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研究枝状枝孢菌大米固体发酵后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以及NMR、MS等现代波谱手段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8-二羟基-3-甲基-1H-异铬-1-酮、6-甲氧基-8-羟基-3-甲基异香豆素、豆甾-4-烯-3-酮、3β-羟基-5α,8α-过氧化麦角甾-6,22-二烯、腺嘌呤核苷、甘露醇。结论 :化合物1~3为首次从该植物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型HPLC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多种现代波谱鉴定技术,并通过与文献报道的数据对照,鉴定了从齿叶黄皮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6-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1)、秦皮素(2)、异秦皮素(3)、佛手柑内酯(4)、花椒毒素(5)、异欧前胡素(6)、九里香酮(7)和蛇床子素(8)。以上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齿叶黄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等色谱分离技术,对一株来源于药用红树尖瓣海莲(Bruguiera sexangula var.rhynchopetala)的青霉属真菌Penicillium sp.的发酵产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NMR等技术,并通过与文献对照,从该菌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过氧化麦角甾醇(1)、豆甾-5-烯-3β-醇-7-酮(2)、(3β,5α,6β,22E)-麦角甾-7,22-二烯-3,5,6-三醇(3)、(20S,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9α-四醇(4)和β-胡萝卜苷(5).化合物2-5为首次从尖瓣海莲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ODS反相柱层析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现在色谱分离技术,对卫矛科假卫矛属植物隐脉假卫矛Microtropis obscurinervi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的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并通过与文献对照,鉴定了从隐脉假卫矛枝叶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木犀草素(2)、香叶木素(3)、鼠李素(4)、5,6-二羟基-7,4′-二甲氧基黄酮(5)、7-羟基-5,3′,4′-三甲氧基黄酮(6)、5,7,3′,4′-四甲氧基黄酮(7)和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8)。本研究首次对隐脉假卫矛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研究,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假卫矛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从鳞毛蕨科植物刺齿贯众(Cyrtomium caryotideum)地上部分通过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SephadexLH-20柱层析和MCI柱层析等方法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核磁共振氢谱、碳谱和质谱确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山奈酚-3-O-β-D-葡萄糖苷(1)、山奈酚-3-O-β-D-芸香糖苷(2)、大黄素(3),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4)。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eggea viros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多种现代波谱技术,并通过与文献对照,鉴定了从白饭树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securitinine(1)、phyllanthidine(2)、4-epiphyllanthine(3)、epibubbiadine(4)、(+)-松脂酚(5)、8α-羟基松脂酚(6)、龙胆酸(7)和原儿茶酸(8)。化合物5~8为首次从白饭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龙血竭中主成分(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组成,通过碱溶酸沉初步提取,聚酰胺柱层析、硅胶柱层析和高效液相色谱对龙血竭进一步分离,借助波谱分析手段对分离出的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共分离得11个黄酮类成分,其结构分别为:7-羟基黄酮(1),5,7,4'-三羟基-8-甲基黄酮(2),5,7,4'-三羟基黄酮(3),2,4'-二羟基-4,6-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4),2,4,4'-三羟基-6-甲氧基二氢查尔酮(5),4,4'-二羟基-2-甲氧基二氢查尔酮(6),4-羟基-2,4'-二甲氧基二氢查尔酮(7),7-羟基-4'-甲氧基黄烷(8),7,4'-二羟基-5-甲氧基高异黄烷(9),7,4'-二羟基-6-甲氧基高异黄烷(10),7,4'-二羟基高异黄烷(11)。  相似文献   

8.
密花石豆兰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俊驹  虞泓  陈业高 《云南化工》2005,32(1):11-13,23
密花石豆兰全草通过溶剂提取、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LH-20柱层析等方法分离得 4个化合物。波谱分析确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 3 ', 4 '-二羟基-3 ', 5 '-二甲氧基联苄 (1, gigantol); 3 ', 3 '-二羟基 -5 '-甲氧基联苄(2, batatasinIII); 7-羟基-2-甲氧基 -1, 4 -菲醌 (3, densiflorolB)和 2, 5 -二羟基 -4 -甲氧基菲 ( 4,moscatin)。化合物 3和 4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和 2首次从密花石豆兰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海洋来源真菌Fusarium sp.的发酵物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波谱及理化性质分析确定了化合物的结构.从菌丝体的丙酮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为1,3,5-三羟基-7-甲基蒽醌(1)、6-羟基芦荟大黄素(2)、3-O-βD-吡喃葡萄糖基-豆甾-5,24(28)Z-二烯(3)、尿嘧啶核苷(4...  相似文献   

10.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夹竹桃科山橙属植物山橙(Melodinus suaveolens)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通过与文献对照,从山橙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tabersonine(1)、scandine(2)、venalstonine(3)、venalstonidine(4)、pachysiphine(5)、scandine Nb-oxide(6)、科罗索酸(7)、乌发醇(8)、伞形花内酯(9)和6-羧基-伞形花内酯(10)。化合物7~10为首次从山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ODS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卫矛科假卫矛属植物隐脉假卫矛Microtropis obscurinervia枝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多种现代波谱技术,并通过与文献对照,鉴定了从白饭树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8个三萜类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1)、桦木酸(2)、科罗索酸(3)、山楂酸(4)、坡模酮酸(5)、委陵菜酸(6)、阿江榄仁尼酸(7)和千花木酸(8)。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隐脉假卫矛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对一株海洋真菌Aspergillus fumigatus YK-7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抗肿瘤活性测定。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从该菌株发酵液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和菌丝体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与质谱数据分析结合理化常数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α,8α-过氧-(22E,22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Ⅰ)、(22E,24R)-麦角甾-8,22-二烯-3β,5α,6β,7α-四醇(Ⅱ)、环(脯-色)二肽(Ⅲ)、环(苯丙-丝)二肽(Ⅳ)、4,8-二羟基-α-四氢萘酮(Ⅴ)、苔黑酚(Ⅵ)、苔黑酚羧酸(Ⅶ)、原儿茶酸(Ⅷ)、2-acetylamino-3,5,14-trihydroxyicos-6-en-4-olide(Ⅸ)、1-单亚油酸甘油酯(Ⅹ)。其中,化合物Ⅸ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Ⅱ、Ⅶ、Ⅷ、Ⅹ从曲霉属真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Ⅵ从该种真菌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Ⅳ、Ⅴ、Ⅸ对选定的人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抗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13.
袁清香  付玲 《广东化工》2006,33(5):42-43
本文报道了从海南铜藻Sargassu horneri中分离得到4个甾醇类化合物,结构分别鉴定为:2,4-羟基-2,4-乙烯基-胆甾醇(Ⅰ),岩藻甾醇(Ⅱ),5α,8α-过氧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Ⅲ),β-谷甾醇(Ⅳ)。  相似文献   

14.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开放ODS柱色谱以及HPLC等对海洋来源真菌Hypocreavirens的菌丝体进行化学成分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菌丝体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10→6)Abeo-(22E,24R)-ergosta-5,7,9,22-tetraene-3α,11α-diol(Ⅰ)、24-甲烯基羊毛脂烷-8-烯-3β-醇(Ⅱ)、(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Ⅲ)、(22E,24R)-麦角甾-8,22-二烯-3β,5α,6β,7α-四醇(Ⅳ)、5α,9α-过氧-(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6β-二醇(Ⅴ)、5α,8α-过氧-(22E,24R)-麦角甾-6,22-二烯-3β-醇(Ⅵ)、(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Ⅶ)、3β,5α,9α-三羟基-(22E,24R)-麦角甾-7,22-二烯-6-酮(Ⅷ),其中化合物Ⅰ、Ⅱ、Ⅳ、Ⅴ、Ⅷ均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Ⅵ、Ⅶ为首次从该种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采用硅胶柱层析和凝胶柱层析从鹿衔草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8个化合物,经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其为木犀草素(Ⅰ)、苜蓿素(Ⅱ)、山萘酚(Ⅲ)、松柏醛(Ⅳ)、香草酸(Ⅴ)、水杨酸(Ⅵ)、3-羟基-11-氧代齐墩果酸(Ⅶ)和3,11-二氧代齐墩果酸(Ⅷ),其中化合物Ⅰ、Ⅱ、Ⅲ、Ⅵ、Ⅶ、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综合运用正相硅胶柱层析、ODS反相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型HPLC等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芸香科黄皮属植物齿叶黄皮(Clausena dunniana)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多种现代波谱技术,并通过与文献中报道的数据对照,鉴定了分离得到8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分别为cinnamamide(1)、N-methyl-cinnamamide(2)、dihydroalatamide(3)、zeta-clausenamide(4)、lansine(5)、3-formyl carbazole(6)、3-formyl-6-methoxy carbazole(7)和6-methoxycarbazole-3-carboxylate(8)。化合物1~8均为首次从齿叶黄皮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采用硅胶柱层析、ODS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HPLC等色谱分离技术,对钩枝藤科钩枝藤属植物钩枝藤(Ancistrocladus tectorius)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通过与文献对照,鉴定了从白饭树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中,分别鉴定为hamatine(1)、ancistrocline(2)、ancistrocladine(3)、ancistrotectorine(4)、木犀草素(5)、鼠李素(6)、7-甲氧基香豆素(7)和东莨菪内酯(8)。化合物5~8为首次从钩枝藤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综合运用硅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色谱法、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以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分离技术,对大戟科白饭树属植物白饭树(Flueggea virosa)枝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系统分离与纯化。结合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并通过与文献对照,从白饭树枝叶90%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中,分别鉴定为一叶萩碱(1)、一叶萩醇A(2)、一叶萩醇B(3)、布比林仙定(4)、杨芽黄素(5)、香叶木素(6)、羽扇豆醇(7)、羽扇豆醇乙酸酯(8)。化合物5~8为首次从白饭树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陈瑞  徐芸 《广州化工》2015,43(3):82-83,107
合成新型甾体激素类化合物依普利酮(eplerenone)。以17β-羟基-3-氧代-11α-甲磺酸基-17α-孕甾-4-烯-7α,21-二羧酸,γ-内酯,7-甲酯(甲磺酸酯)为原料,经消除、环氧化反应得(7α,11α,17α)-9,11-环氧-17-羟基-3-氧代-孕甾-4-烯-7,21-二羧酸,γ-内酯,7-甲酯(依普利酮)。合成出依普利酮。经相关谱图(IR、1H-NMR)的表征,合成的化合物为目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研究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果核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对龙眼果核石油醚提取物和体积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利用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龙眼果核的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一组混合神经酰胺(化合物1、2)和一组混合脑苷脂(化合物3~6),结构鉴定为Rel-(3S,4S,5S)-3-[(2'R)-2'-羟基二十二酰胺]-4-羟基-5-[(4″Z)-十四烷-4″-烯]-2,3,4,5-四氢呋喃(1)、Rel-(3S,4S,5S)-3-[(2'R)-2'-羟基二十四酰胺]-4-羟基-5-[(4″Z)-十四烷-4″-烯]-2,3,4,5-四氢呋喃(2)、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S,4R,8E)-2-(2'-羟基二十四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3)、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S,4R,8Z)-2-(2'-羟基二十四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4)、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S,4R,8E)-2-(2'-羟基二十二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5)、1-O-(β-D-吡喃葡萄糖基)-(2S,3S,4R,8Z)-2-(2'-羟基二十二酰胺)-8-十八烯-1,3,4-三醇(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