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者:梁雪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15年2月1日作为北方皇家园林的代表,颐和园的建园史可以追溯到乾隆中期的清漪园(1750年),由于受到侣60年英法联军的破坏,慈禧太后于侣88年重修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在重修中,有的建筑改变名称,有的建筑改变用途,有的建筑位置有所移动……我们现在看到的颐和园实际上是经过历次维修和增补以后的结果,对比鼎盛时期的清漪园,其实体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清漪园为例研究清代大型皇家园林总体设计方法,对于拓展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理论和支撑颐和园遗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清漪园万寿山区域为例,对清代样式房《清漪园地盘画样》的图纸性质进行考察并对图上布局进行量化分析,探讨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的关联性,并综合史料与现状调研构建万寿山总体设计方法与技术要点。【结果】1)《清漪园地盘画样》存在统一的绘图比例和5丈的绘图模数,推测由早期清漪园设计图为底本复制、改绘而成;2)该图的制图特征与清代平格技术存在紧密关联,推测是以5丈见方的平格图为底图绘制而成。【结论】清漪园万寿山的总体设计方法以平格技术为关键支撑,包括平格地形测绘和总体布局2个关键流程,核心是以平格图为底图开展图上设计,进而整体控制建筑群的选址、规模和轴线位置。研究从技术视角揭示了清漪园万寿山的整体布局方法,推进了对清代大型园林总体设计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以乾隆皇帝改造北京西北郊水系为切入点,分析了清漪园建园前的原初环境、旱涝失衡的危害与矛盾;探讨了如何看待前代引水方案,乾隆方案如何开源取水、针对地形地势怎样扩展湖域、供水与防洪如何实现、湖区改造怎样实施等问题;充分肯定了清漪园选址相地的杰出成就,并总结了其规划设计思想对后世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三山五园地区位于北京市中心城西北部,是北京市中心城区生态环境最为优越的地区,也是清代皇家园林分布密集的地区。三山五园的具体所指不尽相同,本文所说的三山五园其范围如下:三山自西向东依次是香山、玉泉山、万寿山(瓮山);五园自西向东的顺序为静明园、静宜园、清漪园(颐和园)、圆明园和畅春园。  相似文献   

5.
结合新近发现的图文材料,从惠山园的选址、布局、借景和全园游线4个角度,分析乾隆对寄畅园的全方位写仿。创新之处在于从清漪园整体规划的视角来理解惠山园的设计,有助于重新认识惠山园在清漪园的突出地位,深入理解乾隆兼顾一一逼肖与不舍己所长两者的写仿理念,从而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借鉴传统文化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6.
相地在乾隆对西湖1的成功改造2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试从清漪园的择址以及对用地基址进行的全面勘察与构思两大方面,分析当初规划设计者们如何进行相地。分步探讨了清漪园的选址诱因、基址内外部原初条件的利与弊、湖山构园的结合点与山水间架初步构思、当初历史条件与环境回顾以及落定山水间架的进一步构思等问题。最后,总结并评价了清漪园的相地思想,及其对后世的启迪,以期有助于风景园林史与设计学研究。  相似文献   

7.
颐和园山水格局形成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记载、历史绘画和考古发现,描绘出清漪园(颐和园)兴建之前的山水形势,然后对比建园前后的山水格局,关照中国传统外部空间设计的"形"、"势"理论,探析清漪园在山、岛和建筑的布局以及东、西两堤的走向等空间处理方法中所蕴含的外部空间设计理论。以期为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的保护与展示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当代大尺度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王鸿雁 《中国园林》2004,20(6):29-32
清漪园是颐和园的前身,它以万寿山和昆明湖为主体框架,摹借名胜佳境、掇山理水、莳花植木,融宗教、哲学、美学意蕴于造园之中,形成了巧于摹借、山环水抱、楼台生色、木秀人寰、园中有园、底蕴深厚的艺术风格.清漪园是中国乃至世界园林史上最优秀的杰作之一,是中国古典造园艺术发展至鼎峰的产物,也是人类弥足珍惜的文化遗产和艺术财富.  相似文献   

9.
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运用比较文化法分析以中国北京的清漪园和法国巴黎凡尔赛宫苑为代表15~18世纪中法古典皇家园林的审美基础和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0.
北京西郊的颐和园为清代皇家园林,世界驰名。这颐和园在清乾隆年间称为“清漪园”。清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北京,抢劫园中珍宝,烧毁了大部分建筑物,  相似文献   

11.
《园林》2018,(8)
正清漪园是中国园林史上著名的皇家园林,它位于清朝京城西北郊,与静宜园、静明园、畅春园、圆明园构成了清朝历史上著名的三山五园。清漪园占地面积约290 hm2,园内主要包括瓮山(后改称万寿山)和昆明湖,是一座具有北方山形湖泊特征,以水为主的自然山水园。1750年(乾隆十五年)开始兴建,至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完成,历经十四年。清漪园是中国封建社会顶峰时期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保存最为完整的皇家园林。园  相似文献   

12.
以清乾隆十四至二十九年(1749—1764年)京西昆明湖、玉泉山水利建设为线索,围绕乾隆时期清漪园的建设,探讨清代皇家园林与水利建设相结合的经验和做法。明清以来,以农业水田风光为基质,在景观上将以"三山五园"为核心的大范围皇家园林群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水田风光与园林景观互映的大地镶嵌结构,至乾隆时代完全形成,并从此成为京西园林最为突出的景观与文脉背景。现重点论述西山疏水、玉泉扩湖、万寿山昆明湖园林建设与周边农田增辟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郭维  孟祥彬 《中国园林》2021,37(1):44-49
以清漪园后山园中园为研究对象,借助已有的图纸及数据资料,结合现场实测,以平格为媒介研究其空间布局中的手法与规律.研究表明,后山园中园的场地尺度与空间布局中体现了明显的模数思维,且大量使用象征皇家身份与地位的"九""五"2个数字整合模数体系;主要厅堂的轴线是平格构建的起始线;场地中直线型与曲线型边界线均由遵从模数关系的平...  相似文献   

14.
耕织图景区复建及环境整治以清漪园时期景观内容为基础,保护颐和园时期水师学堂的历史遗迹,结合地形、绿化和水体的现状,恢复历史园林景观空间和文化内涵,保持其艺术的永恒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5.
颐和园     
《Planning》2021,(9)
<正>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和其他款项重建,并于1888年改名为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被修复。  相似文献   

16.
赅春园是建于清漪园早期的园中园,建筑布局充分利用万寿山后山的自然地形,形成前临丘壑、背靠石崖的山地园,为乾隆皇帝读书、休憩、礼佛之处。整理乾隆皇帝在赅春园留下的诗作,结合现状遗存古树,比较北方皇家园林中其他相似的园林,总结赅春园的植物种类和配置特征;从植物季相、宗教意蕴、文人雅园和山林野趣等方面分析其植物意境,探究乾隆的植物审美情趣,还原植物历史景观原貌,为遗址中的植物景观的复原和展示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清漪园后山中轴线宗教建筑群是乾隆皇帝精心营造的一处佛国胜境。基于相关文献档案的分析与现存实物的测绘调查,通过多尺度网格比较,选用一丈五尺的平格网对须弥灵境、云会寺、善现寺的水平与竖向空间关系进行分析,揭示了三者空间一体化关系的客观事实;从尺度控制、地形适应与改造、构图与比例关系、轴线塑造与转折、曼陀罗图式等不同层面阐释了该建筑群的设计方法与策略,以期为当代山地建筑设计提供指导与借鉴。  相似文献   

18.
清漪园云会寺曾是万寿山顶一处精彩绝伦的山地寺庙园林,但过去文献罕有研究,且稀缺史料。首先通过场地周边调研并围绕园林景名"云"字对其地望与地宜进行初步分析;然后结合实地踏勘及史料梳理,展开探讨其园林及建筑布局如何构园得体、因境安庐;再而深入实地测绘,从中探析其假山营造的总体策略、具体手法及植被特色;最后总结云会寺之所以被称为经典的4个关键因素,以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山林地台地园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颐和园位于北京海淀区,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在此建造“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1888年慈禧移用海军经费重建,改名颐和园,是清皇帝避暑行宫,又称夏宫。 黄鹤楼是我国古代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建于三国时期,遗址在武汉蛇  相似文献   

20.
依据乾隆御制清漪园诗、《日下旧闻考》、样式雷复建图纸、清代内务府陈设清册等史料文献,对清可轩遗址现场进行调研、测绘,结合相地、借景等园林建筑主要理法对其剖析,并展开复原研究,提出复原设想。最后,充分肯定了清可轩的园林建筑艺术价值,并建议对其复原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