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表面活性剂结构与乳液稳定性之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AEO、TX、EL、SPan—Tween系列非离子活性剂为乳化剂,白油和癸二酸二辛酯(DOS)为分散相,实验考察了各乳液体系的抗聚并稳定特性。根据乳液稳定性理论分析,认为非离子活性剂分子亲油基团的结构及其与油相分子的相似度对乳液油水界面粘性及相应乳液抗聚并稳定性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乳化重油的稳定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乳化油燃料,可以使重油燃烧得更加充分,节省能源并减少烟尘排放对环境的污染。乳化重油应用中最关键的问题是稳定乳液的制备。文献介绍多是使用表面活性剂及其组合物。采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优化,考察了乳化剂中阴离子、非离子和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所得到的最佳配方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为10m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1质量为30m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质量为9mg,非离子表面活性剂3质量为30mg乳化剂(共占乳化油总量约8.0×10-4),可使油水比为70∶30的油包水型乳化重油在80℃下稳定3d以上,常温下稳定1a以上。通过对不同重油乳化稳定性的研究,表明其乳液稳定性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3.
对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在硅油乳液制备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进行乳化剂配方的设计和实验结果的优化,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间的相互作用,得到了最佳配方。结果表明,配方中的表面活性剂间均有强烈的协同作用,最佳配方:ω(X1)=30.14%,ω(X2)=23.69%,ω(X3)=22.45%,ω(X4)=13.05%,ω(X5)=10.67%。制备的硅油乳液稳定性好,在3000r/min的转速下离心30min不分层、不漂油。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聚合苯乙烯马莱酸壬基酚聚氧乙烯酯盐类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方法。讨论了反应条件对其性质的影响。在高分子链中同时含有长链阴离子及非离子的高分子表面活性剂对乳液的稳定性及增稠效果优于具有相同链长的同类阴离子及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复配物。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核壳型含氟丙烯酸酯防水剂并对纯棉织物进行整理.分析了不同乳化剂,阴、非离子型乳化剂配比及用量对乳液性能及聚合物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氟表面活性剂(Acty-flon-S200)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的质量比为2∶4,乳化剂总量为1.8%时,可以得到稳定性、耐水性和光泽较好的含氟丙烯酸酯防水剂乳液.  相似文献   

6.
以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甲苯、水和醇类组成微乳液。研究了醇分子从油相转移到界面相时体系的吉布斯函数变化,以及温度对吉布斯函数的影响,并由此计算出体系熵和焓的变化。可以发现,上述热力学函数的变化,与醇的碳原子数n呈线性关系:这些关系式对讨论微乳液的构成和稳定性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吸附理论解释了加脂剂乳液在皮革上的加脂过程,研究了几种加脂剂在兰皮和铬鞣皮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及吸附等温线,研究表明:加脂剂乳液及皮革的吸附能力是影响吸附快慢及平衡吸附量的因素。本文还探讨了皮的碱中和条件对吸附的影响;磺化油加入少量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吸附的影响;以及硫酸化油和亚硫酸化油的差别  相似文献   

8.
利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辛基酚聚氧乙烯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脂肪醇醚磷酸酯钾盐和助剂正戊醇,对石蜡微乳液的制备进行了研究。选用均匀设计与调优软件对表面活性剂的配比进行设计与调优,考察了表面活性剂间的协同作用。乳化剂的最佳配方(质量分数)为:OP-4(82.47%),MOA-3PK(11.11%),正戊醇(6.42%)。研究结果表明当乳化剂质量分数为5%,固含量为25%,搅拌速度600~800r/min,乳化时间为40min时,可制备出性能稳定的石蜡微乳液。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不同类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稠油乳化的影响,获得其构效关系,针对某油田某稠油区块原油,选择了6种单体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C14E3C、C14E5C、C14E7C、C14E9C、C16E3C、C18E3C,两种Gemini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OP4、OP15,利用旋转滴界面张力仪和稳定性分析仪,考察了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油水质量比以及聚合物对油水界面张力、原油乳状液粒径、稳定性等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单体型随着氧乙烯(EO)基团的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变化不大,而烷基链的增长会小幅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对于Gemini型阴⁃非离子表面活性剂,EO基团个数的增加会小幅度增加乳状液的稳定性。单体型相较于Gemini型有较小的分子尺寸,界面张力稳态值普遍偏低。同时,聚合物的加入会提高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针对浮选矿精矿滤饼薄,含水量的问题,探讨了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及聚丙烯酰胺絮剂对硫精矿滤饼含水量和过滤速率的影响的影响,并对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实验结果表明,非离子型低分子表面活性剂可降低液气表面张力,使矿粒表面疏水化,从而降低滤饼含水量;阳离子型絮凝剂通过絮凝作用可显著提高过滤速率,对滤饼含水量影响不大;自制HG-12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DA-1适当复合使用,可有效降低滤饼含水量3.1%(质量分数),并提高了过滤速率,同时,具有较高表面活性和絮凝作用的高分子表活性剂聚氧乙烯UC-309,在用量为100g/t时,可将滤饼含水量降低3.9%,使滤饼比阻降低,过滤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11.
绘制了柴油、水、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三元相图,利用三元相图中相区面积的变化研究了HLB值(亲水亲油平衡值)、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等参数对乳化柴油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复配乳化剂的HLB值、弱碱添加剂、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对乳化柴油有很大的影响。在碱性环境下,Span80与Tween60复配乳化剂的HLB值为5.8、助乳化剂与乳化剂的质量比为0.3时,其三元相图的乳液面积最大,复配乳化剂的用量最少,此时乳化柴油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Span80-TBP-NH3.H2O体系乳状液膜法提取溶液中的Fe(Ⅲ),研究表面活性剂含量、载体含量、内水相试剂浓度、外水相硫酸浓度等对铁离子提取效果的影响。确定了膜相组成为Span80:TBP:石蜡:煤油(体积比)=5:4:2:89、内水相氨水浓度为1.5 mol/L,用微分法求得该反应的反应级数为nC≈1.  相似文献   

13.
采用表面张力仪、界面黏弹性仪和Zeta电位仪,研究了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采出水中的固体颗粒(纳米SiO2、钠基蒙脱土)与驱油剂(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作用对油水界面性质及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固体颗粒与NaO H作用使得油滴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增大;固体颗粒与烷基苯磺酸盐作用,油水界面张力增大,水相固体颗粒使得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减小;固体颗粒与HPAM 作用使得油滴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明显增大。固体颗粒与碱作用时,其低质量浓度不利于O/W乳状液的稳定,而高质量浓度(800 m g/L )则有利于O/W乳状液的稳定;固体颗粒与烷基苯磺酸盐作用使得O/W乳状液稳定性增加,而与H PA M作用则减小O/W乳状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在薄板冷轧过程中,轧制油的润滑性、稳定性是影响薄板质量的重要因素.辽河油田减侧线油与合成酯以质量比为7∶3的比例调合作为基础油,按一定比例加入不同种类的非离子复配乳化剂、极压抗磨剂、防锈剂、消泡剂和防腐剂,并加入体积分数为95%的水进行乳化,制备冷轧油乳化液.以我国现行乳化液使用行业标准为依据,着重考察非离子乳化剂中的酯类与醚类复配的乳化剂对冷轧油乳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种基础油,酯类和醚类的非离子复配乳化剂的乳化稳定性比单一种类的酯类或醚类复配体系要好;最终产品符合乳化液行业使用标准.  相似文献   

15.
以成分相对简单的轻质油(V(石油醚):V(苯)=9:1)作为模拟油取代成分复杂的原油配制模拟采出水,详细探究了驱油剂影响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机理。采用超低界面张力仪、Zeta电位分析仪和界面流变仪对油水界面张力、油滴表面Zeta电位和油水界面流变进行测定,研究了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聚合物)、石油磺酸盐(WPS,表面活性剂)和矿化度对模拟采出水油水分离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WPS能够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使模拟采出水更加稳定。HPAM能够增加模拟采出水体相黏度,但对其最终乳化稳定性影响较小。矿化度增加显著增强了模拟采出水乳化稳定性,从而为进一步加深对采出水乳化稳定性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船用燃料油的调和技术及其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渣油、乙烯焦油、页岩油为研究对象调和制备船用燃料油。考察了调和比、温度、不同亲水亲油平衡值(HLB值)及复配表面活性剂对调和油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渣油)/m(乙烯焦油) =1∶1.25和m(渣油)/m(页岩油)=1∶1.00时,得到的调和油不但黏度指标达到180#船舶燃料油产品要求,而且闪点和稳定性均符合国家标准;当添加HLB值为12且以阴离子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的表面活性剂时,调和油的黏度显著降低。复配表面活性剂添加质量分数为0.3%时, 黏度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中相微乳液对原油乳状液的相行为的影响 ,分析了影响原油乳状液稳定性的各种因素 ,讨论了加入微乳液后原油乳状液的相行为与油、水分离之间的关系 ,为解决微乳液驱出原油的脱水后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还对油水分散体系液滴分离的扩张速度公式进行了补充 ,明确了液滴扩张速度和液滴最大变形部分的曲率半径之间的定量关系 ,使该公式变得更加准确和实用  相似文献   

18.
以聚乙二醇辛基苯基醚(OP)/异辛醇(IOA)/环己烷/水所形成的反相微乳体系诱导磷酸铵镁晶体生长,并对影响微乳体系稳定性的诸多因素如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反应温度、时间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当OP∶IOA∶环己烷∶水=1.1∶0.6∶3.0∶0.25,15℃反应15 min时所形成的微乳体系最稳定.对该体系合成的磷酸铵镁晶体进行XRD表征,结果表明,实验制得的晶体基本上是六水磷酸铵镁晶体,主要沿(111),(012),(120)面取向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