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责编手记     
Cross 《大众软件》2010,(10):M0002-M0002
“吐槽”这个词,我也是最近才特意去了解了一下。原来这个词是来源于日本的一种传统搞笑节目“漫才”,以二人滑稽问答为核心,其表演形式有些类似于中国的对口相声,但又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2.
“宗,尊祖庙也。”“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这是《说文解字》对于宗教的解释,“宗教”是个外来词,在我国古代书籍中仅有“宗”和“教”这两个字,但没有“宗教”这个词。进一步追根溯源,宗教这个词在中国出现源自印度佛教。佛教以佛陀所说为教,以佛弟子所说为宗,宗为教的分源,合称宗教。虽然是一个外来词,但与我国古籍中的神道设教思想颇为吻合,并不同程度地强调和突出了宗教的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正英国艺术家尼格尔·罗尔夫自1969年以来近五十年时间里,始终是行为艺术领域重要的实践者之一,2018年2月在北京红砖美术馆举办的个展"正当时"试图追溯和梳理艺术家从的艺术实践,包括历史作品、特定场域摄影及在红砖美术馆完成的新作。除20件行为艺术照片外,展览还展示他重要的视频作品,展览因艺术家的在北京完成的三场行为艺术表演而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4.
“发烧”音响与“发烧”友“发烧”这个词最初来源于香港;广东地区的方言俚语,现已成为相当一些北京人嘴里最时髦的词汇。“发烧”一词译自英文“Hisnfever”,发高烧,激动、狂热的本意,而且也把那些音响音乐爱好者执著追求的心态描写得推妙惟肖,称这个群体...  相似文献   

5.
中国这个社会很有意思,不管是哪次浪潮来了,“社”这个词都是跟潮流捆绑在一起的社会和商业一体化组织。在第一次浪潮中,社这个词跟农业捆绑,是指土地神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如鲁迅笔下的《社戏》。在鲁迅家南边二百多米谈过一场“错错错,莫莫莫”恋爱的陆游,曾有“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的诗句。社在古代中国,作为一种组织,是不分层的扁平化组织。  相似文献   

6.
“中国速度”这个十足的“再造词”就有如很多网络热点词一样,被广为流传,所不同的是,那些网络热点词登不得大雅之堂,多半只是用于网络和口头中的交流。而“中国速度”,却似乎已经成为全球政要、企业家等在正式场合中不得不提的通用词汇。  相似文献   

7.
浅议《傲慢与偏见》中的“教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多处提到“教养”一词,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浅议一下其中的“教养”问题:《傲慢与偏见》所反映的英国教养观;《傲慢与偏见》中人物在教养方面的区分;简·奥斯丁笔下“教养”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剖析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再次体会简·奥斯丁的伟大之处,以及《傲慢与偏见》在文学史上地位不可动摇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与普及的影响下,“互联网+”时代已然到来,如何在“互联网+”视域下将戏剧表演元素与服装表演进行深度融合值得深入研究。在“互联网+”视域下,信息传播已然步入电子媒介时代,服装表演艺术也在不断调试自身以适应互联网发展的基本特征,为自身创新发展创造新机遇。戏剧表演与服装表演两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将戏剧表演元素融入和应用于服装表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丰富和革新服装表演形式和内容,而且有助于促使服装表演艺术搭乘互联网快车实现创新发展。为此,本文基于“互联网+”视域,以服装表演为研究主题,从戏剧表演元素切入,翔实阐述在“互联网+”视域下服装表演的基本特点,深刻论述戏剧表演元素与服装表演之间的契合关系,并尝试从不同层面提出戏剧表演元素在服装表演中的创新应用路径,以期可以在“互联网+”语境下为服装表演艺术发展提供些许有益参照。  相似文献   

9.
某小妖 《数码时代》2007,(7):106-107
说到“西游”这个词,就不能不提到中国经典神怪小说《西游记》,而《大话西游2》也乘此东风而来。直到今天,作为一款老游戏的“大话Ⅱ”依然拥有着大量的玩家。但发展才是硬道理。现在《大话3》正在火爆内测,在未来的日子里将取代《大话2》。  相似文献   

10.
阿什利·伍德小岛秀夫的《潜龙谍影》 提起“《潜龙谍影》系列”,在众多玩家脑海里第一个蹦出来的词一定是小岛秀夫。的确,作为这个系列的生父,小岛秀夫一手将这个系列发扬光大,并创立了“潜入型”动作游戏这个全新的游戏类型,其最新作PS3版的《潜龙谍影4 爱国者之枪》更是成为次世代游戏的标杆之作。而在漫画界,还有另外一位被称为“漫画MGS之父”的人并不为广大玩家所知,那就是著名的插画家阿什利·伍德(Ashley Wood)。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与融合,“互联网+”已然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网红经济”是“互联网+”发展的新领域,也是互联网技术与经济深度融合而衍生的一种新产物。在“网红经济”视域下,各行各业均出现了很多具有个性化与人格化的网络红人即“网红”,“网红”的快速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网红经济”,“网红经济”的商业价值与发展潜力也备受关注。为此,本文基于“网红经济”视域,以“网红表演”为基本研究对象,以自我呈现为研究切入点,翔实阐述与厘清“网红经济”的基本内涵及主要类型,深入剖析与总结“网红表演”自我呈现的理论基础,尝试从不同层面提出“网红表演”自我呈现品质需要提升的具体策略,并对“网红经济”视域下的“网红表演”自我呈现行为进行批判性反思,以期可以在确保“网红表演”自我呈现品质的基础上,促进“网红经济”实现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笑笑辞典     
《软件与光盘》2009,(8):69-69
近日一个词在网络上风行,视频用它冠名、论坛用它评级、网友的聊天也是大量充斥着这个词。这个词就是“囧”,千万别告诉我你不认识这个词,这个可是辨别你是不是铁杆网民的重要条件哦。如果真的不知道就赶紧来“偷偷”恶补一下吧,现在还算来得及。  相似文献   

13.
“服务”是目前信息产业乃至更广泛的领域里正当红的主角,伴随着这个词的还有“高附加价值”、“高利润回报”等注解。为什么我们会把这么“高贵”的一个词汇冠之于一台机器上?是因为它注定与“服务”行为挂钩,还是因为它具有履行服务行为的能力呢?现在去考究这个词的来历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但我们可以去弄懂产品的提供者们对于冠在这种机器上的那两个字的看法,还有,我们将机器买回来以后,它与它的制造者们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尤其是在今年——2003。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上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词莫过于“open-Minded”了。许许多多人用这个词汇来描述和约束他们所愿意交往的朋友类型,并将之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和属性。如果译成中文的话,许多人可能会翻译成“心胸开阔”,但我觉得这个词似乎直译为“思想开放”更好,更能够体现互联网的精神特色。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互联网上,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思想和行为也都能见到,如果你的头脑和精神不足够开放并有足够的承受力的话,相信你在网上会寸步难行。互联网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很有点人类社会边疆的味道,或者形象地说它更像美国拓殖时期的西部,一个充满了形形色色冒险家且没有任何法律可言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5.
说引擎     
刘捷足 《程序员》2005,(10):1-1
9月号《游戏创造》的《浅谈游戏引擎》一文中说:“引擎就好像汽车内部的发动机”。其实“引擎”这个词,本身就是从汽车发动机引申过来的。这里,笔者就要说说引擎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为共同打造世界级3D产业基地,4月26日下午,卡梅隆.佩斯集团中国总部与天津滨海高新区、天津北方电影集团签署了落户协议书。作为卡梅隆.佩斯集团的共同主席,詹姆斯.卡梅隆、文斯.佩斯出席了签约仪式。据悉,天津作为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速,国家级3D影视创意园区正在加快建设。在3D技术运用和影视制作方面具有雄厚实力的卡梅隆.佩斯集团遂将发展的目标投向了天津。  相似文献   

17.
梅丽尔·斯特里普早年出演过一个电影“TheRiverWiid”《狂野之河》,这是一个颇好看的罪案和漂流的题材。梅丽尔所表演的母亲,操作漂流橡皮艇舟,体力和技术出色、有胆有识,漂过狂野的河流,以技术手段干掉歹徒。  相似文献   

18.
佟大为.著名演员、歌手,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还在上学期间.他凭借着在《玉观音》中的出色表演而一炮走红.随后在《少年包青天》里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此佟大为这个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接下来.在他所出演的一系列“青春”题材影片中,进一步确立了自己阳光、帅气、健康的荧幕形象。今年.由他主演的电视剧《奋斗》在全国范围内热播,他的人气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相似文献   

19.
1960年5月,《纽约时报》首次使用“电子人”(Cyborg)这个词来描述机器如何使人能够在恶劣环境下生存下来,自那以后,电子人就成了我们在科幻小说中常见的角色。例如,电影《星际旅行》中有一位双目失明的人物,她通过嵌在其衣服中的一个传感器阵列来“看”东西。1997年10月中旬,麻省理工学院举行了为期3天的可穿戴计算机表演,这次表演证明,上述前景的实现可能已为期不远了。 开发可穿戴的计算机意在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寻找把计算机嵌在衣物中  相似文献   

20.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7,16(11):44-44,36
Ubiquitous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寓意“神明无处不在”。这个词被使用于IT用语是1991年美国的Mark Wiser博士提出的“技术以背景消失”主张时说“Ubiquitous Computing”而开始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