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22,(1)
以自动驾驶汽车为典型,人工智能应用的"责任鸿沟"成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责任鸿沟实质上是机器智能体在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又尚未获得责任主体地位阶段的一种责任无着落现象。随着人工智能越来越普遍的应用,它所带来的责任鸿沟是实践领域亟待取得突破的理论课题。人工智能的应用将给人类带来目前所能想象到的最大红利,而责任鸿沟则可能构成人工智能应用的瓶颈。在期待人工智能发展带来巨大红利的同时,应对随之而来的归责困境,已是当务之急。跨越人工智能应用的责任鸿沟,关系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从而关系到人工智能发展前所未有红利的顺利兑现。人工智能应用中的责任鸿沟,在传统范式中不可能获得合理应对的理论和方法;必须在规则和规律一体化的造世伦理层次,这一鸿沟才可能真正意义上被跨越。造世伦理最基本的特征是整体性、类特性和共同性。以自动驾驶汽车为典型案例,相关责任和义务主要涉及智能设备的设计、使用责任和类群受益者伦理义务两类。如果自动驾驶汽车所发生的事故没有人事行为责任主体,只存在受益者义务问题,相关损失应由自动驾驶汽车受益者以义务的方式承担。人工智能应用责任鸿沟的造世伦理跨越,将使人工智能的应用和相应红利的兑现构成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11)
随着世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为新一代科技革命的标志,人类正步入人工智能时代。2017年7月20日,国务院制定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新规划对人工智能理论与应用作出前瞻布局的同时,还呼吁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研究。人工智能将逐渐影响法律服务行业,渗透人们的生活。面向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的背景下,我们只有理智应对人工智能对相关法律制度带来的各种挑战,才能推进滞后的法律制度跟上时代的步伐,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6)
人工智能(AI)所开启的人类与类人类共处的生存际遇,是否意味着一种新文明的突破?从儒家情感伦理学的视角来看,单向度的机器人由于脱离亲身实践的伦常关系,缺乏社会生存的经验累积,机器人的情感——只是面临不同情境的表现状态,而非实有诸己的情感能力。无论机器人如何"人性化",都难以建立与生命息息相通的同理心与意义世界。因此,无论奇点是否终将来临,人类都应该更加关注人的类本质和尊严,开掘属人的人性能力和情感独特性,守护人与机器人的分际与相际。面对后人类时代的新型伦理关系,儒家情感伦理学或许仍然可以对人类文明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12)
算法歧视可以分为设计者偏见型、数据瑕疵型、技术缺陷型以及经济利益驱动型四类。由于成因不同,治理路径也相应存在差异,主要有三条治理路径:一是伦理治理,强调遵循"算法透明原则"和"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二是技术治理,积极开发各种在不降低预测结果准确性的前提下减少人工智能偏见的工具;三是法律治理,出台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5.
生命之树     
地球,亿万年来沧海桑田,生命,千姿百态繁衍不息,时间,似长河奔流不止,进化,如大树枝繁叶密。从低等到高级,物种遵循着时间的河道生息湮灭;从原生到智慧,是否人类已经占据了进化的终极?然而,看看身边,飞鸟走兽,蠓虫游鱼,它们均与我们共存于世。于是,仔细想来,人类并非进化的唯一硕果,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6):188-189
近些年来,我国在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计算机领域等取得了重大的进步,人工智能同样也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地发展。从教育、娱乐、出行以及支付手段的变化,人工智能现在正在慢慢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但是,人工智能在发展中所存在太多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新的挑战。其中,最让人普遍担心的问题,就是人工智能新时代中的"人机关系"法律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于人工智能的相关法律、伦理以及社会问题研究,最后,为今后我们的智能社会,划定出了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真正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相似文献   

7.
正与其说,人工智能(AI)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关于未来生活空间的全新想象,不如说人工智能带来了更多涉及人类生存价值和自然伦理的哲学迷思。如果仅仅把人工智能当成是技术工具,它就会像几百年前蒸汽机出现时一样,给人们带来惊呼、震动甚至恐惧。而如果把人工智能当成是未来新文明出现的一道曙光,那么,它将给我们带来无限希望。正如阿尔法狗(AlphaGo)已经产生的超级震撼,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产品正在酝酿着更多风暴。人工智能更像是一种新的"资本变异体",它可以附着于任何资本之上,使之变成"超性能资本"。这些基于神经网络算法、量子计算机、云计算、大数据、  相似文献   

8.
正鲜有人能说清"智能化"的真正内涵,但这并不妨碍它如火如荼地解构我们的生活。从2016年击败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Alphago",到2017年获得22项"艾美奖"提名、讲述"'机器人成人乐园'觉醒并反抗人类"的大热美剧《西部世界》,无一不传递着我们对于人工智能的憧憬、好奇和反思。依照百度词条释义,"智能化"即指事物在网络、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支持下,所具有的能动地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1)
人工智能(AI)概念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了,几十年来,该技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特别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以来,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迅猛,大大加快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实际运用。人工智能迅速发展,人类在诸多领域被人工智能技术打败,让人们开始深入的思考人与人工智能的关系。除了从逻辑思维角度研究人工智能,从非逻辑思维角度研究人工智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引起人类警惕,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创造了今天的人类社会。如果某一天,人类在劳动中变得一文不值,试问人类将如何自处?从大数据角度看人工智能的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的发展不同于以往单纯工具性的革新,他对人类社会关系、价值观念、人类属性等都带来了颠覆性的影响,影响甚至破坏着人类社会伦理关系。人工智能技术正以更强大的影响力重组着社会的方方面面,甚至改变着人类感情的寄托方式,带来的虚拟体验,却成了忠诚可信、简单纯朴的心灵栖息地,成了人们最后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
樊浩先生近三十年的学术生涯,从其所确立的旨趣、铸造的品格到创设的论题皆别具一格,蔚为伦理学领域之一大景观,其中又以"伦理精神"的申述与阐发最为别具匠心。伦理精神不是对伦理精神化或精神伦理化的简单解释,而是以此达成对人类精神终极追求的探寻,即探究伦理精神作为"单一物与普遍物的统一"之至善究竟对人类文明发展意味着什么;切近而言,即是中国伦理精神对中国现代社会形态具有何种意义。对此,樊浩先生不惜运用一种近乎偏执的"文化战略"之深沉笔触、势大力沉的理论思辨和"顶天立地"的担当意识来展开其思考,为此所展开的对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冲突"的伦理省思、韦伯创制"理想类型"之伦理范型的方法论超越、黑格尔精神哲学形态方法的批判性借用、生态哲学借以建基的"价值生态"的方法论发越等,都被创造性地融入"伦理精神"主题的卓越运思当中。显然,樊浩先生的伦理思考不是对伦理世界的单纯观照与直观映射,而是通过伦理世界进入到对整个精神世界的哲学反思。他新近指出的人类文明必将以"伦理共和"的方式完成自身多样性体系建构这一观念,再度反映出这一致思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