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防汛抗旱》2010,20(1):15-15
<正>水利部:你部《关于审批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的请示》(水规计[2009]499号)收悉。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以  相似文献   

2.
《海河水利》2010,(1):70-70
<正>国务院近日批复《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区一般地势低平、人口众多、经济发达。蓄滞洪区作为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御历次流域大洪水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通过适时分蓄超额洪水、削减洪峰,基本保障了中下游重要城市和重要防洪地区的安全,为流域防洪减灾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起草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办法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已于5月23日经国务院第二十八次常务会议通过。5月27日朱镕基总理签署国务院第286号令正式颁布实施。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的颁布实施,是我国防洪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效使用蓄滞洪区,合理补偿群众损失的新开端,也是依法治水的具体表现,它是我国防洪史上的一件大事,将对我国今后的防洪减灾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是一项新工作,从颁布实施之日起国  相似文献   

4.
11月9日,国务院批复《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主要江河中下游地区一般地势  相似文献   

5.
2005年4月,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发布了《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大纲(试行)》,极大地推动和促进了各地《蓄滞洪区运用预案》(以下简称《预案》)的编制工作。经过5年来的实践和总结,2010年8月20日,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主持、淮河水利委员会主编的水利行业标准《蓄滞洪区运用预案编制导则》(SIA88—2010,以下简称《导则》)由水利部正式发布实施。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效益及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有列入海河流域的蓄滞洪区13处,涉及7个市的28个县市区、308万人,是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988年国务院批转了水利部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后,中央开始投资进行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截至2001年底,我省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共投资7.35亿元,其中中央2.41亿元,省匹配0.14亿元,地方自筹4.8亿元。建成救生楼(房)32万平方米、撤退路558.97公里,解决了116万人(包括近堤避险人口31.6万  相似文献   

7.
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运用政策补偿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国家出台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对处理蓄滞洪区运用后的群众受灾补偿和灾后重建发挥了很好的作用。黄河下游滩区具有明显的蓄滞洪区的性质和功能,几十年来,滩区的蓄滞洪功能的发挥为黄河安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依照《办法》,有必要对黄河下游滩区享受蓄滞洪区政策补偿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8.
《河北水利》2021,(1):4-5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加强蓄滞洪区管理,科学合理运用蓄滞洪区,有效发挥蓄洪滞洪作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河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蓄滞洪区的规划建设、安全管理、运用和补偿等活动...  相似文献   

9.
防洪评价报告制度是《防洪法》针对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内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应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的一项法律规定,《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对河道管理范围内重要的建设项目应编制"防洪评价报告"(以下简称《防洪评价报告》)。《河道管理范围  相似文献   

10.
《中国水利》2007,(20):I0008-I0008
10月18日,水利部在京召开《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审查会。本次规划是在全面总结以往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的实际,根据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蓄滞洪区建设管理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情况下编制完成的。与会专家与代表对《规划》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审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海河流域贯彻《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工作座谈会于1989年12月8日至10日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流域各省、市水利厅(局)长、防办负责同志和主管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的同志、海委有关处(室)、漳卫南运河管理局及天津勘测设计院等单位60余人。海委主任张泽鸿同志主持了会议,国家防办派员到会指导。  相似文献   

12.
王翔  万群志 《中国水利》2003,(13):44-46
在防洪调度中蓄滞洪区运用困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国务院发布《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后,河南省的蓄滞洪区首次启用并获得补偿,补偿政策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补偿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今后具有指导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前应继续完善补偿政策,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2021年河南省海河流域遭遇特大洪水,河南省相继启用了省内海河流域8处蓄滞洪区。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为保障蓄滞洪区的正常运用,确保受洪水威胁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蓄滞洪区运用后要合理补偿区内居民因蓄滞洪遭受的损失,但在实际补偿过程中却发现了诸多问题。对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核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防洪调度中蓄滞洪区运用困难的问题由来已久。国务院发布《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后,河南省的蓄滞洪区首次启用并获得补偿,补偿政策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补偿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对今后具有指导意义,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当前应继续完善补偿政策,为蓄滞洪区运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基于国务院近期批复《全国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规划》的宏观背景,论文引入系统工程理论,用定量方法对蓄滞洪区系统组成及因子间关系进行分析,论证蓄滞洪区系统发展与外部的因果关系。首先对蓄滞洪区系统进行识别,以2003年淮河蓄滞洪区运用情况实地调研为例,对蓄滞洪区自然、社会、经济发展因果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评价,并分析其与外部的因果关系。基于实证分析,得出初步结论:良好的外部社会文明环境、科学技术的进步、政策和制度的合理制定和实施、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等对于带动蓄滞洪区的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良好的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16年海河流域遭遇"7·19"洪水,子牙河和漳卫河相继启用了大陆泽、宁晋泊、永年洼和崔家桥蓄滞洪区,为保障蓄滞洪区持续正常运用,确保受洪水威胁居民基本生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对蓄滞洪区内居民因蓄滞洪水遭受的损失进行合理补偿。流域管理机构负责对蓄滞洪区所在地方人民政府制定的补偿方案进行核查,为规范流域管理机构开展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核查,加强对蓄滞洪区运用补偿工作的监督和指导,按照《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核查办法》,对规定内容逐一核查,但在核查过程中,有关规定未尽事宜或特殊问题处理还有待探究。  相似文献   

17.
1991年海河水利委员会主持组织三省两市完成了《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之后,我省开始实施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特别是1998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投资力度加大。截至目前,全省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已完成投资4.0亿元,其中修建撤退路工程5045公里,约占规划目标的1/3。但是,由于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工程建设周期长、投资力度小,撤退路工程完建竣工后在  相似文献   

18.
一、河北省蓄滞洪区概况 1993年《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审查纪要中明确,海河流域26处蓄滞洪区列入国家重点蓄滞洪区建设规划,其中包括河北省蓄滞洪区13处,即北三河水系的盛庄洼,永定河水系的永定河泛区、小清河分洪区,大清河系的兰沟洼、白洋淀、东淀、文安洼、贾口洼,子牙河系的永年洼、大陆泽和宁晋泊、献县泛区,漳卫南运河系的大名泛区。  相似文献   

19.
蓄滞洪区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我国蓄滞洪区的基本状况出发,分析了我国蓄滞洪区的作用、地位以及相关政策等,论述了蓄滞洪区开展生态补偿的必要性、补偿范围、补偿主体与对象、补偿标准及补偿方式等。认为:①补偿范围应首先包括33处重要蓄滞洪区和41处一般蓄滞洪区;②重要蓄滞洪区由中央政府作为补偿主体,一般蓄滞洪区由省级政府作为补偿主体,补偿对象为生活在蓄滞洪区的企业、团体和个人;③补偿标准根据生存成本和经济发展机会成本测算;④补偿方式采取政府主导的补偿方式。建议:①建立蓄滞洪区生态补偿责任机制;②完善蓄滞洪区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政策;③制定蓄滞洪区生态补偿的扶持政策。  相似文献   

20.
1 前言 1998年10月,国务院批转水利部颁发的《关于蓄滞洪区安全与建设指导纲要》,对合理、有效地运用蓄滞洪区,指导区内群众的生活与经济建设适应防洪的要求,作出了原则规定。1992年制订的《海河流域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修订规划》,经过七年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目前,蓄洪区内群众,对安全建设蓄洪区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我们在1992年规划基础上,结合实践及国家对安全建设的新标准做为本次设计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