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含水油田油藏地球物理技术——中国石油物探的新领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文岭 《石油学报》2010,31(6):959-965
从高含水油田深度开发需求的角度和油藏地球物理发展的历程,指出高含水油田油藏地球物理技术是中国石油物探研究的新领域,并提出在高含水油田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具有10项地质任务。对高含水油田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涉及的地震属性分析技术的适应性、储层物理特征曲线重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井震联合地震反演井数据的应用、开发地震的成图单元等重要认识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低级序断层识别、微幅度构造解释、薄互层储层预测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以中国东部某油田的应用为例,说明了在高含水油田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工作站油藏描述软件系统,采用地震叠加速度场变速时深转换、克里金地质统计、井约还皮阻抗反演、测井资料最优化解释及地震属性多元线性回归储集层物性等关键技术手段,分别从构造形成、储集层形态、储集层参数、油气水分布与油藏类型等方面描述了雁木西油田第三系和白垩系各油藏特征,并计算了储量。  相似文献   

3.
以大庆长垣喇嘛甸油田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技术需求和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共享油藏模型为核心的(测)井(地)震(油)藏(模拟)一体化技术理念,通过井震融合和震藏融合技术的研究,形成了动态地震岩石物理分析、井控保幅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处理、井控精细构造解释、井震联合储层研究、地震约束油藏建模和地震约束油藏数模技术系列,建立了老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技术流程。该技术流程和技术系列在研究区应用中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实现了断距2m以上低级序断层的识别,构造解释平均相对误差小于0.08%,2m以下薄储层识别符合率达86%,剩余油分布预测符合率80%。研究成果指导了15口井补孔方案的编制和实施,与措施前相比,平均单井增液量44.0t/d,增油量8.9t/d,含水率下降9.7%,为老油田挖潜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研究表明,要想充分发挥地震技术在老油田挖潜中的作用,就必须遵从由地震到油藏,再回到地震的井震藏一体化工作流程;在地震资料处理和解释过程中必须突出井控,强调井震一致性;在油藏工程阶段要突出地震约束,充分发挥地震资料面上密集采集的优势。尽管如此,在井震藏一体化工作流程中仍有许多技术亟待研究与完善,如老油田复杂开发过程的地震岩石物理基础研究,储层孔隙结构和渗透性地震响应机理与预测方法研究,以及地震约束沉积微相自动成图技术与井震藏一体化软件平台研发等。  相似文献   

4.
从高含水油田二次开发需求的角度,将高含水油田重构地下认识体系划分为重构地下构造认识体系、重构地下储层认识体系和重构地下流体认识体系,并提出了相对应的井震联合研究方法———以井上断点数据指示和引导的地震资料小断层识别和解释方法;以地震标准层解释数据为约束的微幅度构造成图方法;以地质小层约束和随机地震反演为特色的高精度薄互层地震储层预测方法;以地震解释的断层、构造和储层预测成果为约束的地震约束储层地质建模方法;以地震约束建立的高精度储层地质模型为基础的油藏数值模拟分层历史拟合小层剩余油预测方法。以在我国东部Z油田的应用为例,综合发挥井震资料分别在纵横向具有密集采样的优势,在开展井震联合攻关对断层、微幅度构造、单砂体横向边界和剩余油分布等方面取得新认识的基础上,重构了研究区地下新的认识体系。  相似文献   

5.
针对喇嘛甸油田密井网区的开发需求和构造认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影响构造解释精度的关键因素,提出了油田密井网区井震结合精细构造研究及描述技术,主要包括井资料的处理分析、精细标定及层位追踪、建立精细三维速度场、井震匹配精细断层解释、深度域井震断层匹配及建模、地震约束层位建模、精细构造的成图及再认识.该技术能够克服地震速度影响,精准表征井间微幅度构造,在大庆喇南区块的精细构造描述研究中得到应用,在借助高效井、水平井及补充钻井的调整挖潜中见到了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6.
井间地震技术在油田开发后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勇  赵伟 《石油天然气学报》2010,32(4):75-77,91
油田开发后期储层预测的重点在于搞清井间的微构造、砂体连通情况、隔夹层的分布及延伸关系。为了搞清楚大庆喇嘛甸油田8-1711井区地下储层的发育状况,在该区采集了4对井的高质量井间地震资料,通过对井间地震资料的提频和反射波成像处理以及地震、地质、测井综合解释和分析,选择了微电极反演作为储层预测的重点。通过井震结合综合解释确定了该井区的井间储集层砂体的横向分布与连通性、隔夹层的分布与大小,为后期的剩余油描述和开发调整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油田开发及生产需求分析表明,在高含水油田开展地震资料断层解释包括以下主要地质任务:落实井孔内断点纵向位置,改善地质分层质量;孤立断点代表的小断层解释;合理组合井资料对比、解释的断点;井间小断层识别与解释;重新认识大断层;断层体系建模,辅助井位与井轨迹设计;认证开发调整井位,辅助开发调整方案设计;分析油水井注采关系,预测剩余油富集区。利用常规断层解释方法解释小断层时,由于岩性、构造等因素的变化也可造成地震反射同相轴的连续性、光滑程度和振幅强弱的变化(疑似断层现象),致使小断层解释存在多解性,为此,文中提出了"井中断点引导、地质分层数据控制"的井控断层解释方法。在大庆油田的应用效果表明:井控断层解释方法能够对约3m断距的断层进行有效解释;在薄互层储层中的断距约为3m的井间小断层,能够对油水井注采关系起到重要的分割作用,因此在高含水老油田开展小断层解释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8.
边际油田河流相储集层表征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定边际油田储集层的分布和特征、有效开发海上边际油田,以渤海湾盆地Q33-1油田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河流相储集层为例,综合地震、地质、测井等资料,研究边际油田河流相储集层表征关键技术。通过河流相砂体井震标定、三维地震精细解释和边界精细刻画,雕刻河流相储集层砂体外部形态,描述其内部非均质性;根据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利用井点外推宽度法、变差函数分析法建立河流相储集层地质知识库;结合类比密井网油田储集层分布特征,提出了侧向相变对比模式、叠置砂体对比模式、河道下切对比模式等3种河流相储集层井间对比模式。综合以上3种储集层表征技术,确定了Q33-1油田储集层分布的最可能模式,并以此模式为依据设计油田开发方案,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叠前地震反演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叠前地震反演涉及地震采集(炮检距范围)、地震数据处理(保真度)、地震解释和测井解释、储层岩石物理以及反演算法本身与约束条件等方面,因此影响因素很多,此外还存在认识与观念上的差异,使其在实际应用中难以获得理想和真实的油藏描述结果。为此,仅限于地震叠前反演技术本身涉及的实际问题,分析了叠前地震反演在油藏地球物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获得有效的反演结果展开了讨论。对大庆徐家围子火成岩储层进行叠前AVO反演和叠前弹性反演的结果表明:①叠前反演受输入数据的影响大,因此要做好AVO前期处理,如各向异性校正等;②不同炮检距范围叠加地震数据的弹性阻抗反演面临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子波提取、井震标定和井约束等。  相似文献   

10.
在黄骅坳陷孔南地区沈家铺油田油藏描述中,将钻井、地震、建模、动态分析多种技术相结合,对目的层断棱进行精细刻画。通过密井网的井震联合进行精细地层划分对比,确定井上断点位置;利用多种地震属性识别断裂系统,并加大地震测线解释密度,结合生产动态资料分析,进行断层精细刻画及层位追踪,确定断层面的形态;将地震解释成果直接输入到建模软件中,快速建立起高精度的三维断层模型,依据密井网单砂层划分结果绘制微构造图,并确定单砂层在断层面的交线位置,从而精细刻画断棱的形态。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进行断棱刻画,解释精度高,能为断块开发调整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区位于苏里格气田的西北侧,目的层盒8段储层为典型的低孔、低渗气藏,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纵波阻抗叠置,基于叠后数据的储层预测方法多解性强。因此需通过地震岩石物理分析并结合叠前地震反演,定性或半定量判断砂岩储层的含气性,为气田的勘探与开发提供布井依据。基于此,本文深入剖析岩石物理建模全过程,在测井资料井、震一致性处理基础上,通过标准井标定,选用Xu-White模型并利用迭代方法优化关键参数,准确地预测了横波速度并同时修正了密度曲线,为叠前储层描述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同时利用岩石物理分析形成的解释量板对叠前反演结果进行解释,提高了气层的识别精度。  相似文献   

12.
SL盆地JN2区块经过50多年的勘探开发,井网密度已达53口/km2,综合含水率已高达90%以上,剩余油开发难度越来越大。针对该区特定地震地质条件和实际资料条件,形成了以随机协同模拟技术为核心的反演技术以及井震结合预测砂岩厚度与沉积微相的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井资料、综合研究成果及三维地震资料,能够在超大规模数据量条件下进行规模化运作。  相似文献   

13.
3.5维地震勘探是在油田开发中、后期结合高精度三维地震与油田开发动态信息的地震、地质、测井和开发等信息的综合地震勘探方法,该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油田开发中遇到的问题,预测剩余油气的分布,提高油田开采的经济效益。在前期3.5维地震勘探方法研究的基础上,对该方法进行了总结和完善,形成了基于参考标准层的井震信息标定、储层构造演化解释、储层沉积演化解释、储层静态建模、油藏开发空间动态信息解释、三维地震信息结合开发静态和动态信息综合解释的一体化工作流程。基于西部某油田开发后期水驱开采实例和东部某油田稠油热采的实例,进一步研究证实了3.5维地震技术的应用性,并提供了最新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4.
水驱时移地震研究即是将基础数据与监测数据的地震响应差异翻译为油藏特征的变化。以深水扇油藏水驱开发时移地震研究为例, 本文探讨了应用基于岩石物理研究的地震叠前匹配反演获得水驱开发敏感弹性属性体及其差异体的方法。通过流体替代开展岩石物理分析, 对水驱过程中岩石物理参数的流体敏感性进行排序, 确定匹配反演目标属性; 深入讨论了影响匹配反演效果的子波、约束模型及关键参数等三个主要因素。匹配反演获得的多种水驱流体敏感属性体及其差异体为后续剩余油分布预测及油藏开采部署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定量地震解释离我们有多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过去的十年中,地震属性分析和地震反演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已经逐渐成为油气藏表征中的关键技术。特别是近年来,岩石物理的研究进展更是促进了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深化了油气藏综合研究的深度,产生了一个新兴的交叉学科——地震岩石物理学。我们似乎有理由相信油气藏表征进入了定量地震解释(quantitative interpretation)的时代。结合SEG第76届年会的相关专题和论文,对定量地震解释在油气藏综合研究中的现状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砂岩油气藏地震精细描述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砂岩油藏描述中如何将地震、测井和地质信息进行有效一体化综合的问题,提出砂岩油气藏地震精细描述的策略与技术路线,认为基于地质模型测井曲线约束的地震波阻抗反演是确保地震、测井和地质信息可靠一体化综合的首要技术。将油藏地震精细描述技术应用在某海上油田开发区块。应用的技术系列包括:斜井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子波反演与层位标定迭代技术层位标定;储层特征测井曲线重构;测井约束稀疏脉冲波阻抗反演;随机模拟;信息融合等。对该区块两个油层组的油气藏构造、储层(岩性、物性)的空间分布及油气分布规律进行了精细研究和描述,为该区块井位部署调整提供地质依据。研究表明,以测井曲线重构、波阻抗反演和随机模拟为核心的地震油藏描述技术,可以较好地解决储层参数定量估算和含油气预测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景叶  陈小宏 《石油物探》2012,51(2):125-132,103
时移地震油藏监测可行性分析评价研究能确定对目标油藏进行动态监测的可行性、结果的可靠性,并针对工作中需要处理的技术难题与重点提前设计解决方案。基于实际油田可行性分析评价研究,并结合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从油藏地质条件、储层条件和地震条件3方面出发,利用油藏实际测量数据和模型数据资料,综合分析油藏时移地震监测可行性的系统评价方法,通过岩石物理模型与叠前地震正演的结合进行油藏参数变化定量解释可行性分析评价。可行性研究为时移地震油藏监测研究从叠后地震资料推进到叠前地震资料、提高不同油藏参数解释精度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中部下二叠茅口组白云岩储层物性差、厚度薄、埋藏深且空间各向异性较强,给地震资料处理和储层预测造成困难.为明确研究区茅口组地层下一步勘探方向,以中、深层缝洞型碳酸盐岩处理成像和非均质性缝洞型储层量化描述为导向,探索并形成了多敏感曲线融合、井控高保真宽频处理、岩溶古地貌刻画、地震相带预测以及相控储层反演预测等多种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区位于加拿大阿萨巴斯卡油砂区,该区目的层埋深极小,地表条件复杂,油藏开发时间短.因此,开发前、后地震数据差异小,四维地震一致性处理、提取可靠的油藏变化信息及二次测井数据难度大,限制了四维地震反演方法的推广、应用.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低频模型驱动的四维多波联合反演方法,在反演模型中考虑了两期转换波的差异信息,在反演过...  相似文献   

20.
提高隐蔽油气藏勘探能力的新思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广大地区已进入隐蔽油气藏勘探阶段。随着勘探对象的变化,地震技术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本文提出了针对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新思路:在三维“三高”精细处理和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叠前和叠后(AVO和波阻抗)属性参数反演和谱分解技术,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解释技术,将物探和地质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处理、解释一体化工作模式,实现地质、地震、测井信息的有机结合,完成储层描述与评价,提出有利圈闭和井位部署建议。文中还讨论了在处理、解释一体化模式下的数据处理与数据解释技术及其重要性。文中认为,把处理、解释一体化的模式应用于数据处理、构造解释、储层解释和油气预测的全过程,既可促进地震技术的自身发展,又能提高地震技术的勘探效益并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