发边界。最后,借助漳州市中心城区开发边界划定的实证研究,进一步阐释博弈机理下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耦合优化的特定技术路线、方法及实施管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3,(5)
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扬"与"弃"当建立在当代中国道德需求之上,当"扬"传统的"修身"之法,需辩证地"扬"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仁"、义利观、"法"的观念及"信"与"忠"等;当"弃"违背人本性的部分,违背平等自由观念的部分,与唯物主义价值观相违背的部分及各种极端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26)
"理一分殊",最早由北宋理学家程颐提出,他将儒家的"仁体"视为"万物的本体",这一解释道出了儒家哲学的宇宙本体论色彩,也为儒家人伦道德找到了形而上依据。此后的宋儒理学者诸如周敦颐、朱熹等,他们对理一分殊的释义,也基本离不开宇宙本体论的框架。不同于宋儒理学者,刘述先从"系统哲学"的思路去阐释"理一分殊","理一"不能脱离"分殊",只有以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整体观去把握"理一分殊",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为传统的儒家思想找到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2)
"礼"和"仁"源自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当二者随着儒家学说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社会、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论述了孔子的"礼""仁"思想,并较为详细地阐述了二者在传入日本后的文化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