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含酸原油中金属离子存在形式和脱除原理的探讨,研究了脱除含酸原油中的金属离子增脱剂,试验证明该增脱剂脱除Ca和Mg离子的效果较好。在模拟工业放大试验条件下,对实验用油中的Ca离子的脱除率可达75%~82%,对Mg离子的脱除率可达到51%~71%。  相似文献   

2.
张恒  范伟 《吉林水利》2014,(5):18-21
对长庆油田-呼和浩特炼油站原油管道外输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的调查研究表明,地质灾害主要有水毁(包括河沟道水毁、台田地水毁、坡面水毁)、风蚀沙埋和地面沉降三种类型。地形地貌是影响管道沿线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以野外地质灾害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宏观分析与定性判断,对沿线地质灾害进行了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长呼线管道沿线发现的349处地质灾害点中,地质灾害风险等级为较高的有54处,占15.47%、中等的有151处,占43.27%、较低的有88处,占25.21%、低的有56处,占16.05%。提出了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1运城盆地地下水中氟化物的分布运城盆地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水化学特征异常。浅层、中深层地下水氟化物超标面积达数千平方公里,且在高氟区的人畜氟中毒病严重。本文就盆地中地下水氟化物的分布规律及成因作初浅的探讨。盆地内浅层地下水(埋深小于60m)氟化物含量超...  相似文献   

4.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技术、x射线能谱分析等手段,分析了预处理前后熔分渣的物相结构特点;采取预处理技术,使熔分渣的酸解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左右;通过条件试验,了解到单因素对酸解率的影响效果;通过酸解正交试验,找到了熔分渣的最佳酸解工艺参数;稳定试验表明,熔分渣的酸解率达91.4%左右。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高含氟地下水成因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地球化学、水文地质扣地下水中氟离子来源及其富集条件的角度,详细介绍了安徽省高含氟地下水形成的原因及其分布特征,以及地方性氟中毒疾病的分布情况,并提出了解决地下水高含氟区居民安全饮水办法,供各级政府在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认清河北省文安县高氟地下水的水化学性质,在水文地质调查以及取样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水化学特征分析、多元统计分析和水化学成因分析等手段阐明文安县高氟地下水的分布特征和关键水化学性质.结果表明:文安县深层地下水氟化物含量0.56~4.19 mg/L,总体分布是中北部偏高;其关键水化学特征是pH值7.7~8.7、总碱度高于211 mg/L、总硬度低于90 mg/L,水化学类型为典型的Na-HCO3型;在文安县地下水环境条件下,总碱度、碳酸氢根以及钠离子是促进高氟地下水形成的关键水化学因素;当2.0 mg/L<F-< 3.5 mg/L时,地下水中Ca2+与F-有拮抗作用.通过氯碱指数和饱和指数分析可知,研究区域高氟地下水的形成主要是水-岩间的阳离子交换反应和氟矿物的溶解-沉淀反应.  相似文献   

7.
8.
碘作为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缺碘或过多摄入碘都会导致甲状腺肿大疾病。相较于缺碘,高碘地下水对人体的危害更加难以控制。针对我国典型的水源型高碘地区,通过对高碘地下水环境的对比研究,分析了我国不同高碘地区高碘地下水的水环境特征及碘的赋存环境。结果表明:我国浅层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平原区以及中西部的山前冲洪积平原的中下游地区;高碘地下水的赋存环境与沉积环境、地下径流条件和气候类型相关,人类活动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浅层高碘地下水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为今后浅层高碘地下水的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在两种展宽比条件下,不同水沙组合的试验结果,定性描述了一侧突扩高0含沙水流回流区的含沙量分布与泥沙淤积,提出了一种计算回流尺度与行径流速分布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源区河流氮素时空分布规律,选择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境内上溪口地区新安江源头段作为试验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水质监测和统计分析方法,研究试验区域洪水前后各项监测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洪水对新安江源区河流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域水体总氮浓度沿水流路径逐渐增加;洪水后总氮、氨氮和硝氮浓度比洪水前均有所增大,洪水期雨水对流域的氮素进行了“冲刷”;相关性分析表明洪水前硝氮和总氮受植被影响较大,洪水后硝氮与汇水面积相关,总氮浓度受高程、坡度和地质等因素影响;所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洪水前硝氮和总氮以及洪水后氨氮和硝氮的分布。  相似文献   

11.
黄虎  李昇  张建伟 《水力发电》2012,38(6):30-33
根据水体的不可压缩假定,计入重力波和水体自由表面影响,采用流固耦合理论结合时程分析法对高耸进水塔结构动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地震荷载作用下,水体对水中结构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非线性。水体不仅产生一定的附加质量作用,同时还存在一定的惯性耦合作用;进水塔动水压力沿高程呈非线性分布,且塔体内外同高程动水压力值不同,但沿高程分布曲线的包络线都呈近似半双曲线形式,动水压力最大值出现在水体自由表面以下一定距离处。所得结论对正确认识结构在地震荷载的反应、指导结构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根据三峡水库蓄水前后实测水沙资料,对三峡水库近期进出库水沙变化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上世纪 90 年代以来,三峡水库进出库水沙均有所减小,其中输沙量减小更为明显;蓄水运用后三峡水库汛期进出库水量、沙量占全年的比例仍分别维持在 76% 以上和 96% 以上,但从年内分配变化上看,汛期进库水、沙量占全年的比例均呈减少趋势,汛期出库水量比例呈减少趋势,出库沙量比例呈增大趋势;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 9-10 月份进出库水沙量减小较多,而枯水期 2-4 月份进出库流量均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先扼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冲刷漏斗稳定形态与趋孔水流运动特性的现状,接着归纳了冲刷漏斗稳定形态的基本特征,详细陈述了笔者对趋孔水流运动的试验方法、观测手段和试验结果,得出了趋孔水流的流速分布特性,并据此解释了冲刷漏斗的形成与稳定原因。  相似文献   

14.
采用自行设计的室内湿喷混凝土性能检测方法,开展喷射混凝土的力学、抗裂及施工性能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复掺复合外加剂与粗纤维可提高喷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弯曲韧性和抗裂性能;单掺复合外加剂和复掺外加剂与粗纤维的喷射混凝土,与围岩的轴拉粘结强度均在1.0 MPa以上,且复掺的强度较高;2组配合比的喷射混凝土回弹率分别为23%和20%,一次喷层厚度为22 cm和25 cm,复掺可增加混凝土的黏聚性,降低回弹率。由于场地及喷射仪器的限制,室内模拟试验的混凝土回弹率较现场高。  相似文献   

15.
三峡建库后,水库下游河道含沙水流长期处于严重次饱和状态,输沙由相对平衡状态转变为不平衡状态,输沙强度较自然条件下发生显著变化。根据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前后(1992—2017年)长江中游主要水文站断面、床沙与水文资料,从输沙率变化、床沙粒径变化、平滩流量等角度研究长江中游河道复式断面输沙强度问题,得出以下结论:三峡水库蓄水运用后,进入下游河道的泥沙大幅度较少,长江中游沿程水文站同流量级输沙率明显减少;床沙粒径沿程出现不同程度的粗化,其中荆江河段粗化最为明显,螺山至武汉河段略有粗化;螺山站和汉口站在自然条件下平滩流量附近输沙强度出现峰值,对应的水流挟沙能力为极大值。  相似文献   

16.
根据配电网运行环境复杂、标准化程度低、工况种类多等特点,详细分析了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中存在大量的中压配电网线路不良负载数据的原因,包括错误数据、故障数据、线路改造、转供电流等,提出了针对性强的中压配电网不良负载数据的辨识处理方法,能准确辨识各种原因形成的不良负载数据。该方法在某市的配电网评估系统的实际运用以及某地中压配电网实际数据分析表明了其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人工胶结态针铁矿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人工胶结态针铁矿αFeOOH与盐酸HCL反应的化学动力学特性,及对它们的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实验活化能和指(数)前因子的测定情况。  相似文献   

18.
宁夏灌区渠道衬砌后输水损失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衬砌渠道减少输水损失量是宁夏水权转让水量计算的关键因子,关系到节水量的计算、节水工程规模的确定等。采用动水法和静水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宁夏灌区典型区衬砌渠道减少输水损失量进行估算,动水法试验结果表明:干渠衬砌后减少渗漏损失量为0.054 m3/(s·km),占未衬砌渠道渗漏损失量的55%,支、斗渠衬砌后减少的渗漏损失量占未衬砌渠道渗漏损失量的比例与干渠相当,约为56%;静水法试验结果表明:斗渠衬砌后渗漏强度是土渠渗漏强度的27%,即通过衬砌可减少73%的渗漏损失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缺少配网建设项目衡量标准的问题,构建了一套能够全面反映配网建设效果的综合评价体系,以指导于配网建设投资管理。首先,基于对配网建设驱动因素的分析,构建配网建设项目指标体系;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再次,利用德尔菲法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最后,对某市配网项目进行实例分析,从而验证综合评价体系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微型桩群桩受力分布规律及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运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方法,完成了微型桩与滑坡体共同作用的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研究滑坡防治中微型桩的受力分布规律与破坏模式。试验结果表明:微型桩各排桩在滑坡滑动时同时受力,各排桩的受力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微型桩所受滑坡推力基本呈梯形分布,滑面附近土压力较大;第一排桩的桩前滑体抗力呈倒三角形分布,其余各排桩的桩前滑体抗力呈抛物线形分布;桩后滑床抗力较小,呈矩形分布;桩前滑床抗力主要分布于滑面附近。微型桩各排桩同时发生破坏,破坏区域位于滑面上下各3倍桩径左右的范围内,为弯曲与剪切相结合的破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