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学习的方式和过程与学习的内容和结果同样重要,学习的方式会影响学习内容的吸收程度,而学习的过程会决定学习结果的质量。“参与式培训法”是个体参与到活动中并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的培训方法,与传统灌输为主的学习方式相比,这种培训更有利于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改进学习策略,在群体互动中提高自信心和持久行动力,进而获得更加和谐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培训方案是培训项目实施的根本依据和培训项目质量的重要保证。培训方案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出3个特性,即有效性、个性化和可操作性。影响培训方案有效性最重要的因素是培训内容;培训方案个性化的过程是由一个整体综合转化为个体的个性化过程,最终使培训机构制定的方案变为真正适合学员个体的培训方案;培训方案要做到项目实施的流程明确、具体、详细,必要时有所量化,尽量剔除随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教育培训在教学方法上的不断创新,体验式教学受到培训双方的欢迎。特别是成人受训者,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得到认知与感悟,从而激发学习的动力与思维的创新。结合中国石化干部培训的特点,对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内涵、特征及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析,以期从理论意义和实际操作层面进一步推广体验式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在石油企业员工培训教学中,个体千差万别,导致个体个性化学习难以获得很好的效果。为此,石油企业员工培训工作要针对差异形成的原因,从个性化需求的深度分析入手,通过搭建符合个体要求的知识资源,引导个体进行学习和进程管理,构建差异满足的可行模式,才能够满足个体的个性化学习要求。  相似文献   

5.
林源 《石油教育》2006,(4):32-35
培训效果是由外部因素(如培训方式)和内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提高组织培训的效果,不仅要关注培训方式、内容和培训师等因素,也要研究受训对象。培训方式的选择,是以受训者个体特征为依据的。  相似文献   

6.
评估是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评估不仅可以发现事物发展中产生的规律和经验,也可以发现事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没有评估,管理是不完善的。要使培训工作健康发展,就必须重视培训评估工作。而培训效果的评估,是对培训主体、培训过程与其教学等活动实际效用的系统考察与评价。评估有:培训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估;培训结业时的综合性评估;受训者工作一段时间后的跟踪评估。阶段性评估与综合评估可以在培训期间完成,而在培训过程中培训内容是否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学完后能否提高学员的能力、并有效地解决管理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培训效果如何界定?这一切必须通过跟踪调查去完成。实践证明,对已经回到工作岗位的学员进行跟踪调查和评估,可以从中获取信息,量化数据,明确培训工作的优点与成绩、缺陷与不足,从而找准改进方向,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相似文献   

7.
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监控和调节等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研究生因其学习的专业性、自主性、创新性、研究性等特点,应特别注重学习的高效率。有效培训和运用元认知策略,将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进而反过来强化学习动机,最终促进研究生学习良性循环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由中国石油企业协会组织的石油石化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赴德国学习培训活动于9月7日圆满完成学习培训任务。这次赴德为期19天的国学习培训,以企业风险管理为主要内容。学习培训考察团在德国期间,经吉深大学国际交流中心安排,  相似文献   

9.
传统培训面临工学矛盾、个性化学习需求、项目更新快开发难度大等问题,石化管理干部学院油田板块培训项目组积极探索利用远程培训平台,在训前、训中和培训管理过程中设置在线环节,实施混合式培训,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培训的不足,并对进一步开展混合式培训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0.
提高对人才能力建设的培训水平,是国有企业培训机构在人才培训工作与人力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探索的重要课题。针对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推进改革发展、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以企业高级管理人才任职前培训为目标,在培训需求研究、课程设计与内容开发、教学手段和方法、培训过程管理与质量保证机制、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天然气生产企业原有管理模式存在无法真正控制生产过程安全风险的缺陷,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庆气矿引入先进的生产过程受控管理理念,对HSE管理体系、“两书一卡”、内控体系和“四有工作法”等一系列管理制度进行汇总、提炼、归纳,建立了以生产过程受控卡、生产受控日报为核心的生产过程受控管理体系,由受控人员按预先编制的计划、方案和步骤对风险、关键节点进行提示和步步确认,使整个生产作业和管理过程始终处于受管理、受监督、受指导的可控状态,以保障生产各环节的质量、安全、效率、效果,最终实现平稳输供天然气。该体系实现了对生产和管理过程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受控,体现了“用程序控制过程、用过程保障结果”的管理理念,是大型气矿保障各项生产管理制度、办法、规范得到切实贯彻执行的有效控制体系。  相似文献   

12.
于正一 《石油化工》2005,34(3):269-272
对Unipol气相流化床反应器冷凝操作时聚乙烯树脂灰分增加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树脂灰分是催化剂的残留物,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空时收率的增加,催化剂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缩短,使催化剂的活性不能充分发挥;冷凝操作使反应器内温度分布梯度加大,在偏离最佳反应温度的情况下,催化剂活性达不到最高;助催化剂过量或不足;原料杂质含量的增加造成催化剂及助催化剂用量的增加。采用新型催化剂、改进常规催化剂、优化工艺操作条件等措施可以降低树脂灰分,其中采用淤浆催化剂可使树脂灰分降低60%~70%。  相似文献   

13.
三甘醇脱水装置尾气达标排放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原料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的增加,会导致甘醇富液和再生尾气中酸性成分增加.脱水装置尾气中污染物排放量增大。本文通过对具体脱水站的物料衡算和工艺分析,提出相应的尾气达标排放措施。分析研究表明:天然气中硫化氢含量超过1%(φ).处理量高于80×10 4m3/d时,三甘醇脱水装置宜改用气提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14.
泥页岩渗透水化是造成井壁失稳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钻井液活度平衡理论基础上,提出了钻井液“活度适度降低”新认识,分析了理论依据,利用水化崩散实验进行了室内验证,研究形成了钻井液活度确定方法。根据实验得出,钻井液活度适当高于岩心柱水活度仍能保持岩心柱稳定。基于“活度适度降低”的钻井液活度调节技术在济阳坳陷部分区块进行了现场应用,应用结果表明,钻井液“活度适度降低”能够解决部分区块泥页岩地层的坍塌、掉块等井壁失稳难题,钻完井过程顺利,避免了复杂情况的发生,节约了钻井周期和成本。   相似文献   

15.
油气储集层地质学研究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储集层地质学处于石油地质学和油藏工程学学科的交叉点,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不仅服务于油田开发,也服务于油田勘探,尤其在油田开发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促进油气储集层地质学形成统一、完整的学科体系,探讨了其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体系。认为储集层地质学基本的研究思路应是储集层的层次性研究、时速性研究及综合性研究,即强调储集层是“静态”与“动态”的有机统一体。储集层地质学研究的3部分基本内容是储集层形成及演化的基本原理、非均质性评价及开发动态。储集层地质学研究的方法体系强调综合性、先进性和定量化,地质、物探、计算机、地球化学、数学等手段的紧密结合是其研究特色。预测油气储集层地质学研究将向更加理论化、精细化、可视化、实用化和动态化的方向发展。参18(邹冬平摘  相似文献   

16.
在CVD反应器中超细粒子粒度分布控制模型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CVD反应器中超细粒子的形成过程,详细分析了超细粒子的烧结和晶型转变,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晶体组成及含量的控制模型,并进行了晶体组成及含量的模型化研究。从方法论角度分析,晶体组成及含量的模型化研究方法和粒子粒度分布的研究方法一致,但前者以后老的研究为基础,体现了序贯研究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7.
向敏  宫敬  杨毅 《天然气工业》2014,34(6):72-77
注气采油是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方式之一,在此过程中准确描述含有沥青质等高分子有机固相物质的油气体系相平衡十分必要。为此,将沉淀的沥青质视为固相,假设标准状态下必须有沥青质沉淀,将标准状态压力和温度引入沥青质固相逸度计算,并同时考虑了标准状态压力和温度对沥青质固相逸度的影响,建立了能模拟沥青质沉淀的气、液、固三相相平衡热力学模型。据该模型计算的结果表明:①能通过比较液相沥青质逸度和固相沥青质逸度大小来判断固相沥青质沉淀的出现。②当注入某油的气体为烃类混合气体时,烃类混合气体的添加使得含沥青质原油的组分发生变化;温度相同时,注气浓度越高,沉淀的压力越大;浓度相同时,温度越低,沉淀的压力越大;当沉淀量一定时,随着注气浓度增加,油品的饱和压力随之增大;相同注气浓度下,当压力高于饱和压力时,随着压力增大,沉淀量减少。③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注入某油的气体为CO2时,其沥青质沉淀量是注CO2浓度的函数且随着CO2浓度的增加,固相(沥青质)的沉淀量不断增大。④在注气驱油过程中,气体的注入极易引发含沥青质原油中沥青质等重质有机物的沉积。  相似文献   

18.
油层损害的原因,主要是外来流体与地层流体不配伍或配伍性差而引起储层敏感性发作,导致固相颗粒堵塞岩石孔道以及使岩石性质和油层流体性质发生改变。而油层损害程度取决于油层岩石和流体特性以及钻井、完井、强化措施、采油生产方式等工序的设计和实施的合理性。在正常的地质条件下,油气藏储层的渗透率高和连通性也好,但地层受到损害后,如钻井泥浆侵入、射孔、长期注水的水质差等因素,致使地层的渗透率和连通性都受到影响。地层受到损害而影响油田开发是无疑的,因此,应用测井资料及早发现油层损害情况,对油田科学合理开发必定会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面对当前勘探开发对象日趋复杂和低油价的压力,针对长庆油田页岩油、致密气赋存特点探索形成了"水平井、多层系、立体式、大井丛、工厂化"开发新模式,实现了地质工程一体化规模、高效及低成本开发页岩油气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一体化综合研究、生产组织和决策指挥等业务需求,对数字化条件下油田企业级地质工程一体化决策系统的构建与应用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