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基坑开挖方式、深度及工程地质状况的不同,出现了很多特殊形式的深基坑支护结构。在土岩二元结构地层条件下,双排吊脚桩桩锚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经验很少。针对这种支护方式的设计与施工,以青岛市凯悦深基坑为例,对其进行变形及安全稳定性分析,利用Plaxis有限元软件模拟基坑开挖过程,并结合现场监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双排吊脚桩桩锚支护体系具有较大刚度,能够有效控制基坑变形及桩体位移,基坑位移主要发生在土体深度范围内。研究可以为此类支护结构设计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在总结岩石地区基坑工程典型支护方式的基础上,介绍了青岛地区土岩组合的一个典型超深基坑工程案例。鉴于特殊的地层,本工程采用吊脚桩+锚索支护体系,局部放坡结合钢管桩预支护。通过有限元数值分析结果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表明:在上覆土层较薄的岩石地区,围护结构的变形主要集中在土层部分。采用上述支护体系可以有效控制基坑及周围环境变形,同时大幅降低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3.
为丰富加锚双排桩支护在土岩二元结构地区设计与施工中的经验,以青岛某典型基坑工程为背景,应用平面应变有限元法对桩体位移和弯矩变化进行数值模拟,选择桩体刚度、排距和嵌岩深度三个主要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比现场监测资料。结果表明,加锚双排桩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能较好地控制基坑工程的变形。本文研究可以为今后类似的支护结构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利用基于有限元原理的设计计算软件Plaxis对青岛三星数码大厦基坑工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其地表水平位移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值吻合较好。并通过对模拟得到的基坑与支护结构的变形结果如基坑总位移、灌注桩水平位移和基坑周边地表沉降以及支护结构的内力分布情况如灌注桩剪力、轴力、弯矩和锚杆内力进行分析发现预应力锚杆能够明显地改变土体中的应力分布,对基坑变形有很好的约束作用。说明在土岩二元结构地层条件下,支护结构的变形主要产生于岩面以上,采用桩锚支护结构是可行的,用Plaxis进行基坑模拟可以用来作为深基坑设计、施工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5.
李开伟  陈志军 《建筑施工》2020,42(8):1369-1371
在上部是土体、下部是岩体的土岩结合基坑实际施工过程中,针对嵌岩深度较难得到保证,嵌岩段施工速度慢,施工成本增大,以及桩底沉渣厚度较厚、孔壁易坍孔,无法确保成桩质量等问题,结合昆明滇池度假区基坑支护工程进行了工艺改进。通过采用吊脚桩支护方式,保证了项目基坑的安全,大大节约了工程造价,同时减小了成桩难度,为土岩结合基坑的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临沂市启迪上府土岩双元地层基坑工程进行现场监测,研究土岩双元地层基坑围护结构变形特征,以期为类似地质条件基坑工程建设提供重要设计与施工参数.  相似文献   

7.
依托实际工程,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研究无岩肩吊脚墙支护下基坑开挖受力及变形规律。结果表明:无岩肩吊脚墙支护可保证土岩基坑开挖稳定;吊脚墙竖向位移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变化不显著,吊脚墙底部岩壁段保持稳定;随基坑开挖,吊脚墙最大侧移位置逐渐上移,位移值增大速率随开挖逐渐减小;由于采用多道混撑,下部支撑轴力分担较多,第一道支撑轴力较小;开挖后期,地表沉降有较大幅度增大,地表沉降空间分布与带岩肩支护方式相似。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岩复合地层特性,将基坑开挖分为土层开挖和岩层开挖两个阶段,假定围护结构嵌岩端为固定端,并忽略岩层开挖阶段岩石对基坑围护结构的侧向压力,推导得出各阶段围护结构的变形受力公式,提出了土岩复合地层基坑围护结构变形受力简化计算方法。通过案例基坑对比分析了文章提出的理论计算方法和数值模拟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文章提出的简化计算方法的假设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蔡善兵 《江西建材》2023,(4):104-105+108
某工程的基坑即将挖至基底时,因一系列原因造成项目停工,监测单位根据规范、质监站及建设单位要求,对停工期间的基坑进行跟踪监测,对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文中以该工程为例,研究了该基坑在停工期间各项监测项目的变化规律,为今后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某典型“土岩组合”基坑支护为例,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理正深基坑支护设计软件对该工程进行支护设计,在设计中采用土钉墙+桩锚组合支护,并结合深基坑内放坡等技术措施,通过现场监测,采取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土体位移,保证了组合支护系统稳定安全,可供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类似“土岩组合”深基坑支护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坑开挖对临近桩基的保护一直是基坑工程的难题之一,控制围护墙变形是防止临近桩基破坏的最主要措施,而目前对于围护墙的变形控制标准主要是来源于统计结果,并不能反映临近桩基的变形承受能力.通过基于位移控制的基坑开挖对临近桩基础影响两阶段分析方法,建立基坑围护墙变形与桩基变形的关系,并进一步通过对基坑与桩基的主要相关参数分析提...  相似文献   

12.
通过某工程实践,研究并应用了岩土结合地质逆作法施工技术.介绍了岩土结合地质逆作法施工原理、工艺特点以及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且研究分析了岩土结合地质逆作法施工关键技术的工艺及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上海陆家嘴地区超深大基坑邻近地层变形的实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波 《岩土工程学报》2018,40(10):1950-1958
结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超大体量卸载、超深开挖深度、超长降水周期的基坑工程实践,通过对邻近地层变形的信息化监测,研究上海陆家嘴地区超深大基坑在顺逆作同步交叉实施条件下邻近地层的时空位移特征,初步探讨其变形机理和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重车动载对坑外地表沉降影响较大,地墙隆起对0.1H范围内的地表土体拖带上抬;地表沉降主要受软弱土开挖和承压井降水影响凹槽分布,纵向地表沉降空间效应明显,受顺逆作同步交叉实施影响差异沉降突出;坑外地层侧移角部效应明显,形成水平方向的土拱作用,并与系统刚度和土体硬度呈正比;坑内土体强隆起范围远超开挖面下1倍挖深,立柱隆起在第三和第五层土方开挖时发展速率明显较快;坑外设计挖深上部地层以斜向下位移为主,下部地层以斜向上位移为主;基坑土方开挖阶段,坑内地层卸荷隆起为主流动补偿为辅,坑外设计挖深以上地层土体流动补偿和承压井降水固结沉降均显著,而设计挖深以下地层以卸荷隆起为主兼有少量流动补偿。  相似文献   

14.
李涛 《山西建筑》2011,37(33):87-88
在渗流固结耦合理论的基础上,应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开挖的二维基坑模型进行分析,通过开挖结束和负超孔隙压力消散后二者结果对比分析,总结得出了负超孔隙压力消散对桩身弯矩和桩身变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林金星 《山西建筑》2011,37(36):58-60
针对某变电站投入使用后,场地发生大面积不同程度沉降的现象,经过分析后认为主要原因是淤泥下卧层岩面坡度较大,淤泥层的固结沉降造成场地不同程度的沉降、水平位移,最后采用钢管桩对场地构筑物进行了加固,解决了场地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16.
涂齐亮 《山西建筑》2007,33(8):111-112
结合工程实例,应用有限元程序对土钉支护进行了内力分析,并用所得的土体单元的应力值对土钉支护体系的滑移线进行搜索,提出了最小滑移安全系数的破坏面形状,得出对数螺旋线是较符合实际的结论,达到了工程要求,从而为以后的土钉支护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7.
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监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施工引起的变形要求越来越严格。本文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对基坑施工时周边环境的变形规律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对今后从事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8.
袁东进 《山西建筑》2007,33(36):286-287
结合P1axis程序对加筋路堤软基的变形进行分析,通过对三种形式的路堤进行数值分析比较,得出了一些结论,分析结果表明,加筋能够很好的限制侧向变形,显著减少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且立体加筋的效果要好于平面加筋。  相似文献   

19.
基坑内土体加固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战友  刘薇  夏建中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Z1):1538-1540
软土地区常采用坑内土体加固来达到减少土体侧向位移的目的。以弹性地基梁法为基础建立了基坑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模型分析了坑内土体的加固深度及程度对围护结构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围护结构的位移随加固深度及程度的增大而减小,且存在着临界加固深度。因此,合理地确定加固深度及程度既能保证基坑安全,又能够节省工程造价。  相似文献   

20.
复杂条件下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武汉老铺片商业及住宅项目深基坑工程为背景,采用有限元软件 PLAXIS 对其进行了基坑开挖全过程的数值模拟分析,结合模拟计算结果分析了复杂条件下基坑支护结构体系及周边环境的受力、变形情况。数值模拟计算及实测结果表明:支护结构、周边建(构)筑物及土体的变形均满足规范关于变形控制的要求,证明采用PlAXIS HS模型能够较好的完成复杂条件下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同时也证明本工程采用的支护及半逆作施工方法,能够对复杂条件下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变形的影响起到有效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