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指出当前传统的曳引机制动器式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制动性能试验方法存在风险较高、测试精度低等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模拟电梯整梯系统转动惯量试验方法,为此研发了一种水平作业空间模拟试验装置。该装置由被测试驱动主机、拖动系统、控制系统3个部分组成,可以高效、无级调整地测试曳引机制动器制动性能。通过对比试验,验证了新的模拟试验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前言 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的制动器作为上行超速保护装置,是电梯系统的重要安全部件,它的工作是否正常,关系到电梯设备及乘客的安全。下面笔者就简单地谈谈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上常用的鼓式制动器的检测和保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9)
曳引机是电梯驱动部件其性能和安全性是决定电梯性能和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曳引机制动器作为曳引机的一部分,大多数情况下制动器都兼做上行超速的保护装置,因此制动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其结构并提出了检测和保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金严 《中国电梯》2009,(21):27-29
1夹绳器的作用 对于曳引驱动的电梯系统,上行超速和下行超速的风险几乎是一样的,正如依靠限速器一安全钳系统防止电梯的下行超速一样,也必须有专门的上行超速保护装置来防止电梯的上行超速。在某些情况下曳引驱动电梯可能会出现上行超速的危险,这些情况至少包括:曳引系统部件(如曳引机、制动器、轴、减速齿轮、联接器等)的失效;驱动控制系统失控等。美国是较早规定电梯上必须装设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的国家,  相似文献   

5.
邓永红  梁治强 《中国电梯》2007,18(19):32-32,44
永磁同步无齿曳引机(以下简称无齿曳引机)具有无减速机构,装配简单、运行平稳、噪声低、能耗小、易维护而且还可省去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等优点,因而成为曳引机的发展方向之一,并将逐步被各电梯生产企业所接受。但在目前用无齿曳引机的电梯检验中发现尚有一些配套的技术问题,需要有妥善的解决办法。其中一个就是制动器问题。制动器的形式有多种.但本文讨论的只是传统的外抱块式制动器。  相似文献   

6.
朱思中 《中国电梯》2009,20(1):45-46
目前,凡是采用双制动器无齿曳引机的电梯都不另设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的减速元件。其依据是GB7588—2003第9.10.2条的规定:该装置应能在没有那些在电梯正常运行时控制速度、减速或停车的部件参与下,达到第910.1条的要求,除非这些部件存在内部的冗余度。因为采用双制动器无齿曳引机的制动器机械部件已分两组装设,每组制动器的制动力矩足够使载有额定载荷以额定速度下行的轿厢减速下行,这类曳引机符合第9.10.2条。  相似文献   

7.
曾晓东 《中国电梯》2005,16(1):17-23
对新版的电梯安全规范中增加的安全部件——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的设置要求进行了讨论.从电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分析了设置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的原因.并根据这一思路探讨了各种形式的上行超速保护装置.指出了不必装设该保护装置的条件,最后对于试验问题也进行了初步分析.并介绍了超速保护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宋英 《电梯工业》2005,6(4):15-16
电梯双向限速器是新一代电梯安全部件之一,是根据欧洲标准EN81-1:1998《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要求开发设计的。它与现在的限速器系统的最大区别在于,仅用一台限速器实现电梯双向测速.双向分别动作,与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及安全钳联动就可完成对上、下行轿厢的双向限速制停。把原有下行制动安全钳系统与新标准增加的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合二为一,即可防止电梯超速坠落,  相似文献   

9.
赖跃阳 《中国电梯》2010,(5):31-32,34
具有低速大转矩特性的无齿轮永磁同步曳引机以其节省能源、体积小、低速运行平稳、噪声低、免(少)维护等优点,在电梯行业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推动了无机房电梯的快速发展,可以说它是电梯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但是,将无齿轮永磁同步曳引机制动器作为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则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0.
周仲达  金波 《中国电梯》2005,16(16):25-27
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全安装规范》第9.10条及附录F7规定:曳引驱动电梯上应装设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该装置应作用于:a)轿厢;或b)对重;或c)钢丝绳系统;或d)曳引轮。上述中该装置应作用于轿厢,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向安全钳中的上行安全钳(含上行限速器)。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全安装规范》第9.10条及附录F7规定:曳引驱动电梯上应装设轿厢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该装置应作用于:a)轿厢;或b)对重;或c)钢丝绳系统;或d)曳引轮。上述中该装置应作用于轿厢,就是我们常说的双向安全钳中的上行安全钳(含上行限速器)。  相似文献   

11.
吴梦彦 《中国电梯》2009,20(3):26-33
介绍了轿厢出现上行超速现象的前提,轿厢出现上行超速的原因,轿厢上行超速的危害性,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的总体结构和要求,上行超速保护装置中制动减速元件的作用位置,常见的上行超速保护装置,并对无齿曳引机上采用曳引轮制动器作为上行超速保护装置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12.
摘要:对安装电梯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的必要性以及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的各种类型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电梯发生上行超速的原因;针~,II-行超速保护装置的类型及特点,探讨了如何开展检验;通过检验案例分析了一些上行超速保护装置的失效原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3.
王宏杰  郑武  牛强 《中国电梯》2011,(13):32-34,36
从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试验样梯的选择、试验质量参数的计算、试验动作速度监控失效的防护、试验注意事项4个方面,对在电梯现场进行上行超速保护装置试验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莫仕沛 《中国电梯》2010,(17):27-32
GB7588—2003《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第9.10.4条规定的上行超速保护装置4种作用方式中的a)、b)两种作用方式均为采用安全钳系统,这里针对这两种作用方式的保护装置从优劣性、制停工况、制停力、平均制停减速度、日常检验的试验工况、作用于同一地方但用途不同的安全钳系统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找出两者的区别。  相似文献   

15.
分别应用滑模控制器(SMC)和自适应鲁棒控制器(ARC)对永磁同步曳引机进行系统控制设计.以期在永磁同步曳引机位置伺服系统中获得良好效果.从而提高电梯的控制水平。通过一个仿真试验验证了应用SMC和ARC的永磁同步曳引机位置伺服系统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16.
梁昌勇 《中国电梯》2014,(21):20-22
就电梯在满足其他工况转矩条件下。是否就能满足滞留工况下的转矩提出疑问。通过对滞留工况下曳引机的转矩的计算。尤其是在满足曳引条件下对曳引机转矩的计算,证明滞留工况下曳引机转矩很大,远超过125%负载下转矩,由此说明关注滞留工况下曳引机转矩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永磁同步曳引机封星技术的论述及对封星电磁制动时电梯溜车速度的分析,发现在永磁同步曳引机中利用封星电磁制动可补充或替代某种工况下电梯机械制动的缺失,提高电梯在制动方面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牵引机过载保护装置的作用是:在牵引过程中,当牵引力达到预设牵引力时,使牵引轮及时停止转动,从而防止因过载引发事故。该装置灵敏与否,直接关系到张力放线施工的安全,然而目前该装置在国内牵张设备制造行业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现有的牵引机过载保护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比较,并根据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地下机械式汽车库的火灾荷载及其可能的最大热释放速率,利用CFD方法对设计的火灾场景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各工况下汽车库内温度场分布。通过对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对地下机械式汽车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排烟系统设置以及车库结构防火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Inertia blocks are commonly used by engineers to stabilize vibration-isolated building services equipment. However, no comprehensive guidelines for the selection of inertia blocks or indices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 of inertia blocks on the stability of the vibratory system are available. In this paper, the level of “power transmissibility” is used to assess the performance of vibration isolators, and the level of the “vibration velocity transmissibility” of the supporting floor structure, the “mounted vibration velocity”, and the “mounted rotational velocity level” of the vibratory machine are proposed to assess the stability of the vibratory system with various inertia blocks. The results primarily indicate that the use of an inertia block does not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vibration isolation. Instead, it decreases the vibration velocity and rotational velocity of the isolated vibratory machine; so it can increase the stability of the vibratory system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machine has slightly or highly uneven mass distribution.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for the machine with highly uneven mass distribution, the degree of an larger inertia block is required to enhance the stability of the isolated vibratory system. Therefore, in addition to proposing indices for assessing the stability of the vibratory system,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selection of the inertia block based on the mass distribution of an isolated vibratory machin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