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酶解豆浆制酸豆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用三种酶酶解豆浆中蛋白的程度。结果表明,酶B为酶解蛋白最充分的酶,其最佳酶解条件为:55℃,0.1mg/ml(豆浆中酶的浓度),水解4h。在该条件下制得豆浆酶解液,研究了酶解液与鲜牛奶混合比例、蔗糖的添加量、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接种比例、前发酵时间等因素对酸豆奶感官质量的影响。所得酸豆奶经感观评定,结合经济因素,确定当酶解液与牛奶以1:1混合,两个菌种发酵剂按1:1的比例接种,接种量4%,蔗糖8%,香草香精0.04%,前发酵3h时,得到的酸豆奶感官口味最好,综合评价最高且最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13.
以奶粉、绿茶和咖啡粉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设计方法,进行了咖啡奶茶主要原料配比试验。并以稳定性作为主要评定指标,研究了乳化剂对咖啡奶茶油脂析出率、离心沉淀率等其稳定因素的影响,确定咖啡奶茶的最佳制作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在奶粉添加量为9.0%,茶水30.0%,咖啡0.30%,白砂糖3.0%,蔗糖酯0.08%,海藻酸钠0.02%,CMC-Na0.04%的条件下,所得咖啡奶茶在色泽、气味、组织状态和风味都比较好。 相似文献
14.
15.
为解决大豆分离蛋白在奶茶体系中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本文探究了奶茶体系中共存物(酪蛋白、单甘脂、奶油、茶多酚、糖类、盐类、奶粉、红茶粉)对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性(乳化活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并通过乳状液ζ-电位和粒径的测量,探讨奶茶体系共存物与大豆分离蛋白相互作用及对其乳化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酪蛋白、茶多酚、乳糖添加量分别为0.2%、0.06%、0.1%时大豆分离蛋白乳化活性最小;在单甘脂、卡拉胶、氯化钠、脱脂奶粉添加量分别为0.15%、0.02%、0.02%、2%时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最大;在乳糖添加量为0.1%时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最小;在酪蛋白、茶多酚、乳糖添加量分别为0.2%、0.06%、0.1%时乳状液ζ-电位绝对值最小;在单甘脂、卡拉胶、碳酸镁添加量分别为0.15%、0.02%、0.01%时乳状液ζ-电位绝对值最大;在柠檬酸钠添加量为0.02%时,乳状液平均粒径最大,在碳酸镁、脱脂奶粉添加量分别为0.01%、2%时,乳状液平均粒径最小。奶茶体系中不同的共存物影响了乳状液的双电层结构,进而改变了大豆分离蛋白的乳化性。 相似文献
16.
茶汤纳米聚集体是茶多酚和蛋白质等自组装而成的纳米胶粒,是各组分介于游离分子与沉淀颗粒的中间状态。为探究牛奶对茶汤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云南大叶种蒸青绿茶、红茶为原料,以1:50茶水比浸提茶汤,按不同比例添加全脂、半脱脂和脱脂牛奶,利用超滤离心技术分离茶汤纳米聚集体,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分析各组茶汤纳米聚集体的总光强和平均直径,采用福林酚法分析其茶多酚浓度和分布率,比较研究牛奶添加比例、脂肪含量和茶类等因素对纳米聚集体物理化学特性和茶多酚分布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不同脂肪含量的牛奶均会促使部分牛奶纳米胶粒与茶汤纳米聚集体结合,导致茶汤超过90%的茶多酚富集于纳米聚集体,使绿茶和红茶的游离茶多酚比例分别降低78%和67%。初步证实:添加牛奶会促进绿茶、红茶的茶多酚参与分子聚集,使游离茶多酚比例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7.
黑米绿豆发酵酸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以黑米、绿豆为主要原料研制发酵酸奶饮料的生产工艺,对影响产品的风味口感、稳 定性及乳酸菌产酸活性等关键问题进行探讨,选择适宜工艺条件,并对产品品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绿豆乳饮料的加工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绿豆乳饮料的加工技术进行了探讨。绿豆经脱皮、磨浆、除清等工艺制成绿豆浆,然后与奶、砂糖等调配在一起,经均质、杀菌制成绿豆乳饮料。为提高制品的货架期及稳定性,可加适量乳化剂。如需满足不同口味的需要,在配好的成品浆中可适量加入果汁、咖啡、可可脂等。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