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 毫秒
1.
上海市苏州河沿岸排水系统雨洪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中建设的5座大型雨水调蓄池所服务的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了雨水调蓄池对排水系统的雨洪控制效益。研究显示,雨水调蓄池可有效缓解排水系统的防汛压力和减轻对苏州河的水环境污染,具体表现为:①提高现有排水系统短时截流倍数。在小雨、中雨、大雨和暴雨条件下,调蓄池对系统瞬时截流倍数的提高范围为5.6~14.8倍,对系统短时平均截流倍数的提高范围为2.2~6.8倍。②调蓄池最大可延迟8.1 m3/s流量以下的雨洪溢流时间约1.5 h。③具有削减排水系统雨洪溢流污染物的良好效益,对雨洪污染减排的效应随着容积建设标准的增大而提高。在容积建造标准介于20~105 m3/hm2的条件下,对雨洪溢流水量的削减率为5.4%~78.8%,对雨洪溢流COD的削减率为8.1%~92.3%。④改善受纳水体COD浓度的效应随着调蓄池容积建造标准的提高而增强,随着水动力的增强而降低。5座调蓄池联动使用时,在断面平均流速为0.50、0.30和0.10 m/s等三种模拟条件下,可使雨洪过程中苏州河河口断面全过程COD通量浓度分别下降13.2、13.8和14.4 mg/L。  相似文献   

2.
刘小芳 《四川建材》2012,38(5):189-191
天津市是资源型缺水城市,而且随着天津市的大规模建设,大量硬质地面取代自然地面,极易造成径流量的增加、洪涝灾害的频发和水资源的大量流失。本文通过分析天津市的降水特点和用水情况,建议天津市雨洪控制采取雨水入渗为主,水体调蓄和雨水收集利用为辅的方式。  相似文献   

3.
雨洪管理研究中,实地监测分析的准确性远高于模型模拟与水文计算,高精度监测数据可有效支撑景观项目雨洪管理过程还原及绩效评估。以清华大学胜因院为研究场地,利用无线传感网络(WSN)在线监测技术,通过系统设计组织多种传感器收集分钟级的降雨、树冠截留、土壤持水量、下渗、积水、溢流等雨洪管理数据。研究依据16场降雨数据,定量评估了场地树木冠层及终端雨水花园所发挥的径流削减作用,并分析指标相关性,可视化复杂的土壤水文过程。本研究提供的监测指标、系统及分析方法在景观项目雨洪管理监测中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现象的频繁发生,城市雨洪问题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分析我国城市雨洪控制现状,建立三级生态化雨洪控制体系。将城市雨洪控制范围自源头覆盖至最后的收纳水体,集成了调蓄雨洪、消减峰流量、消减径流体积、延长汇流时间、控制污染物等多种功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型雨洪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量化评估LID措施在市政道路中的雨洪控制效果,探讨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官渡区241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海绵城市道路的SWMM模型,围绕汇水区概化、降雨条件设计、模型参数选择、率定及验证等方面探讨海绵城市道路雨洪控制效果.研究表明,海绵城市道路能够有效地削减场降雨的峰值流量、径流总量及年降雨径...  相似文献   

6.
针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不同目标合理设计调蓄设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非点源污染、径流排放量增加、洪涝频繁等雨洪问题突出,传统的城市雨水排放设计理念已远远不能符合"绿色基础设施"理念的新型城市雨水系统的设计要求."调蓄"是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中十分重要且广泛应用的一类措施,实践中需要根据项目的具体条件和雨洪控制利用系统的设计要求,针对控制径流污染、利用雨水、削减径流排放和控制洪涝等不同目标设计调蓄设施.介绍了调蓄的概念、设施的种类及其应用,据此分析说明了不同控制目标的调蓄设施设计原理及标准,为科学合理地设计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系统及调蓄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王江源 《福建建筑》2014,(12):95-97
山地生态旅游项目的雨洪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融合市政、水利、景观、环境、生态等多方面内容的建设、治理、管理的复杂性问题,在项目启动初期就应该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予以重视。本文从山地项目雨水系统设计层面,结合生态理念及园林景观设计,探讨山地项目雨洪控制与利用的途径,实现对雨水资源的有效管理。  相似文献   

8.
初期雨水调蓄池控制溢流污染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利用苏州河沿岸典型排水系统雨天溢流水量、水质变化以及调蓄池处理技术的研究成果,与数学模型研究有机结合,建立了苏州河沿岸排水系统降雨径流水量水质与河网水量水质动态耦合的集成模型,计算分析了在3个典型年实际降雨条件下,苏州河沿岸调蓄池工程对溢流水量、溢流污染物的削减效果,以及控制溢流污染对苏州河水质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字排水技术的城市雨洪控制方案设计与评估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雨洪控制是减轻城市防洪压力、缓解水资源短缺、改善水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数字排水(DigitalWaterDS)平台将地理信息系统和专业模型相结合,可综合气象、水文、土地利用等因素进行雨洪控制方案的设计与评估,提高城市雨洪控制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水平。运用数字排水平台,模拟分析了某试验小区采用透水砖铺装、绿色屋顶和滞留塘等雨洪控制措施对排水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综合控制方案后溢流现象得到明显改善,系统总径流量和总COD负荷分别削减24.27%和16.21%。  相似文献   

10.
以苏州河沿岸修建了调蓄池的合流制和分流制两个排水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自动化水质水量在线监测及远程控制系统。针对该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进水单元、监测指标、分析仪表、采样模式、系统安全、统计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并扩展运用到污水输送干线调蓄池所在系统。优化的初期雨水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系统在排水系统背景水质、降雨初期径流水质、降雨径流过程监测及初雨调蓄减排环境效应统计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源水质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了水源水质在线预警系统的建设,包括水源水质变化规律、预警参数的选择、在线仪器的选择和系统集成,以及运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比对分析和试运行结果表明,水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能准确快速地反映水质的短期变化,这对于水厂的现代化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强化水源水质的实时监测,选取了23个水质指标,建立了西江水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由采水单元、配水单元、分析单元和控制单元组成,详细介绍了各组成部分的基本情况,对城市水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水质远程在线监测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水质监测系统具有的污染点分散,水质数据需频繁传递、追查和回传的特点,将单芯片以太网接入、电力线载波通讯等多种信息获取技术应用于水体参数的在线检测,构建了具有真正在线连续检测功能和成本低、无污染、免维护、适用范围广等特点的水质监测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4.
供水管网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协同监测下的水质监测点优化选址一直是供水领域的研究难点。为进一步提升监测点选址的科学合理性,采用模糊数学集法分析管网区域污染物、管道完整度以及管网低负压情况,量化确定管网的风险评估指数。将基于风险评估的节点监测用时期望值纳入监测点优化选址模型,结合监测失效率、水量覆盖度和监测点占比这3个优化目标,完善选址优化体系并建立多目标优化选址模型。使用MATLAB软件搭载基于参考向量的非支配排序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Ⅲ)成功求解该多目标优化模型,得到帕累托(Pareto)前沿解集。最后,基于Modena算例管网进行研究,与传统复合监测目标优化模型选取的选址方案进行对比发现,基于风险评估的供水管网优化选址模型选取的方案能有效降低监测用时,提高了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15.
探讨城市污水在线监测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介绍了水质、水量在线监测系统的发展、应用情况以及系统所采用的在线设备和指标。详细描述了污水厂在线监测系统的结构、数据采集、传输方式及其辅助系统,指出了系统应用中出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以供水管网微观模型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水质指标,采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网络和K-means算法对城市供水管网饮用水水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各种水质指标,克服了单一指标评价模型极端化、片面化的缺点,客观反映了管网中饮用水的水质状态。可见,利用SOM网络模型进行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综合评价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详细介绍了南星水厂基于PLC的自控网络系统,包括网络结构和控制方式,提出了对新、老系统兼容问题的技术解决方案。该系统运行稳定、可靠性高,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传统变形监测方式为人工监测,存在人力成本高、预警实时性差的问题。而采用测量机器人建立的自动化监测方式成本过高、对现场条件要求苛刻,难以推广。为了打破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自动化监测方法,通过将布设在现场的传感器与办公电脑互联的方式实现自动化监测。经过与传统人工监测比较,验证了新方法监测成果的可靠性,以及在高频率监测时体现出的经济效益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Rapid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warming cause a sharp increase of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of stormwater disaster. Urban design, depending on the methodology of urban form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to promote stormwater resilience, has broken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design mode and become an efficient path leading to addressing urban stormwater disaster. First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stormwater resilient urban design based on the resilient city theory in order to set up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design method. Then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fic cases and focusing on four key problems of urban design, the practical urban design methods in favor of stormwater resilience are analyzed, including th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the organization of urban structure, the creation of multi-functional space, and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systems. In the end,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 Stormwater resilient urban design expands the boundary of traditional urban design and provides a new choice for performance-based e co-city desig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