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氯化钠、蔗糖和碳酸钠对芡实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等方法测定了不同质量分数氯化钠(1%、2%、3%、4%、5%)、蔗糖(4%、8%、12%、16%、20%)和碳酸钠(0.5%、1.0%、1.5%、2.0%、2.5%)对芡实淀粉的糊化温度、溶解度、膨胀度、冻融稳定性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发现,氯化钠、蔗糖和碳酸钠均提高了芡实淀粉的糊化温度。原芡实淀粉透明度为1.3%,氯化钠的加入降低了透明度,而蔗糖和碳酸钠则提高其透明度。氯化钠、蔗糖和碳酸钠均增加了芡实淀粉糊的膨胀度和溶解度,并均降低其冻融稳定性。在凝沉性方面,三者表现不一,低含量的氯化钠(1%~3%)和碳酸钠(0.5%~1.5%)均有利于芡实淀粉糊的稳定;高含量的氯化钠(4%~5%)和碳酸钠(2.0%~2.5%)均促使淀粉糊凝沉增加,降低稳定性;而蔗糖则提高了芡实淀粉糊的凝沉稳定性。由此可见,在芡实淀粉糊化过程中,氯化钠、蔗糖和碳酸钠三者对其糊化特性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2.
莲子淀粉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研究了莲子淀粉颗粒及其糊的性质,结果发现莲子淀粉颗粒呈多边形状,偏长,有的呈长条形,象马铃薯,具有清晰的偏光十字,都交叉于颗粒中心;粒径范围为4~30μm,平均12.6μm。其结晶构型为C型,结晶度42.8%,糊化温度在74.8~88.4℃,糊化焓12.5J/g;淀粉碘复合物在615nm有最大吸收,链淀粉的相对含量35.7%,莲子淀粉起糊温度较高,糊抗剪切能力很好,具有较好的热粘稳定性与冷粘稳定性。本文还测定了酸碱、糖盐、硼砂、明矾和单甘酯等组分对淀粉粘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慈菇是一种丰富的天然营养保健资源。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X-衍射观察分析慈菇淀粉颗粒的形貌和大小,采用理化方法、快速黏度分析仪分析慈菇和慈菇淀粉的化学组成、淀粉糊的膨胀能力、溶解度、透明度、沉降体积、冻融稳定性、糊化温度等性质。结果表明,慈菇鲜球茎中淀粉湿基质量分数为(20.32±0.40)%;慈菇淀粉颗粒呈椭圆形,80%颗粒的颗径范围为0.5~84μm,平均粒径为21.03μm;结晶构形为A型,结晶度为23.5%;含直链淀粉30.48%,糊化温度为73.65℃,淀粉糊的热浆黏度和最终黏度高,糊稳定性好,但冻融稳定性较差,易老化。  相似文献   

4.
玛咖淀粉与马铃薯、淮山药淀粉的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马铃薯和淮山药淀粉为对照,研究了玛咖淀粉的化学组分、颗粒形貌、结晶结构、热力学性质、溶解度、膨胀度、糊透明度和冻融稳定性。结果表明,玛咖淀粉颗粒呈现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颗粒长轴在7.2~15.6μm之间,短轴在5.1~9.8μm之间;其偏光十字呈现垂直交叉,X-射线衍射结晶结构为C型,且在衍射角(2θ)为20°附近有直链淀粉-脂类复合物的特征吸收峰。玛咖淀粉的颗粒形貌和结晶结构与淮山药淀粉相似。玛咖淀粉的糊化温度较马铃薯和淮山药淀粉低,该淀粉糊化的起始温度(To)、峰值温度(Tp)和终止温度(Tc)分别为46.88℃、50.42℃和54.82℃,糊化焓变7.37 J/g。玛咖淀粉的溶解度和糊透明度比淮山药淀粉高,比马铃薯淀粉低;其峰值黏度与山药淀粉相近,显著低于马铃薯淀粉;膨胀度和冻融稳定性均优于马铃薯和淮山药淀粉。玛咖淀粉作为一种淀粉新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青稞淀粉和小麦淀粉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了青稞淀粉的理化性质,包括淀粉的颗粒形态、粒度分布及淀粉糊透明度、溶解度、膨胀力和糊化特性,并与小麦淀粉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青稞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大于小麦淀粉颗粒的平均粒径,青稞淀粉颗粒大小和形状分布均匀;青稞淀粉糊透明度大于小麦淀粉糊,但在储藏过程中,青稞淀粉糊透光率变化显著;青稞淀粉的溶解度和膨胀力均大于小麦淀粉糊,这与小麦淀粉中小颗粒淀粉含量较多有关;与小麦淀粉的糊化相比,青稞淀粉成糊温度低,糊化容易,但峰值黏度低,衰减值大,热糊稳定性差,回生值大,冷糊稳定性差,易老化。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制备出糊化度分别为58%、80%、100%的籼米淀粉,探讨了糊化程度不同对籼米淀粉微观形貌、结晶特性、短程有序结构、层状结构及其热特性、黏度性质的影响。结构特性表明,随着糊化度的增加,籼米淀粉颗粒结构破坏程度加剧,双螺旋结构和分子有序排列被逐渐破坏,半结晶结构逐渐消失。热特性结果进一步证实,淀粉微晶结构随糊化度增加被破坏的程度加大,且不稳定的微晶优先被熔化使得剩余微晶的均匀性和稳定性有所提高。黏度性质表明,完全糊化籼米淀粉能在较低温度下吸水溶胀形成高黏度的溶液,但热糊稳定性差。尚余微晶结构的淀粉随糊化度的增加表现出更高的峰值黏度和更弱的热糊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淀粉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基础原料,淀粉糊的性质直接影响食品的品质和加工特性,适当的添加物可以对淀粉糊的性质产生影响。通过分析γ-聚谷氨酸对玉米淀粉凝沉性的影响,确定了γ-聚谷氨酸的最适浓度为0.08%,进而研究了γ-聚谷氨酸对糊化淀粉膨胀度、溶解度、冻融稳定性、颗粒形状、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γ-聚谷氨酸使糊化后淀粉的上清液体积减少,延缓了淀粉的老化;淀粉中添加0.08%的γ-PGA之后,改变了淀粉颗粒的形态,淀粉颗粒体积变大并呈现出不规则形状;淀粉的溶解度升高,增强了淀粉的溶解能力;膨胀度增大,淀粉颗粒吸水能力增强;降低了淀粉糊的析水率,增强了淀粉糊的结构稳定性;γ-聚谷氨酸的添加显著提高了淀粉糊的谷值黏度和最终黏度。综上所述,γ-聚谷氨酸对淀粉的糊化性质有较大的影响。γ-聚谷氨酸可作为一种食品改良剂,在淀粉制品和含淀粉食品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不同品种菱角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3种不同品种菱角(无角、两角和四角)淀粉的理化特性。3种菱角淀粉中直链淀粉的质量分数在26.12%~29.71%之间,无角菱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明显低于其他两种菱角淀粉。3种菱角淀粉溶解度和膨润力都比较低,在60~90℃的溶解度范围为4.4%~20.68%,膨润力范围为0.77~12.64,且品种间差异不大。菱角淀粉的吸水能力在0.87~1.08 g/g范围内,吸油能力在1.01~1.16 g/g之间。3种菱角淀粉糊的黏度较低,6%的淀粉糊的峰值粘度为155~181 BU,但热稳定性非常好,降落值都为0 BU。3种菱角淀粉糊化后透明度在20.5%~22.4%之间,但菱角淀粉糊的透明度在储藏期间下降很快,表明菱角淀粉易于老化。3种菱角淀粉凝沉稳定性和冻融稳定性都比较差,品种间冻融稳定性没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苦荞淀粉颗粒及淀粉糊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苦荞籽粒淀粉理化特性,以7个苦荞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其淀粉颗粒表面结构及其淀粉糊的透明度、冻融稳定性、凝沉性、糊化特性、热焓特性。结果表明,苦荞淀粉颗粒多为不规则多面体球形,颗粒大小平均为6.8μm;苦荞淀粉糊的透明度平均为7.68%,低于玉米淀粉糊;苦荞淀粉糊凝沉性、冻融稳定性均强于玉米淀粉糊;苦荞淀粉的峰值黏度、谷值黏度、最终冷黏度、破损值及回生值均高于玉米淀粉;苦荞淀粉糊具有较强的热黏度稳定性、冷黏度稳定性和凝胶形成能力;苦荞淀粉糊的平均糊化温度范围为65.87℃到78.41℃,峰值温度为70.88℃,均低于玉米淀粉糊。  相似文献   

10.
瓜尔豆胶对莲子淀粉糊特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瓜尔豆胶对莲子淀粉糊化特性和冻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瓜尔豆胶使莲子淀粉糊起糊温度降低,峰值黏度显著提高,热稳定性、冷稳定性均下降,且添加量越大影响越显著:当瓜尔豆胶添加量为0.5%时,淀粉凝沉性变化不大;瓜尔豆胶添加量为1%时,淀粉凝沉性减弱.瓜尔豆胶可大大降低莲子淀粉糊的析水率,提高莲子淀粉糊的冻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pH对莲子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研究采用快速黏度分析仪、流变仪和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不同pH条件下莲子淀粉的糊化特性、流变特性和热力学特性,并进行不等温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莲子淀粉糊黏度随着pH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强酸性条件热稳定性较差,碱性条件下热稳定性较强。不同pH体系条件下的淀粉糊均为非牛顿流体,具有假塑性流体特征,pH不会改变淀粉糊的流体类型。通过Power law方程对其流变特性曲线进行拟合,各样本均为剪切稀化现象,所形成凝胶为弱凝胶,体系以黏性为主。在pH5时,莲子淀粉糊具有较明显的触变性。莲子淀粉的热焓值、峰值温度、终止温度、糊化温度随着pH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强酸条件下,淀粉发生酸化,糊化进程及回生进程变缓;由不等温动力学得出:pH5时为莲子淀粉糊化最佳酸碱度。研究结果为莲子淀粉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芡实中淀粉含量丰富,芡实淀粉糊的黏度特性直接影响其食品的质地特性及其加工条件.以米淀粉为参照,分别考查了芡实淀粉糊的质量分数、温度、pH值以及常用食品添加剂(如氯化钠、氯化钙和蔗糖等)对淀粉糊黏度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与米淀粉相比,芡实淀粉糊的黏度较低,淀粉糊质量分数、温度、淀粉糊pH值等因素对其黏度影响很大.添加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氯化钠、氯化钙和蔗糖对芡实淀粉的糊化有抑制作用,其中盐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以菱角、莲子、牛奶为主要原料,采用乳酸菌发酵,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出发酵工艺参数和酸奶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该酸奶最佳配方为菱角汁15%,莲子汁2%,接种量为0.3%,蔗糖添加量为8%。在42℃发酵5.0 h,稳定剂为0.3%的蔗糖脂肪酸酯和1.2%的分子蒸馏单甘酯,此条件下得到的菱角-莲子发酵酸乳具有菱角和莲子特有的清香味道,且质地均匀,口感优良,营养丰富。  相似文献   

14.
藕淀粉颗粒性质的研究及藕粉产品的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 3种藕淀粉颗粒的特征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 ,藕淀粉颗粒多为长 10~ 5 0 μm ,宽 4~ 15 μm的长粒形 ,平均粒径长为 2 4 5~ 2 6 8μm。表面有轮纹 ,淀粉颗粒的一端有偏光十字 ,藕淀粉的糊化温度 6 8 0~81 5℃ ,直链淀粉含量 2 3 2 %~ 2 5 1%。利用藕淀粉的显微形态特征 ,能有效鉴别传统藕粉产品的掺假。  相似文献   

15.
以莲藕淀粉为原料,采用X- 射线衍射仪、动态流变仪对莲藕淀粉糊化特性进行系统研究并探讨了莲藕淀粉的糊化机理。通过测定莲藕淀粉糊的润胀特性、碘蓝值和酶解力的变化及晶体崩解变化综合分析了淀粉的糊化过程。莲藕淀粉糊化的本质是淀粉颗粒的润胀、晶体的崩解和直链淀粉的释放。莲藕淀粉在过量水分下糊化形成以直链淀粉溶液为连续相和以支链淀粉颗粒或团块为分散相的多相体系。  相似文献   

16.
西米淀粉颗粒结构与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聚焦光束发射测量仪、差式量热扫描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对西米淀粉的性质进行测定和分析,并与马铃薯淀粉和木薯淀粉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西米淀粉颗粒为椭球体,颗粒表面光滑;偏光十字明显;颗粒在水相中的平均粒径为27.3μm;晶体结构为C型,结晶度为25%;DSC测得To、Tp、Tc分别为68.51、72.79、82.29℃,ΔH为12.00J/g;透明度较好。  相似文献   

17.
花芸豆淀粉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测定花芸豆淀粉颗粒、糊及其凝胶等特性。发现淀粉颗粒多呈椭圆的腰形,少数圆形,大颗粒表面有明显轮纹,有呈细长或中心放射状的位于颗粒中部的裂纹;偏光十字清晰,多沿长轴方向拉伸呈X形;线条有少许弯曲,有裂纹的颗粒,其偏光十字多有分叉。粒径范围为10~60μm,平均粒径24μm,呈A型结晶图样,结晶区约56.8%,糊化温度73.7~88.3℃,糊化焓15.8 J/g。淀粉碘复合物可见光吸收光谱的最大吸收波长为607nm,链淀粉相对含量为38.4%。花芸豆淀粉糊的抗剪切能力、凝沉性、冻融性和粘度等特性都与玉米淀粉较相近,糊丝长度小,为1.1 cm。加糖对淀粉凝胶的破裂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长山山药淀粉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山山药为原料,采用碱法工艺提取山药中的淀粉。对山药淀粉的颗粒特性、理化特性、糊化动力学、结晶类型等进行研究和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长山山药淀粉的颗粒大都呈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粒径分析结果显示山药淀粉颗粒的粒径分布主要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粒径为48.57μm、中位径为22.72μm;偏光显微镜观察发现山药淀粉颗粒有明显的偏光十字;山药淀粉溶液在95℃时溶解力为16.78%,膨润力为33.55%;淀粉糊化之后的透明度为23.2%;淀粉糊凝沉稳定性为6 h;淀粉糊析水率为48.20%;差示扫描量热仪测定结果显示淀粉糊化起始温度为72.50℃,终止温度为85.40℃;糊化动力学结果表明山药淀粉糊化属于一级反应;快速黏度分析仪测出山药淀粉的峰值黏度为6 220 cP,最低黏度为3 902 cP,最终黏度为5 702 cP,衰减值为2 318 cP,回生值为1 800 cP;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山药淀粉的结晶类型为C型。  相似文献   

19.
慈姑淀粉的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慈姑淀粉性质,结果发现:慈姑淀粉粒多呈圆形,少数椭圆形,粒径范围为4~25μm,平均粒径10μm,X-射线衍射呈C型结晶图样。DSC法测得慈姑的起始糊化温度To=52.330℃,峰值温度TP=68.226℃,终止温度Tc=77.280℃。快速黏度测定仪测得慈姑淀粉的峰值黏度为2363.00mPa.s,最低黏度为1756.00mPa.s。55℃以下,慈姑淀粉的溶解度与膨润力低,糊化后溶解度与膨润力大大提高。与玉米淀粉、木薯淀粉和莲藕淀粉相比,慈姑淀粉糊透明度较低,冻融稳定性较强。  相似文献   

20.
以6个不同品种莲藕为原料,在分别制备淀粉和全粉基础上,研究莲藕淀粉、全粉的颗粒形态、糊化特性、热学特性及质构特性间的差异。结果表明:莲藕淀粉颗粒表面光滑,无裂痕,多数呈短棒状,少数为椭圆形,部分淀粉颗粒表面有凹陷;莲藕全粉表面粗糙且形状不规则。除“鄂莲1号”外,其余5个不同莲藕淀粉与全粉亮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但淀粉透明度高于全粉。莲藕淀粉起始糊化温度与焓变值均高于莲藕全粉,‘杭州黄荷头’淀粉颗粒糊化最高,为63.9 ℃,‘鄂莲6号’全粉糊化温度最低,为55.0 ℃。莲藕淀粉膨胀性能与热糊稳定性较好,莲藕全粉冷糊稳定性较好。莲藕淀粉咀嚼性、延展性整体低于莲藕全粉,弹性、硬度基本相同,但是‘鄂莲1号’全粉咀嚼性、延展性均高于其他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