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地表大多为沙漠覆盖,袁层结构纵横向速度变化快,低降速层厚度一般在10-100 m之间,甚至迭150 m,激发、接收条件较差,严重影响地震资料的品质。通过炮检点整体偏移,同时采用“避高就低”的思路,将高大沙丘上的炮点和检波点偏移到低洼平坦部位,可有效改善激发、接收条件,提高地震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2.
塔里木盆地塔中沙漠区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中沙漠区地表被北东—南西向条带状沙层所覆盖,地形起伏剧烈,松散沙层厚度变化巨大,给地震资料采集、处理、解释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联合攻关,从地震波激发能量下传和反射波接收的研究入手,实现了全部潜水面以下激发,因地制宜、避高就低埋置检波器优化观测系统;针对该区石炭系和志留系低幅度构造、薄储层圈闭难以落实,奥陶系内幕地震资料反射波能量弱、信噪比低、叠加成像困难等问题,开展了沙丘对地震波吸收衰减分析和补偿技术、地表一致性处理技术、多域迭代静校正技术、精细速度场模型确立和偏移成像等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与应用。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塔中沙漠区地震资料的品质,使中深层的石炭系、志留系、奥陶系对应的地震剖面主频从18~20Hz提高到36~40Hz;形成了塔中沙漠区油气勘探技术系列,精细刻画了塔中Ⅰ号带,锁定了油气勘探目标,推动了台盆区油气勘探再掀新高潮。  相似文献   

3.
沙漠是西部探区的主要勘探区域之一。西部准噶尔中部区块大部分位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是典型的沙漠区,存在低降速层巨厚、目的层埋深大、激发接收条件差、静校正困难等技术难点,难以获得高品质地震资料,严重制约了勘探开发的进展。文章针对沙漠的采集难点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超深微测井、沙丘曲线调查、低速层潮湿沙层多浅井小药量组合激发、井检联合压噪等关键技术,并进行了钻井工艺革新,有效地提高了该区的地震资料品质。  相似文献   

4.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沙漠表层疏松,激发、接收条件差;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尤其是高频成分);盐碱区表层坚硬,检波器耦合条件差;地表起伏大,低降速带变化剧烈,给静校正工作带来较大困难;采用MOFLS、OMNI和克浪软件在工区完成了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通过激发因素试验,确定了目的层高频弱的有效信号的信噪比和激发药量间最佳匹配点;通过接收因素的试验和埋置工艺的研究,摸索出较为可靠的埋置方法和埋置工艺;采用沙丘近地表模型静校正法提高沙漠地区静校正的精度,初步解决了沙漠地区野外静校正问题。所得现场处理剖面目的层反射特征明显,各反射层所含地质信息丰富;主要目的层侏罗系三工河组、八道湾组波组特征清晰,连续性好,能够达到高精度地震勘探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喀什-阿图什地区山地地震采集方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喀什-阿图什地区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部,塔西南坳陷喀什凹陷北缘。地形、地貌极其复杂,山峦叠嶂、沟壑纵深,地形相对高差达千米,具有国内外山地地震勘探罕见的复杂地貌。经过多年攻关,现有二维地震资料仍具有信噪比低、构造成像差的特点。分析了2005年喀什-阿图什地区二维地震采集方法,就激发、接收、观测系统和低降速带地震信号补偿方面提出了改善该区及类似复杂山地地区地震资料品质的方法,具体包括分区组合激发、检波器拉开面积组合方式接收、灵活观测系统及低降速带地震信号补偿等。并通过同类工区的实际应用验证了方法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焉耆盆地西部,地表主要为岩石裸露区、戈壁区和巨厚低降速带区,接收和激发条件都较差,地下为逆冲推覆带,构造复杂,是地震勘探困难地区。以往在该区进行了多次地震勘探,解决不了推覆带的构造成像问题,本次二维地震勘探利用射线追踪理论的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采集参数对构造成像的影响,结合试验资料的定量分析,确定激发井深、药量,使地震采集参数更加合理。采集资料经处理,推覆体成像清晰,逆冲断点、断面清楚。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的西部沙漠地区,由于近地表的复杂性及特殊的地貌特点.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量的计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近几年.沙丘曲线法静校正在沙漠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低降速带厚度变化和潜水面深度的不确定性.在某些地区的应用并不理想。庄北地区的低降速带很厚且没有明显的速度分层特性.低降速带底界面是一个稳定的高速层折射面。实践证明.将复杂问题分割、简化和模拟化.利用反演近地表地质模型来求取静校正量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8.
鄂北沙漠区地震采集方法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沙漠区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复杂 ,低降速层巨厚 ,干扰严重。上古生界目的层反射波特征为中弱振幅 ,连续性一般。以往资料信噪比和分辨率均很低 ,难以满足目前地震解释的要求。为了提高地震资料的品质 ,探索出一套适合该工区特点的地震采集方法 ,在该区进行了基础资料的调查分析和系统的激发、接收等采集因素试验 ,重新合理选择了采集参数 ,并取得了较好的采集效果。本文通过对靶区内浅层地震地质条件不同的三类地区的干扰波、虚反射等资料的分析 ,初步研究了在区内利用虚反射界面选择激发井深和根据波场特征及随机干扰的相关分析选择组合接收因素的方法原理。对比分析了试验的效果。并给出了适合本区特点的采集方法及参数  相似文献   

9.
王勇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4,26(Z2):228-229
在中国的西部沙漠地区,由于近地表的复杂性及特殊的地貌特点,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量的计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近几年,沙丘曲线法静校正在沙漠地区得到广泛应用,但由于低降速带厚度变化和潜水面深度的不确定性,在某些地区的应用并不理想.庄北地区的低降速带很厚且没有明显的速度分层特性,低降速带底界面是一个稳定的高速层折射面.实践证明,将复杂问题分割、简化和模拟化,利用反演近地表地质模型来求取静校正量是一个很好的处理思路.  相似文献   

10.
焉耆盆地西部逆冲推覆带二维地震采集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焉耆盆地西部,地表主要为岩石裸露区、戈壁区和巨厚低降速带区,接收和激发条件都较差,地下为逆冲推覆带,构造复杂,是地震勘探困难地区。以往在该区进行了多次地震勘探,解决不了推覆带的构造成像问题,本次二维地震勘探利用射线追踪理论的正演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采集参数对构造成像的影响,结合试验资料的定量分析,确定激发井深、药量,使地震采集参数更加合理。采集资料经处理,推覆体成像清晰。逆冲断点、断面清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吐哈油田公司几年来在火焰山进行的地震攻关,形成了包括基本参数论证、观测系统参数分析和优化、模型正演分析等一套适合火焰山山地三维勘探的采集参数论证技术。激发上利用微测井和小折射资料合理选择井深,大药量激发;接收上采用钻孔埋置检波器;静校正方面形成了适合火焰山的静校正技术。在吐哈油田火焰山地区应用以上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合肥盆地二维地震采集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合肥盆地集山地、丘陵、平原、沼泽、水网等复杂地表干一体;低降速带变化频繁,地层倾角变化大,地层界面反射能量弱,噪声干扰严重,资料信噪比低。在合肥盆地的地震采集施工中,针对地表情况,设计了高覆盖次数、大炮检距、小道间距的观测系统;利用卫星照片,结合地质露头调查资料,合理选择接收、激发条件,并及时调整观测系统,采用高爆速炸药激发技术,所得资料较老资料品质有明显改进,效果非常理想。  相似文献   

13.
南方黔中碳酸盐岩裸露区地震采集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学武 《石油物探》2007,46(5):514-520
南方黔中地区地表出露不同地质年代的碳酸盐岩地层,地表起伏剧烈,地层倾角大,表层破碎,岩性复杂,表层结构纵、横向变化大,激发和接收条件差;溶洞、裂隙发育,散射严重;面波、折射波发育,次生线性干扰强;目的层埋藏深度变化大,断层发育,地腹构造复杂,构造部位的成像效果差;地震波吸收衰减严重,反射能量弱,信噪比低。针对这些问题,探讨了适合于黔中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地震资料采集方法。对采集因素——道间距、最大炮检距、覆盖次数、激发井深、激发岩性、激发药量、检波器组合方式等进行了细致分析,确定了小道距、长排列、高覆盖次数、深井饱和药量激发、多串检波器组合接收的采集方法。实际应用表明,采用该采集方法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提高了断层和地腹构造的成像效果,可以满足碳酸盐岩裸露区的勘探要求。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东濮凹陷开展的地震野外工作方法试验,总结了一套适合该区的最佳激发、接收系统方案:1。最佳激发深度的选择要考虑表层结构中虚反射的滤波特性。试验表明,在该区表层结构条件下,随着激发井深的加大,地震波的频谱变窄,低频成分突出,高频成分相对减弱,一般选在11~20米为宜。2。最佳接收系统要考虑地层和接收系统的滤波特性。试验表明,在井深18米激发地震波,采用SJ-1型检波器为宜;在井深27米激发,采用GSE-201型检波器为宜:在采用4.5米×5的浅井组合条件下,也要使用SJ-1型检波器才能得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塔中沙漠地区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针对塔中沙漠地区影响石油地震勘探数据采集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野外实际试验和生产资料,对表层结构调查、激发、接收和观测系统等环节,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指出采用小折射、微测井和沙丘曲线调查等表层结构调查方法,取全、取准表层静校正数据,对获得高品质的地震剖面至关重要;在潜水面下5~7 m深度井炮激发,可以保证记录有足够的能量;检波器大面积等标高组合、挖深坑埋置,可保证与地耦合效果,减小随机干扰背景,提高接收环节的质量;对不同地表条件和地质任务要求,采用相应的观测系统和施工方法,加强广角反射技术的研究,有利于提高资料的品质,可以保证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和地质任务的完成。  相似文献   

16.
海陆过渡带地震资料采集面临的不仅仅是水深的变化,还要面临海底海流、海浪、外界施工环境等复杂因素的影响。渤海A区块过渡带海底电缆地震采集作业采用8L4S176T观测系统,针对野外采集作业中施工效率低、陆检资料品质差、检波点点位精度难控制和浪区施工环境恶劣等难点,提出了沿检波线放炮、合理规划以减少大搬排列次数、放缆定位一体化、提前多铺设两根电缆、分时放炮、增加电缆配重、"三低一高"法作业等相应措施,成功完成了该区块复杂过渡带的地震资料采集,取得了高品质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7.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黄土塬地区属于双复杂地区,为减小固定基准面在地震资料静校正中引起的误差,时间域的地震资料处理常在浮动基准面上进行.对比平均静校正量浮动基准面、高程浮动基准面和固定基准面对地层反射波自激自收时间的影响,指出在地表起伏较大、低降速层较厚的黄土塬地区,高程浮动基准面可以更好地降低地表高程剧变及较厚低速层对地震...  相似文献   

18.
也门71区块地震资料采集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也门71区块地表及地下地质条件异常复杂,激发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静校正问题突出,资料成像困难,尤其是山地资料更是如此。特殊的地震地质条件,给地震采集带来施工和技术上的困难。为此,通过分析工区地震地质条件及以往资料质量等,对71区块地震资料采集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优选观测系统、激发因素,采用混合震源采集、弯直线施工,地震资料品质大幅提高,该项目的成功经验也可为类似条件区的地震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天山南部亚肯北地区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云海 《石油物探》2004,43(4):380-383
针对天山南部地区复杂地表条件下的三维地震资料采集.采用了多种类型震源激发、优选激发点位、逐点设计井深、动态观测系统施工和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辅助设计等有敏手段;对于多类型地表以及山前巨厚砾石沉积区域,开展了综合多种方法的精细表层调查;针对静校正问题,采用了地表模型静校正和初至波静校正相结合的静校正技术,提高了静校正的精度.从实际采集结果看.资料品质与以前的二维资料相比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20.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采集技术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16  
复杂山地三维地震采集中存在着地表及地下条件复杂,激发及接收条件差,原始资料信噪比低以及静校正问题突出等难题,同时地下多为高陡复杂构造,资料成像也很困难。针对这些难点,在目标技术设计,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激发参数的优化及静校正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提出了结合地震剖面确定空间采样间隔和勘探区域;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采集技术预设计及激发位置的选择;采用多种震源联合激发和引入山地三维静校正模型高速参考面等一新的观点,探索出了一套适合复杂山地三维地震勘探的技术设计,观测系统选择,激发参数选择及静校正技术等采集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