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依托实际工程,通过在强夯法处理的沙漠地基上所进行的不同尺寸承压板的平板栽荷试验,开展了该类场地地基承载力的尺寸效应研究,发现了此类场地地基承载力特征值随承压板尺寸变化而变化的基本规律.依据实验研究成果,提出了平板栽荷试验承压板大小的选择原则,并给出了采用不同宽度承压板进行载荷试验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修正系数.  相似文献   

2.
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地基承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阳  段琰 《山西建筑》2010,36(15):77-78
通过对广肇高速公路和某开发区的高楼两工程实例的平板载荷试验进行分析,得出不同地基土采用的平板载荷试验是有差别的,一般对于公路地基土要采取卸载的平板载荷试验,同时用平板载荷试验进行地基承载力的确定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詹金林 《工业建筑》2011,(Z1):117-119
根据相关规范标准要求,对于小型平板(一般认为尺寸≤3 m×3 m)载荷试验要采用刚性板,采用千斤顶进行分级加载,采用百分表或位移计测量压板沉降变形,而且由于尺寸效应问题,载荷试验影响深度有限。但是对于大型载荷试验(数十平米、数千吨荷载),采用绝对刚性承压板或采用千斤顶分级加载存在较大难度,不能完全按照规范要求一一实现。对此,提出适用于针对大型平板载荷试验的方法,阐述了试验注意的关键步骤及试验方法。最后以两个大型载荷试验成功案例(17 m×12 m、7.1 m×7.1 m)为介绍,总结了大型平板载荷试验注意的问题及操作步骤,供需要做大型平板载荷试验的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
银川地区粉细砂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对银川地区中密—密实粉细砂层进行了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宁夏银川市密实粉细砂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非常高,与岩土工程勘察时用标准贯入试验所得到的粉细砂层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相比较有大幅度的提高。在满足建筑物安全的前提下,经济、合理地选择准确、可靠的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可以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以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某段路基工程为例,介绍了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的设备及检测方法,阐述其在铁路土基检测中的应用。同时通过分析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参数和数据,对类似工程的地基土检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离心模型试验模拟平板载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承载力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平板载荷试验中的承压板尺寸对承载力取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基础直径为80 cm和56 cm时的极限承载力相差达27%~40%;在疏松地基(相对密度为34%)情况下,可忽略基础尺寸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但是在密实地基(相对密度为78%)情况下,《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规定的承压板尺寸范围内(56~80 cm)仍然存在基础尺寸效应,即使是80 cm的承压板,其承载力系数达到可忽略尺寸效应时对应的承载力系数的1.2倍。基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提出基础尺寸效应修正式和承压板尺寸换算式,对平板载荷试验结果进行修正。  相似文献   

7.
平板载荷试验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原位试验方法。结合某工程实例,对深层地基平板载荷试验方案设计展开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其成果,为工程施工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鉴于大型承压板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在实际工程中实践应用不多,积累工程经验较少,通过对复合地基增强体采用等于其分摊面积与少于其分摊面积2种面积的承压板,进行载荷试验时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实际工程项目中大型承压板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的实施过程和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对于桩间距较大的复合地基采用与增强体分摊面积相...  相似文献   

9.
平板载荷试验在地基承载力检测中有较广泛的应用,常见的天然地基与复合地基的平板尺寸与堆载量较小,采用钢板与普通堆载方法进行;刚性桩复合地基一般需要较大尺寸的平板且试验荷载也较大,需根据荷载及千斤顶的布置进行平板的设计制作,现场检测均存在一些关键技术难题。本文通过某预制管桩复合地基平板载荷试验的成功案例,总结大型平板载荷试验检测操作步骤与应注意的问题,为类似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林立 《工程质量》2021,39(8):81-84
通过研究分析平板载荷试验检测的异常曲线,总结归纳出异常曲线的不同类型和产生的原因,列举了检测数据造假的各种形式,并提出解决相关问题的管理和技术措施,为分析和处理平板检测异常情况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滨海含软土夹层粉细砂地基高能级强夯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滨海粉细砂场地地基常分布有软土夹层或淤泥包且地下水位较高,地基处理难度大。目前采用高能级强夯加固滨海粉细砂场地的工程案例较少。结合具体工程研究了某地下水位较高且含软土夹层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开展的5、8、12、15MN·m能级强夯加固试验。除5MN·m能级强夯试验区外,其余试验区均先采取高能级点夯加固深层土体,然后采用中等能级点夯加固夯点间土,最后利用低能级满夯加固地基浅层。对比分析了夯沉量和强夯前后的旁压、静力触探测试数据,发现夯击7~8击后夯沉量变化明显减小,每遍的单点夯击击数宜控制在8~9;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土体的旁压模量和静力触探锥尖阻力均明显提升,高能级强夯能有效消除滨海粉细砂的液化势。试验场地内上述各个能级的有效加固深度分别为7.5、9、10.5、10m,在有效加固深度范围内,表征土体相对加固程度的提升系数沿深度大致呈直线下降。现场试验数据还表明,将地下水位降低到距地表以下2.5m有助于提高加固效果;软土夹层的存在会明显影响加固效果及限制有效加固深度的发展,因受软土夹层的影响,场地15MN·m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明显偏小。建议在级配不良的滨海粉细砂场地上按照规范JGJ 79—2012中细颗粒土的标准来确定高能级强夯的有效加固深度。  相似文献   

12.
郑立钢 《山西建筑》2009,35(27):332-333
根据粉土、粉细砂地层双线隧道长距离暗挖的施工特点,从施工方法、施工要点以及同步实时监测等方面阐述了主要施工手段的运用,以期为类似地质条件下双线隧道长距离暗挖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3.
南京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为粉质黏土与粉细砂交互沉积,呈现"千层饼"状外貌;南京粉细砂是一种以片状颗粒成分为主的粉细砂,与通常的圆形颗粒石英砂有一定区别,片状颗粒成分使得南京粉细砂具有各向异性的性质。利用南京工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自行研制的DSZ-1型动三轴仪对南京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及粉细砂进行对比试验,对其试验成果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在均压固结条件下,由于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独特的结构性,其振动孔压发展模式与粉细砂的不同,可以用双曲线进行拟合,而粉细砂的振动孔压发展模式与Seed提出的砂土的振动孔压发展模式相同,可以用反正弦三角函数拟合;在偏压固结条件下,两者的振动孔压发展模式相同,均可以用双曲线进行拟合。此外,无论是均压固结还是偏压固结条件,对于粉质黏土与粉砂互层土,当以轴向双幅应变5%作为液化标准时,其发生液化的振动孔压均达不到围压值。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三轴试样变形数字图像测量技术,对不同密度干燥和饱和状态的粉砂试样进行了三种围压条件下的三轴试验,通过对各种试验条件下的应力应变试验曲线的对比分析,从细观角度分析了围压、密度和孔隙水作用对粉砂试样变形的影响机理,得出了一些结论。  相似文献   

15.
非饱和土临界状态给出了土变形过程的终点,对于分析土的基本力学性质和建立相应的本构模型十分重要。以非饱和粉砂为研究对象,利用非饱和土双压力室三轴试验系统(GDS)开展相关试验研究,对不同干密度粉砂在不同净应力和吸力条件下剪切至临界状态过程中,分别测定了强度、体变、含水率及饱和度等相关状态参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剪切至临界状态过程中,不同干密度非饱和粉砂的强度和变形特性差异明显;随轴向应变的不断增加,不同初始干密度粉砂试样的偏应力、体应变以及饱和度曲线最终趋于稳定值,试样剪切达到临界状态。基于试验结果,揭示了临界状态条件下非饱和粉砂强度、孔隙比、孔隙水比体积随吸力的变化规律,并建立了q–p?、ν–ln p?、νw–ln p?平面内的临界状态线方程,提出了从强度、变形和孔隙水三个方面对非饱和粉砂临界状态进行综合描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Recent studies on construction material technology have indicated that soil reinforcement improves resistance of soil against compression and tension. Due to the wide use of geotextile reinforcement in road construction, the potential benefit of geotextile reinforcement in cyclic loading should be investigated. In this study we performed a series of cyclic triaxial tests to examine dry silty sand reinforced with geotextile when subjected to dynamic loading. These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reinforced and unreinforced dry sand and sand mixed with varying amounts of silt (0–50%).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yclic behaviour, such as the arrangement and number of geotextile layers, confined pressure and silt content are examined and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otextile inclusion and increased confining pressure increase the axial modulus and decreased cyclic ductility of dry sand for all silt contents examined. Also, it was found that by increasing the silt content by up to about 35 percent the axial modulus in reinforced and unreinforced sand is decreased and cyclic ductility increased. With further increases in silt content, these values are increased for cyclic axial modulus and decreased for cyclic ductil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