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4.
1 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深入发展,计算已不再是局限于桌面系统的分离行为,网络计算和移动计算将很快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普及计算的目的就在于突破基于桌面系统的计算模式,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获得计算服务。在普及计算模式下,PDA和移动电话、家用电器等通用设备,以及用于医疗、军事、娱乐等方面的专用设备将协同工作,以快速、高效和便捷的模式为人们提供服务。为满足服务使用的便捷性,普及计算设备应该能够工作于移动环境。因此,同固定设备相比,普及计算设备主要具有资源有限和安全性比较低等局限性。资源有限性主要是由终 相似文献
5.
只有真正无处不在的“移动计算”而非”漫游互联”构成我们生活、学习、工作计算环境的时候,整个无线互联的价值链才算得上“有源”。在这里,我们无法回避IBM三年半以前创造的一个名词:“普及计算”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普及计算新环境资源受限、动态多变的特征,以及代码迁移技术和策略机制在普及计算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框架,提出了以策略组件为核心,包括策略库、感知模块、迁移模块的多种代码迁移模式的集成模型。指出,在多种迁移模式集成的方法中,策略机制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可复用性,并提出.运用定量和定性的方式制定策略的选择方法。最后,结合智能病房的实例和一些具体的应用任务,验证了多种代码迁移模式集成与选择优化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8.
基于OSGI的普及计算系统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OSGI框架规范及其应用,指出其局限性,利用SIP来补充OSGI规范使其更符合普及计算的要求,提出了集成SIP方法和OSGI框架的普及计算系统OSA。 相似文献
9.
10.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希望能方便地享用计算能力和信息服务,但是由于计算设备的多样性和设备之间多传输协议的多样性,资源的描述、发现和使用方式的差异,资源之间协作缺乏统一的标准,造成了使用计算设备的障碍。该文提出了一种在普及计算环境中的基础设施——PvCGrid,实现了多种传输协议的管理、设备和服务的发现,提供了用户可定制的组合服务的功能,使得用户可以发现和使用网络中的资源,并且可以根据发现的资源,定制出更加复杂的应用,该基础设施为普及计算提供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和协同服务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一种普适计算环境下自适应中间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适计算环境固有的内在复杂性对当前的基础软件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需要一种具有感知和自适应能力的中间件.提出了一个由接口、框架和情境元模型组成的自适应中间件,给出了在CAR构件平台上的设计与实现.为获取构件信息和对外提供服务,接口元模型支持同步和异步接口.情境元模型在构件对象内建模情境信息,计算实体间以基于异步事件通知方式交互.框架元模型分类和管理构件,随着运行时计算环境的变化动态改变中间件的结构和行为.软件实体感知环境的变化,实体间以松耦合的方式交互,动态改变自身的结构和行为,满足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动态自适应需求. 相似文献
15.
普适环境下的动态模糊访问控制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普适计算环境下用于授权决策的上下文条件满足程度、用户的信任程度以及授予用户权限后产生的安全风险程度都具有模糊性,现有的访问控制模型大都不支持对模糊信息的授权推理.提出了一个基于角色的模糊访问控制模型(FRBAC模型),它把对用户到角色的指派(UA)和角色到权限的指派(PA)分为独立的两部分.在UA指派中,用户可以激活的角色是通过对上下文条件的满足程度、用户的信任程度以及激活角色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进行模糊推理自动生成的.FRBAC模型实现了普适环境下的动态模糊授权和用户角色的自动分配,简化了模型的安全管理工作.最后给出了FRBAC模型实现的体系结构,还给出了模糊授权推理器的设计以及模糊授权规则库.模糊授权推理算法的实现.FRBAC模型实现了普适计算环境下的动态模糊授权,为智能访问控制授权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6.
17.
Staffan Björk Jussi Holopainen Peter Ljungstrand Karl-Petter Åkesson 《Personal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2002,6(5-6):443-458
We report from a Research Atelier that explored how ubiquitous computing could be applied to fun and entertainment. The Atelier
lasted for five days, starting with two days of scenario development and brainstorming activities. This led to three fairly
concrete – though very different – game ideas.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for the Atelier is described, as well as the
method used and the games developed.
Correspondence to: Mr S. Bjork, PLAY Studio, Interactive Institute, Box 620, SE 40530 Goteborg, Sweden. 相似文献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