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3):109-116
在"十七年",诗歌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嬗变,这不仅是时代和政治推动的结果,也是诗歌理论批评实践的结果。五十年代初,批评家关于古典话语与现代诗融合的理论探讨还保有一定的个性化空间,随着政治风潮的纷至沓来,批评家建构起了与时代语境相契合的阶级批评话语,"光明语体"成为诗歌创作的主流。五十年代末,在"两结合"的批评原则下,"民间话语"(新民歌)在新诗中得到了扩张,诗歌语言不断地简化和政治化。在"政治/批评"的双重规约下,"十七年"诗歌语言的艺术凝练性与诗意涵括力日趋减弱。  相似文献   

2.
简述了20世纪哲学经历了从科学主义到人文主义的转向,而西方建筑批评范式也由语言学批评转向话语学批评.提出语言学批评方法重视研究对象的共性,排除其特殊性,强调确定性研究;话语学批评采用的是一种"不确定性"的对话批评方法,提供的是一个有多种对话形成的话语语境.而不再是某些确定的观点和结论,批评的意义便是由多个批评话语组成的复合意义,是一种多元的,不确定的,复杂的意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分别构成了语言学批评和话语学批评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7,(9)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成了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高校教学互动模式的产生,如何让这种新模式被学生接受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TAM模型基础上引入TTF模型,构建并实证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高校教学互动模式的接受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社会化媒体的技术特征、课程任务特征、组织管理和社会影响均对基于社会化媒体的高校教学互动接受行为意向有直接或间接的正向影响,年龄、经验、教学环境及教育程度也可以对相关影响过程产生调节作用。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社会化媒体与学生进行互动时值得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2)
认知责任的公平性和社会地位的多样性是扩展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规范的两种努力。但在朗基诺看来,学术权威的平等性同时适用于共识者和异议者,多样性并非来源于规范,而是来自起初致力于批评互动的认识论观点。多样性和共享标准之间的张力不需要更多的附加规范来缓和。共同体必须扩大自身的包容性,才能使批评的话语有效。此外,科学实践中的意会内容在经受住了批评性的审查之后才会转化为知识。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当前“千城一面”现象,从3个层面对千城一面展开讨论:一是对批评的剖析、还原,更深层次、多维度地认识批评的话语问题,二是在新的空间理论下辨析出城市认知范式的转换路径;三是探讨以空间文化认同和可持续性作为千城一面问题的一种回答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正引言:关于建筑批评中国的建筑"批评"或"评论",已经跨越几个发展阶段。现在的批评论述更加专业,也相当活跃,学理上和发达国家批评话语更加接近。而此话语实践的主要趋势,是逐渐强大的国际化视野。这个活跃而外向的建筑批评话语,采用了多种形式,包括期刊论文、杂志专刊、学术会议、国内双年展、国人策划的国外建筑展等~1。  相似文献   

7.
笔者首先简要说明亨利·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列斐伏尔批评苏联城市规划师未能生产出社会主义的空间,而仅再生产现代主义模式的都市设计。通过这一批判,作者进一步反思都市中国的现代性移植,以及专业技术层面的形式化移植。最后,面对百年变局东风劲吹的历史形势,通过理论反思规划与设计的话语空间,认识长三角都会区域和南京的社会与空间,鼓励新的专业者致力于社会空间生产的创新,生产新的社会关系和空间形式。处在全球领导权建构与新范式转移的门槛之上,笔者想象了南京学派话语空间的建构,以争夺社会生产中的空间再现。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6):205-207
元话语是一种理解语言使用、表示作者或者说话人引导读者理解语篇的方法。互动元话语是元话语的次范畴,涉及读者和作者的互动关系,对实现作者和读者的良性互动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国内政治类英文报道为材料,从模糊语、增强语和自称语这三个方面分析互动元话语在此类新闻报道的使用情况,以更好地了解国内政治类英文报道如何使用互动元话语来形成新闻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互动交流。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3)
自"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以来,家庭中大孩的社会化问题愈发得到关注。而二孩的到来意味着家庭互动系统的重新转型,该转变亦会对幼儿的社会化进程如情绪情感的发展、社会规则的学习等产生影响。文章将探讨"全面二孩"政策后从"独生"到"二孩"家庭幼儿的社会化转变,从家庭互动系统中的亲子互动、同辈互动、隔代互动以及夫妻互动等对幼儿社会化产生的影响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0.
宋昆 《世界建筑》2014,(8):46-47
建筑批评评如何能够实现推动建筑创作、实现文化传播的目的,取决于作者(建筑师)-文本(建筑作品)-读者(批评者)之间能否达成有效的共识。首先,批评话语中的概念必须是一致的,批评者之间偷换概念往往是意见分歧的主要原因,使建筑批评陷于无谓的争执之中;另外,优秀的建筑作品一定是个开放的文本,能够给予批评者以充分的解读空间;因此,任何解释或批评都是对于作者的"误读",都是合法的,作为作者的建筑师必须正视并包容。只有在这种有效共识的基础之上,建筑批评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