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脑时空》2010,(5):60-73
2010年初,英特尔发布了32纳米制程的酷睿i系列处理器,首席加入了显卡芯片,并集成内在控制器,在提升性能的同时,有效地控制了功耗……i3、i5、i7三款处理器根据其不同的定位,在主频和功能等方面的设计也有所不同,其共同之处则在于一个“智”字。  相似文献   

2.
《办公自动化》2010,(3):35-35
2010年1月英特尔正式发布了采用32纳米制程工艺的酷睿i7、酷睿i5以及酷睿i3处理器,2月25日,英特尔在中国发布了全新酷睿博锐平台。这些带着全新漂亮vPro LOGO的全新i系列酷睿博锐处理器就是英特尔试图寻找到的更加“智能”在商用客户端上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3.
文文 《微型计算机》2010,(11):122-123
上回书说到配备Core i7四核处理器的游戏笔记本,不过这种处理器是45nm制程的,不但温度很烫,价格也很烫。最近Intel又捣腾出了32nm制程的新的Arrandale“扣爱”双核移动处理器,包括Corei3、i5和i7,这些玩意儿同样集成TCPU和GPU,并支持超线程技术。虽说“扣爱”的性能提升了不少,可咱毕竟不是买两杯豆浆,喝一杯倒一杯的有钱人,i7高高在上,咱还是瞅瞅用i5处理器的本本先。  相似文献   

4.
《电脑时空》2010,(4):12-12
去年我们曾测试过几款基于Nehalem架构的工作站,当时它们基本上都采用了英特尔较为高端的四核至强E5500系列处理器,效能自然非同凡响。随着新工艺的完善,近期英特尔推出了采用32nm工艺制程的酷睿i5/i3系列处理器,于是各大厂商开始陆续推出采用该制程处理器的工作站。我们本期就先为大家介绍这款联想ThinkStationE20工作站。  相似文献   

5.
考拉 《微型计算机》2008,(10):120-121
2007年11月.Intel正式发布了基于45nm制程工艺、代号为“Penryn”的全新酷睿2系列处理器,整个系列处理器包含了面向桌面电脑、笔记本电脑以及服务器等不同的版本。这也标志着,处理器开始向45nm时代迈进。不过当前65nm制程工艺的酷睿2处理器仍是市场主流,45nm处理器仅仅只针对OEM市场。最近45nm处理器开始现身卖场,该出手了吗?  相似文献   

6.
2010年1月8日,英特尔发布基于最新的32nm制程的酷睿处理器家族,即Corei7/i5/i3处理器,其中包括用于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及嵌入式的多个系列,覆盖从主流到入门级市场。新产品采用英特尔第二代高k金属栅极晶体管,借助32nm制程,处理器整体功耗更低,并且在之前集成内存控制器的基础上,首次在处理器中集成高清显卡。  相似文献   

7.
2010年1月英特尔正式发布了采用32纳米制程工艺的酷睿i7、酷睿i5以及酷睿i3处理器,2月25日,英特尔在中国发布了全新酷睿博锐平台。这些带着全新漂亮vPro LOGO的全新i系列酷睿博锐处理器就是英特尔试图寻找到的更加"智能"在商用客户端上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之,英特尔会在2010年1月7日正式推出包括Core i5、i3和移动版本Core i5-M、i3-M的32nm制程处理器产品,并正式将CPU与图形部分整合。随着经济形势的好转,JT产业也逐渐恢复增长,在这个关键的时候推出制程和架构都进行升级的“新酷睿”产品,对英特尔来说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9.
《微型计算机》2020,(13):32-39
在英特尔第九代酷睿标压移动版处理器(酷睿移动版H系列)上,游戏本和一众高性能笔记本电脑来到了5.0GHz时代,不过其中仅酷睿i9-9980HK一颗处理器的最大加速频率是5.0GHz,其他诸如游戏本上普遍采用的酷睿i7-9750H、酷睿i7-9850H等处理器都没有达到这个数值,这给众多玩家留下一丝遗憾。2020年4月,英特尔推出了备受瞩目的第十代酷睿标压移动版处理器(酷睿移动版H系列),尽管制程工艺和前代产品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这一次英特尔依然大幅提升了处理器的频率,除了酷睿i9系列,如今i7系列处理器的最大加速频率也高达5.0GHz以上,这全面开启了游戏本的5.0GHz新时代。  相似文献   

10.
一如在IDF 2010发布的产品路线图,英特尔的"钟摆"计划的"Tock"再次叩响。在CES 2011上,英特尔如期发布了第二代酷睿i系列处理器——基于Sandy Bridge架构,同样是32纳米制程,采用第二代High-k金属栅极晶体管工艺制造。在第二代酷睿i系列(Sandy Bridge)处理器中,其不仅仍旧拥有前代产品的超线程、集成显示核心等技术,而且还引入"高级矢量扩展(AVX)"指令集,带来性能的提高尤  相似文献   

11.
《网管员世界》2010,(2):8-8
英特尔公司近日推出2010全新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即全新的酷睿i7/i5/i3处理器,并实现32纳米制程工艺。全新酷睿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集成度与先进性能,其中包括用于笔记本、台式机的英特尔睿频加速技术。全新酷睿处理器采用32纳米制程工艺,使用英特尔第二代高k金属栅极晶体管,与其他先进技术配合,  相似文献   

12.
《数码精品世界》2010,(5):116-121
在“以智变,应万变”的理念下,英特尔于2010年1月初推出了最新的酷睿i系列处理器,而与2009年底推出的四核酷睿i7处理器曲高和寡的境况不同,此次的双核版本更加偏重于实用性。全新系列的酷睿i系列以双核心示人,经过一而再再而三的改进,英特尔处理器的命名方式终于“云开见日”。  相似文献   

13.
《微型计算机》2005,(23):37-42
2005年上半年,Intel推出了90nm制程的Pentium D双核处理器和i945/955系列芯片组。现在,采用65nm技术的LGA 775处理器和新一代i965/975系列芯片组已经基本准备完毕。按照原来的计划,这些让人期待的产品都将在2006年第一季度推出。为了保持在芯片组领域的竞争优势,Intel决定将i975X芯片组的发布时间提前,在11月中旬就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4.
9月12日,蓝魔数码在北京发布了蓝魔i系列英特尔芯智慧平板电脑,该系列包含i8、i9、i10、i12四款产品。这是继2012年底的蓝魔W32之后,蓝魔数码再一次推出搭载英特尔芯片的平板电脑。i系列全称为intelligence智慧系列,其中包括i8、i9、i10、i12四款新品。它们全部搭载32nm制程,主频高达2.0 GHz的英特尔双核凌动Z2580处理器(研发代号:Clover Trail+)。英特尔超线程技术使该双核能够同时支持运行四个线程,性  相似文献   

15.
《网友世界》2009,(19):60-61
在过去两年的处理器领域,英特尔凭惜先进的制程和微架构上的优势.接连推出Core2和Core i7等产品.稳稳地把持了高端处理器性能的王座、作为老对手的AMD,直到今年初发布45纳米制程的高端Phenon Ⅱ X4系列,才逐渐跟上了英特尔的步伐,并以一惯的性价比优势.博得了不少用户的青睐.一扫前两年无法在高端产品上和英特尔抗衡的阴霾。  相似文献   

16.
当英特尔今年全面引入45纳米制程以后,酷睿2双核处理器也陆续开始升级,Core地时间2 Duo E8000/E9000处理器系列处理器就是45nm制程的代表。但即使是最便宜的Core 2 Duo E8200,价格也在1300元左右。对于今天的装机用户来说,这两个系列处理器的价格并不具备太大的吸引力,只有少数玩家才会考虑。  相似文献   

17.
视线     
《微型计算机》2010,(4):28-30
"以智变应万变"--英特尔酷睿i处理器家族驾到 2010年1月8日.英特尔公司携手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亮相北京,英特尔酷睿处理器家族即全新的Corei i7/i5/i3处理器。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英特尔中国区总裁杨叙在会上表示:”英特尔坚持通过技术创新和持续投入来推动产业发展。全新酷睿处理器基于业内最领先的制程工艺.将以更小的尺寸、更强的性能、更快的计算速度及更低的功耗.  相似文献   

18.
小花猫 《现代计算机》2009,(10):102-104
基于同样的Nehalem架构,却采用了不同的接口;同为酷睿i7系列,但接口方式却不同;同为LGA 1156接口,但工艺制程却完全不同……综上所述,它们就是Intel新一代Nehalem家族处理器。  相似文献   

19.
其实早在两年前,Intel就曾经透露过有关未来Penryn和Nehalem核心处理器的消息,但大多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随着2008年基于45纳米制程Penryn核心酷睿29系列处理器的问世,在英特尔“Tick-Tock”(注1)战略的催生下,新一代微架构的处理器(代号Nehalem)也已经初现端倪。为了便于记忆,我们暂时称它为“你喝了么”。  相似文献   

20.
icore 《微型计算机》2010,(4):154-155
在看到AMD成功打造了自己的“3A”平台后。英特尔也开始调整自己的战略,打算在未来开发出英特尔处理器+英特尔主板+英特尔显卡的“3i平台“来击败对手。无奈Larrabee出师未捷身先死,英特尔只有将赌注全部压在集成显示核心的Clarkdale系列处理器上。通过“强制性”为购买处理器的用户提供显卡、主板来实现其“3i平台”之梦。那么从Clarkdale平台上市后的现状来看,这个目的是否能很容易地实现?原因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