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油田开采稠油时,热注蒸汽的隔热管爆裂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时隔热管断口形貌、材料成分及显微组织的分析指出:隔热管爆裂发生在抽气孔焊接缺陷处,裂纹在管中之所以会迅速扩展是由于粒状贝氏体,上贝氏体及魏氏组织等造成材料的低温脆性较高所至。同时提出了防止隔热管爆裂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研究超低碳贝氏体钢的控轧控冷和回火工艺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工艺下试样组织均为粒状贝氏体,且在820℃终轧、440℃回火时获得了高强度低屈强比的超低碳贝氏体钢;控轧控冷工艺可以细化贝氏体铁素体和M-A岛、降低铁素体含碳量、控制组织中软硬相的比例,从而提高材料强度、降低其屈强比。回火温度升高使贝氏体铁素体粗化、含碳量和位错密度降低、M-A岛分解成细小的板条贝氏体,并析出富铜原子团,这是材料获得高强度、低屈强比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3.
新型准贝氏体钢及工程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新型准贝氏体钢的组织特征与性能特点 .结果表明 :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组成的准贝氏体钢是一种热处理工艺优良、焊接性能优异 ,并具有良好的耐磨性、较高的抗疲劳性能、低的缺口敏感性的新型工程结构材料 .并阐述了准贝氏体钢在工程应用中成功的实例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球铁焊缝金属贝氏体相变及组织结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球铁焊缝金属贝氏体相变及组织结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焊缝金属贝氏体相变依据等温时间不同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焊缝的基体组织为马氏体、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第二阶段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第三阶段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此外,还讨论了球铁焊缝金属贝氏体相变的有关机理  相似文献   

5.
P20塑料模具钢的回火组织与硬度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光学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洛氏硬度计对P20塑料模具钢进行了显微组织观察和硬度测定.研究了其在不同回火热处理工艺下得到的不同回火组织(粒状贝氏体回火组织和马氏体回火组织)及其硬度的变化规律,并分析了它们的异同.结果发现,回火热处理工艺对粒状贝氏体和马氏体的影响类似,只是粒状贝氏体的抗回火性能比马氏体高.650℃回火时,2种组织及硬度差别不大,且能满足塑料模具钢的使用硬度要求.  相似文献   

6.
根据我国重载铁路辙叉发展要求,在已有发明应用的客运铁路贝氏体钢辙叉基础上,研究重载铁路辙叉用新型贝氏体钢,满足辙叉心轨大尺寸下,热处理空冷态得到贝氏体组织,获得高强高韧性能,代替传统高锰钢辙叉材料。研究表明:研制的新型重载辙叉心轨贝氏体钢成分设计实现了在正火空冷态获得奥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贝氏体组织为无碳化物贝氏体;奥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具有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断裂强度高达1 400 MPa,V型缺口的锻后回火态试样的冲击强度高达39.8 J。  相似文献   

7.
微合金贝氏体抗磨钢及其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金属类生态环境材料的研究思路,设计抗磨钢材料成分,确定其产品制备工艺,将微合金化理论与控铸控冷工艺相结合,即能获得贝氏体,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基体组织,不仅可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金属材料的循环再生利用率,有效合理地利用地球上的富有资源,保持资源平衡,而且使产品的制造工艺及设备简单,易于操作控制,为成功地生产成本低廉,综合性能优良的新型微合金贝氏体抗磨钢件提供了有实用价值的理论及数据。  相似文献   

8.
高碳稀土贝氏体钢的研究该项目组成员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优化设计了高碳贝氏体钢的化学成份并借助先进的物理及化学测试手段,研制出55SiMn2MoRE及55SiMn2Mo高碳贝氏体钢。该高碳贝氏体钢奥氏体化后空冷可得到以准贝氏体为主的室温组织,经低温回火...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含碳量的贝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由于钢中含碳量的差别,在铸态和空冷条件下得到不同形态和数量的贝氏体。在低碳范围得到全部贝氏体组织。随碳量增加,贝氏体量减少,形态发生变化,同时,马氏体量增多,在合适成分,空冷可得到近于半贝氏体和半马氏体组织,这种钢具有优良的综合软科学性能和高耐磨性,它比目前现场使用的几种典型耐磨材料有更高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含碳量的贝氏体钢的组织和性能,由于钢中含碳量的差别,在铸态和空冷条件下得到不同形态和数量的贝氏体。在低碳范围得到全部贝氏体组织。随碳量增加,贝氏体量减少,形态发生变化,同时,马氏体量增多.在合适成分,空冷可得到近于半贝氏体和半马氏体组织,这种钢具有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和高耐磨性,它比目前现场使用的几种典型耐磨材料有更高的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1.
对X80级弯管热加工工艺过程中热处理工艺对材料强度、韧性的影响规律及材料组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控制能使X80级弯管强度提高的马氏体或粒状贝氏体组织的生成是获得高性能X80级强韧性合理匹配的弯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42CrMo钢贝氏体转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42CrMo钢的TTT曲线,对其钢贝氏体的转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进行组织观察,并用洛氏硬度计对试样的硬度进行了精确测量.结果表明,在540℃等温淬火得到典型的无碳贝氏体组织;在500℃等温淬火得到贝氏体铁素体束相互平行分布的上贝氏体组织,同时有少量的无碳贝氏体组织的混合组织;在460℃等温淬火得到羽毛状上贝氏体组织,同时还有一定的下贝氏体组织;在350℃等温淬火得到典型的下贝氏体组织.同时发现等温淬火温度相同的试样的硬度值均随等温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此外,受化学成分不均的影响,贝氏体铁素体条分布也明显不均,在碳含量低的区域容易形核和长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高碳空冷贝氏体钢的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组织中贝氏体的含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组织中含有15%-20%下贝氏体量时,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高碳空冷贝氏体钢的贝氏体/马氏体复合组织中贝氏体的含量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组织中含有15%~20%下贝氏体量时,具有最佳的强韧性配合.  相似文献   

15.
在热模拟实验机上进行不同变形温度和冷却速度试验,研究低温区变形温度和冷却工艺对CSP生产线上微合金高强度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变形应在单相奥氏体区内完成,适当降低变形温度有利于得到细小均匀的贝氏体组织;冷却速度对贝氏体组织有明显影响,冷却速度越快,贝氏体组织越细小,强度越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Cr12钢贝氏体量与马氏体一贝氏体复相组织力学性能关系和工艺参数对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回火马氏体一贝氏体复相组织含中15%-25%下贝氏体时能显著提高钢的强韧性及模具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各工艺参数对铸态贝氏体灰口铸铁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贝氏体灰口铸铁的组织和性能不仅与合金元素的正确选择及配合有关,而且还与铸件的冷却方式及冷却速度有关,与强化孕育及高温过热等工艺因素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540MPa级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的组织性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的显微组织为85%左右的铁素体加上15%左右的贝氏体;铁素体晶粒尺寸细小,基体中有较高的位错密度和大量细小弥散的析出物;贝氏体在铁素体基体上分布均匀,以板条状为主,板条间分布有较多碳化物颗粒。通过合适的成分设计和控轧控冷手段获得的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组织形态,可较好地保证材料所需的强度-拉伸凸缘性能匹配。  相似文献   

19.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材料专业的必修课程,钢的热处理是教材中的重点。主要利用原子的扩散理论、纯金属的结晶、同素异构转变、金属的强化理论来解释钢在热处理过程中为什么会得到相应的不同组织及该组织应具有的性能。研究了抗拉强度超过1000MPa的冷轧TRIP钢的热处理工艺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其工艺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超高强TRIP钢在两相区的加热温度升高到820~840℃时,钢的抗拉强度下降而伸长率增加;贝氏体等温温度偏低(380℃)或者偏高(440℃)时,钢的伸长率较低。两相区加热温度对铁素体量的影响不大,降低贝氏体等温温度和延长等温时间都能增加贝氏体量。当贝氏体量高于38%时再增加贝氏体量来提高TRIP钢的强度效果不明显,可通过提高残留奥氏体量及其碳含量来提高力学性能。试验钢优化的:820℃×90s+420℃×240s;优化的组织含量配比:53%铁素体+36%贝氏体+11%奥氏体;优化的力学性能组合:抗拉强度1140MPa和伸长率22%。  相似文献   

20.
用热穿-热轧法制备了新型贝氏体中空钢.研究了热处理对新型贝氏体钢和渗碳处理对中空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贝氏体钢正火+低温回火热处理后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奥氏体,淬火+低温回火后的组织由马氏体、贝氏体和奥氏体组成;正火或淬火+低温回火后,新型贝氏体中空钢具有良好的强韧性.正火+低温回火后,中空钢的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新型贝氏体中空钢渗碳后空冷,渗层的组织为高碳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非渗层为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织,实体中空钢具有较好的强韧性和渗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