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宋晓光 《土工基础》2023,(2):209-212
将锚杆静压桩加固既有建筑产生的沉降分为附加沉降(即拖带下沉)和工后沉降,附加沉降主要由侧向挤土及桩周土强度降低引起,有限元计算成果表明,侧向挤土引起地基隆起或沉降变化与上部荷载作用和地面下15 m内地基土性质有关,土性越差,拖带沉降越大,工程案例表明,若基础下存在硬层,可能由于桩周挤土发生抬升;地基土越软弱,拖带影响范围越大,土体强度降低,受力面积减小,进而增加拖带沉降。典型建筑实测沉降数据表明,施工阶段建筑沉降量占80%,结合锚杆静压桩后成桩特点,工后沉降同样不容忽视。基于附加沉降特点,建议采用“持荷控沉-调平-封桩”方案可有效减少锚杆静压桩加固施工产生的沉降。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地质地貌发育,红粘土广泛分布。红粘土的"反剖面"特征加之土层较薄、厚度变化较大、下覆石灰岩上石芽(林)出露、基岩面倾斜起伏导致地基土可压缩层厚度不均为建筑物基础的稳定性带来诸多技术问题。以我国西南某市一大楼基础托换加固工程为案例,对喀斯特地区锚杆静压桩的压桩施工、桩体稳定(斜桩与飘桩)、压桩终压力、压桩系数与单桩承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测与分析;对喀斯特地区红粘土中静压桩施工双控原则、桩端阻力特征、桩体稳定性判别方法和挤土效应等措施进行了技术总结;对锚杆静压桩加固治理中产生的附加沉降发展规律进行了监测并通过信息化施工实现对建筑物基础沉降的主动调控和纠倾治理。最后对该工程进行了效果评价和技术总结,为喀斯特地区锚杆静压桩基础托换加固工程应用提供了重要参数依据。  相似文献   

3.
微型钢管桩是既有建筑物地基加固中常用的桩型之一,而锚杆静压成桩与钻孔成桩是实现这一桩型的比较常用的两种被动限沉加固工艺.通过对应用上述两种不同加固工艺的工程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锚杆静压桩加固方案由于属于挤土工艺,单桩承载力发挥充分,见效快,附加拖带沉降增加较小,比较适用于地基土层以软土为主的建筑物地基加固;而钻孔桩加固方案,虽属于被动限沉方法,但也有一部分主动促沉的效果,在倾斜率超过规范允许值不是很大时,可以用来调节差异沉降,特别是与后压浆技术相结合,能更有效地调节地基基础与上部结构的相互作用.钻孔灌注桩加固方法适用范围较广,尤其是可用于地基土层存在较硬土层的工况,但加固初期会加速建筑物沉降发展,引起的附加沉降相对较大,所以建议施工时应严格要求打桩顺序和时间间隔,避免引起更大的土体扰动.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两种不同施工工艺的微型桩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优点,更加有效地对建筑物进行快速加固和变形调节.  相似文献   

4.
锚杆静压桩为挤土型桩,压桩过程中产生的挤土效应明显,产生的挤压作用使桩区及附近的土体产生向上隆起和水平位移,桩体上抬、偏位时有发生.论文阐述了锚杆静压桩在基础加固过程中采取PHC管桩的压桩效应,对挤土效应进行了较详细地理论计算分析,得到桩塑性区半径解析表达式.提出了现有的减少沉桩挤土效应的设计和施工两方面的工程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吴庆润 《建筑施工》2012,34(1):27-29
结合地铁车站改建工程中新建变电所地基处理的特殊工况,针对地下空间狭小的实际,通过采用开口钢管桩减少成桩挤土作用满足车站变形控制要求,拓宽锚杆静压桩在改扩建工程中的应用范围,并根据工程地质及开口桩土塞效应对实际压桩力、挤土效应进行分析,增设分配梁来解决了其自重不足难以提供锚杆静压反力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为减小静压桩施工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减小沉桩挤土效应。以软土地区某桩基工程建设项目为依托,选取预钻孔、预钻孔与应力释放孔结合的施工措施,进行了预制空心方桩的挤土效应试验。通过预埋孔隙水压力计与测斜管,监测了静压桩不同贯入深度下土中孔隙水压力和土体水平位移的变化规律。监测结果表明:超孔压的影响半径超过12d,且超孔隙水压力随上覆有效应力的增大而增大;静压桩挤土效应引起的水平位移在软硬土层交界面附近将发生突变;预钻孔及释放孔的影响半径超过12d;前一节桩压桩在桩周土体中产生裂缝有利于后续压桩过程中超孔压的消散。试验结果对认识静压桩沉桩挤土效应,进而制定减小沉桩挤土效应的合理措施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7.
锚杆静压桩是处理软弱地基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是用于已有建筑的纠偏加固中更是一种有效的措施,但由于施工完成后会有附加沉降,影响了加固效果。介绍一种锚杆静压桩预加压力封桩工作装置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1420710196.3),该装置可快速对锚杆静压桩进行压力封桩,防止建筑物附加沉降,使地基加固效果更有效,节省了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8.
锚杆静压桩是高层建筑基础加固工程中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方式,其单桩竖向承载力与压桩结束时的动阻力成正比。随着施工能力的提升,锚杆静压桩的压桩力可达到5000kN以上,能够确保桩端到达可靠的持力层,提高锚杆静压桩的单桩承载力,从而减少用于加固建筑物基础的桩数。但相应的,大吨位锚杆静压桩施工产生的拖带沉降较大,施工中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控制。以某高层建筑不均匀沉降处理工程为例,介绍了大吨位锚杆静压桩的设计和施工实践。施工过程中通过预应力封桩和间隔压桩等措施控制了拖带沉降的发展。监测结果表明处理后建筑物沉降满足要求。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锚杆静压桩在建筑物纠偏与加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软土地基上的建筑物纠偏加固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超长锚杆静压桩加固地基配合掏土纠偏的设计与施工方法,分析了加固与纠偏的效果及原理以及压桩过程中所产生的附加沉降的原因,并对锚杆静压桩的设计与施工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1锚杆静压桩锚杆静压桩是锚杆和静力压桩结合形成的一种桩基施工工艺。它是通过在基础上埋的锚杆,固定压桩架,以建(构)筑物的自重荷载作为压桩反力,用千斤顶将桩段从基础中预留或开凿的压桩孔内逐段压入土中,然后将桩与基础连结在一起,从而达到加固地基和控制沉降的目的。由于锚杆静压桩具有施工机具轻便灵活,施工方便,作业面小,亦可在室内施工,并且能耗低,无振动,居民可照常生活等优点,广泛用于新老建(构)筑物的地基处理或基础托换工程。根据多年来的实践表明,锚杆静压桩适宜于加固处理比贯入阻力Ps<8.0MPa的淤泥…  相似文献   

11.
谢永健  陈洋 《工业建筑》2007,37(5):110-113
对位于上海软土地区某6层砖混住宅采用压桩掏土法纠偏。常规压桩纠偏,先在建筑物较大一侧压桩、封桩;再在建筑物沉降较小一侧掏土纠偏,并在掏土一侧设置少量保护桩,提高建筑物回倾后的稳定性。在该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将沉降较大一侧的压桩和沉降较小一侧的掏土纠偏同时进行,并推迟沉降较大一侧的封桩,既缩短了工期,又减小了桩顶的附加应力,同时房屋的附加沉降也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取得了较好的纠偏效果。  相似文献   

12.
压入式沉桩是以较小的静压力,使桩克服土体的阻力,把预制钢筋混凝土桩沉入预定的标高,从而获得较大的承载力的桩基工程。近年来,上海地区的压入式沉桩有较大的发展。压入式沉桩由于没有锤击式的锤击应力,因此桩的配筋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相对于打入式沉桩要求要低。本文通过工程实例,主要对压入式沉桩的承载力及桩基沉降等做了一些测试工作,对压入式沉桩的压桩阻力、特别是对压入式沉桩的最大深度及压载以及桩持力层等问题提出了新的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3.
乔国华  周森 《工程勘察》2012,(11):50-54
锚杆静压桩是一项成熟的基础加固托换技术,在狭小空间内更显其长,但它往往受到基础反力的局限,若没有被加固基础提供反力,就无法进行压桩施工。本文结合广东某综合性大学二级学院学生宿舍楼不均匀沉降加固实例,对锚杆静压桩的工作原理及沉桩机理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锚杆静压桩设计参数的计算和取值原则,详细介绍了无反力条件下锚杆静压桩的设计与施工技术。沉降观测结果表明,加固方案对控制基础不均匀沉降起到了良好作用,为类似工程问题提供了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14.
静压沉桩过程中沉桩阻力计算是桩机选型的关键,而目前对沉桩阻力计算方法尚未统一,且沉桩过程中引起的桩周侧压应力分布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模拟砂土地基中静压沉桩,研究沉桩速率和桩长对静压沉桩过程中沉桩阻力、沉桩端阻力、桩周侧压应力和桩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桩阻力、沉桩端阻力、桩周侧压应力和桩体极限承载力主要与桩长有关,沉桩端阻力与沉桩阻力之比随着沉桩深度增加而减小,但在沉桩深度为12倍桩径位置的沉桩端阻力占沉桩阻力的比例仍高达75%;桩周侧压应力随着埋深增加逐渐趋近于被动土压力,其主要与沉桩对土体挤密作用有关,且增加桩长和降低沉桩速率均可改善沉桩挤密作用;桩周侧压应力存在显著的“退化”现象,并与沉桩过程和桩体回弹有关。此外,基于太沙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建立了沉桩阻力拟合计算式,并结合朗肯被动土压力理论,提出了桩周侧压应力计算的朗肯被动土压力修正计算公式,可用于静压桩沉桩完成后的桩周侧压应力计算。  相似文献   

15.
砂土中静压桩沉桩过程试验研究与颗粒流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及颗粒流数值模拟研究了密实砂中静压桩沉桩过程,对桩周土体宏细观力学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模型试验对浅层土体、桩身周围、桩端处土体的不同位移模式进行了比较分析,揭示了桩周不同位置土体的变位规律,并将孔隙变化场与宏观位移场进行相互印证,发现桩端土体位移模式与压密区基本呈圆孔扩张。对桩体贯入过程中的动端阻力、动侧摩阻力的发展规律以及临界深度等问题作了揭示。以室内模型试验为基础,建立了静压桩沉桩颗粒流模型,将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通过分析土体细观变化模式揭示沉桩过程中宏观响应的内在机理。研究成果对于进一步明确沉桩挤土效应内在机理和沉桩阻力的发展规律都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静压沉桩过程中沉桩阻力计算是桩机选型的关键,而目前对沉桩阻力计算方法尚未统一,且沉桩过程中引起的桩周侧压应力分布规律尚不明确。为此,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模拟砂土地基中静压沉桩,研究沉桩速率和桩长对静压沉桩过程中沉桩阻力、沉桩端阻力、桩周侧压应力和桩体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沉桩阻力、沉桩端阻力、桩周侧压应力和桩体极限承载力主要与桩长有关,沉桩端阻力与沉桩阻力之比随着沉桩深度增加而减小,但在沉桩深度为12倍桩径位置的沉桩端阻力占沉桩阻力的比例仍高达75%;桩周侧压应力随着埋深增加逐渐趋近于被动土压力,其主要与沉桩对土体挤密作用有关,且增加桩长和降低沉桩速率均可改善沉桩挤密作用;桩周侧压应力存在显著的“退化”现象,并与沉桩过程和桩体回弹有关。此外,基于太沙基极限承载力理论建立了沉桩阻力拟合计算式,并结合朗肯被动土压力理论,提出了桩周侧压应力计算的朗肯被动土压力修正计算公式,可用于静压桩沉桩完成后的桩周侧压应力计算。  相似文献   

17.
预钻孔措施对静压桩挤土效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桩位处预钻孔是工程中减弱沉桩挤土效应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Drucker-Prager破坏准则及有限变形理论,建立了桩–土相互作用及连续贯入的有限元模型,利用得到的模型模拟了预钻孔措施下沉桩产生的挤土位移场,并和现场实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预钻孔的孔径与孔深是影响静压桩挤土效应的重要因素,二者的结合会更有效地减少挤土效应的广度和深度。在同样孔深情况下,随着孔径的增大,所产生的挤土位移相应减小;相同孔径情况下,孔越深产生的挤土效应就越小。  相似文献   

18.
某高层建筑采用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基坑开挖后,进行了多项原位载荷试验以及桩、土应力测试;在建造过程中,进行了沉降观测,并对复合地基应力变化做了跟踪测试。基于试验数据,对复合地基的工作机理、荷载分担特性、桩身应力分布特征、基础沉降特点等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桩底后注浆工艺对复合地基工作性状的影响。研究表明: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具有高承载力和低变形的性能;非挤土成桩工艺增强体,对桩间土也具有加固效果;采用桩底后注浆工艺,可提高复合地基承载力、减小变形,加固效果在高荷载水平下较好;基础底板及上部结构刚度对桩的不均匀受力具有一定的调整能力。提出了根据荷载和地基反力分布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变刚度调平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相同条件下,不同桩距建筑物沉降变形的监测,得出挤土桩沉降变形随桩距减小而增大的结论;分析挤土桩沉降变形规律和非挤土桩的不同,即沉降变形和附加应力非完全对应的关系;给出挤土效应引起的桩基质量问题,应用非挤土效应的桩进行处理的建议,这对于事故处理及防止类似事故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