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艳茹  沈一 《山西建筑》2009,35(33):20-21
从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构成着手,探索研究了西昌市城市发展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指出只有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民族多元文化的整合,城市才会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才是一座有灵魂的城市。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多学科参与的研究命题,论文结合新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例,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及策略,最终达到恢复城市记忆,传承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但在城市景观特色层面的探讨则较少。本文即从城市景观特色的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在城市景观特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前提下,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特性和保护战略,进而以南京云锦为对象分析了文化元素落实到空间场所的实现途径,试图探索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特色塑造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历史文化名城介休为例,研究和分析了介休古城历史格局和文化环境营造方法;针对其文化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出了创造多元化文化空间的新思路;通过进一步明确介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定位,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规划角度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结合市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与发展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6)
随着世界的发展,人类的文化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不管怎样发展、变换,人类文化都是从最古老的文化演变来的,所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现代人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也提出了一些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2)
众所周知,近些年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程度越来越多,关于如何有效地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成为了全民共同关注和参与议论的热点话题。本文会涉及到的一个关键词汇,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手段,那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翻译更能够展现出国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属于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本文将要讨论的是高校英语专业中如何有效完成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翻译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2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但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利举措,也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创新途径,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并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需要做好的主要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6,(23)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实现文化保护与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之一,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非常重视并开展此项工作。在此趋势下,对非物质文化进行数字化建设要充分发挥文化保护与文化信息传播的效能,并在保护方法和实现技术上不断创新,以更有效地传播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8)
民族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我国现代文化强国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建设过程中,非物质文化是奠定国家精神文明的基石,是确保一个国家壮大、富强的支柱。"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但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发展瓶颈问题。比如,对不同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不高、某些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流失。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得到多方面的广泛重视.但在城市景观与规划层面的探讨则较允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为研究对象.在对非物质文化元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景观与非物质文化融合的交叉点。通过对中华织锦园景观规划的尝试.试图探索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再生的模式。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保护的技术手段进行了探索.并就其景观保护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三门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三省交界地理位置特殊,历史重镇文化悠久绵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颇多。文章通过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城市的促进分析、城市建设对三门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分析等内容,阐述两者的必然关联性与相互激励的作用,进一步佐证三门峡非物质文化与城市建设的互动发展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18)
荆州是一个拥有着丰富文化资源的城市,它不仅是历史性的古城,更是资源丰富的古城。除了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文化资源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也是其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分布过于零散、形式过于特殊以及传承人断层等诸多问题逐渐的走向了没落,许多甚至正在消亡。为了充分保护和利用好荆州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得以传承,我们很有必要对其做一次整合,并进行建设性的开发利用,实现他们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已初步建立了涵盖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建立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起点,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复兴与传承仍是一个严峻挑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根植于其特定原生社区的文化遗存,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回到原生社区中。但在目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社区地位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也是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困难的内在根源。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的社区营造运动在重建与复兴社区的同时,也成功推动了社区中传统文化遗产的复兴与传承,其经验值得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借鉴。故基于社区营造视角,回归原生社区,强调社区主导地位,从单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到社区整体的内涵式发展,重建社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正确认识并利用外部力量协助,构建循序渐进、持续评估的体制是未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值得探索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从古至今,许多历史街区承载着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使命,十八大以来,我国非遗文化保护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并取得了阶段性、跨越性的重大成效。习近平总书记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了多次批示。在目前我国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巨大背景下,随着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现代人们消费需求水平的逐步提高,一些历史街区的非物质文化不断得到提升,并凭借历史人文景观独有的魅力和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特色吸引了广大游客的到来。以厦门沙坡尾为例,暴增的游客量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带动了沙坡尾旅游商业的蓬勃发展,但由于城市加大建设和旅游业的过度商业化开发等原因,沙坡尾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面临着衰退甚至消隐,成为了城市记忆。文章就厦门沙波尾面临的现状,主要对历史街区非物质文化保护与传承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村的建设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切实地对农村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结合,使其成为承担建设和谐农村文化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6.
苑金生 《石材》2007,(3):40-45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陈炉古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日益关注,人们在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同时忽视了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的重要性。通过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史料查阅等方法对古镇的民居、公共建筑、建筑装饰和景观与非物质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调研,论述了物质文化是非物质文化其活态性得以衍生、传承的载体,非物质文化和物质文化是相互依存、互为场景的观点。该文论述表明,对两者关系的正确认知和解读,才是古镇保护和更新建设中得以保护文化传统的前提。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3,(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存、开发和利用是信息时代赋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且颇具特色,对于建设文化大省、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分析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6,(2)
我国目前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一些误区,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物质文化遗产即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即文化传统的混淆。由于大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将文物保护和文化传统保护混为一谈,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出现偏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求的是"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而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讲究的是"原封不动"。  相似文献   

20.
陈刚 《规划师》2023,(3):151-157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是我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其进行保护关系到城市文脉的延续、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在各地大力推进城市更新提质、城乡人居环境整治的时期,亟需端正保护建设思想,创新工作路径和方式,解决好新时期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中出现的新问题。文章基于全域全要素保护视角,整合儋州市中和镇历史文化资源,构建包含镇域、历史镇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5个层面,以及自然环境要素、镇区格局、历史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等多种保护要素的全域全要素保护规划体系,以期在完整、系统地保护和弘扬中和镇的历史文化的同时,提高中和镇村镇风貌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并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