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伏是一年当中最炎热的时候,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三伏天的避暑休闲。古人三伏天避暑的方式多种多样,但其中三伏日设宴,则是鲜为人知且已经失传的风俗习惯。据史载,我国最早在秦德公时曾走三伏为节,不过秦朝并没有三伏举宴之礼。一直到了汉代才出现了伏日宴。据《汉书》记载,汉武帝常于三伏日召近臣进宫参加宴会。宴会上除了享用美酒佳肴,还要赐每人肉一块,以示皇上恩宠。《汉书·东方朔传》中,就记有东方朔在伏日御宴上割肉怀归的趣事。汉代又称伏日为‘扶腊”,并作为岁时一节。每到伏腊节,农家便烹羊炮羔,举行“斗酒会”(相当于…  相似文献   

2.
正俗言道:"冷在三九,热在三伏。"每逢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独特的三伏食俗,丰富了人们的舌尖文化。据文献记载,把伏日作为节日约始于秦朝,当时称"伏腊节",是一种庆祝夏粮丰收的农庆活动。大约到汉代,伏日与食俗才联系在一起。东汉卫宏所撰《汉旧仪》中的"汉魏伏日有  相似文献   

3.
三伏,是指从夏至后第三庚到立秋后初庚的这段时间。古人认为三伏是金气伏藏之时,故谓之“藏伏日”。因为三伏正是天气大热的季节,所以古人都把三伏天避暑作为要事,也由此形成了相应的饮食习俗。唐宋以来,三伏吃清暑食物渐成风气。时至明清,三伏食品有增无减,除了吃凉冰冷饮之外,还吃新莲、新费和喝苏叶、甘草等消暑汤,另外还要吃面条、羹类、粉团和素菜汤等,品种十分丰富。明代三伏天以清暑场和新莲为主要伙食。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六月盛暑,食饮最喜清新,京师莲食种二;内河着嫩而鲜,宜承露,食之益寿;外河坚而实,宜…  相似文献   

4.
Meishi     
《美食》2004,(4):1-1
从农历夏至日起,大致再经过二十多天,逢到第三个“庚”日,就进入“伏”天了。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伏藏也”。三伏天意味着盛夏酷暑已经来临:骄阳似火,停留在温度计上端的水银柱居高不下;人们开始觉得精  相似文献   

5.
俗言道:“寒有三九,热有三伏”。每遇三伏,古人一方面以清凉饮料避暑,另一方面又举行相应的风俗活动,如“饮酒避恶”等。久而久之形成了我国独特的三伏食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入伏话养生     
亦非  潘铭 《食品与药品》2010,12(8):74-75
又是一年三伏到,养生防病不可少。今年入伏是从7月19日开始,时间持续30天。“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入伏意味着夏季最炎热阶段的到来,多数人都会感到酷热烦闷。怎样平安地度过三伏天,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入伏话养生     
又是一年三伏到,养生防病不可少。今年入伏是从7月19日开始,时间持续30天。“伏”是隐藏的意思,据《史记》文字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入伏意味着夏季最炎热阶段的到来,多数人都会感到酷热烦闷。怎样平安地度过三伏天,自然成了大家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8.
三伏(又称“三旬”),即初伏、中伏、末伏。《正义》称“六月,三伏之节”。三伏是全年最热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古代虽然没有什么重要节庆,但辟暑祛热古今是一样的。如古时农家有伏日“斗酒会”,宫廷中也在伏日“赐宴”、“颁冰”,另外还有专门的“六月时物”,其中不少是降温清热食品,形成了我国古代特有的三伏食俗。  相似文献   

9.
伏酱     
农历的六月已进入盛夏季节,烈日高照,气候炎热,令人心烦意乱。人们把炎热的夏天讲作“大伏天”,又讲作“三伏天”,这“伏”是什么意思,反而很少有人去追究它了。中国的农历一般以夏至日作为进入夏季的开始,夏至一般发生在公元历的6月22日。犹如从冬至开始地球北半球  相似文献   

10.
《风土记》中有:“已具伏日食白粥”的记载。“具伏日”,即农历五月初五前后,这一食俗的由来与东晋政治家谢安有关。据说某年三伏日(农历五月初五),谢安在家喝热气腾腾的白米粥,吃得满头大汗也不觉得热,中书郎郗超看见后,赞道:“此乃君子所为。”从此谢安炎暑日“食白粥”被相传下来。甚至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把三伏日定为“谢安食白粥之辰。”白粥,是指不放任何药草纯米煮成的粥。诸如粳米粥、糯米粥、籼米粥、黍米粥等。所以“白粥”除了消暑解渴之外,它的食疗作用也是不可小视的。《本草纲目》说:“糯米、秫米、黍米粥[气味]  相似文献   

11.
《餐饮世界》2023,(6):41-43
<正>“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又是一年昼长夜短夏至到,又是一年粽叶飘香迎端午。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四个节气。作为四季中一个重要的分界线,夏至的到来,意味着盛夏的到来。据《恪遵宪度抄本》记载:“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长,且越往北昼越长。  相似文献   

12.
与西方工业性制饼不同的是,中国可称得上是一个手工制饼的大国。“饼”,古称烤熟或蒸熟的面食。汉代刘熙的《释名·释饮食》说:“饼,并也。溲面使合并也。”可见,“饼”是一种有悠久历史的传统食品。宋代高承的《事物纪原·酒醴饮食·饼》认为:“《说苑》叙战国事。则饼盖起于七国之时也。”此说应该是有道理的,《墨子·耕柱》篇就有:“见人之作饼,则还然窃之。”但不知道所作是否就是烧饼?  相似文献   

13.
我国喝冷饮的历史至少有三千年了.据《周礼·天官》记载,我国西周时期就有一种叫“六清”的饮料,其中有醋水和梅浆等,饮之可除热毒.又《诗经·七月》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这名话大意是说.腊月凿下冰诀,贮藏于冰窖中,古人用这种方法藏冰.待到第二年盛夏就有凉冰吃用了.约到两晋时期,史书上有宫中三伏赐冰的记载.如东晋陆(岁羽)《邺中记》记载:“石季龙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日以冰赐大臣.”唐代伏日食凉冰的风俗始盛.据《开元遗事》说:杨国忠  相似文献   

14.
冷面小史     
谚云:“冬至饺子夏至面”,我国夏日食冷面之习,由来已久,究其“身世”,始于东汉末年,而在魏晋期间逐渐形成了民间食俗.在《魏氏春秋》上已有伏日食汤饼的记述,《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六月伏日进汤饼的记载,何谓汤饼?即今日之面条.  相似文献   

15.
兔年话兔肴     
(一)两千年免肴史自古以来,兔肴便是人们喜爱的食品。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有了用免肉制成的酱。肉酱,古称醢。兔醢,为当时宫廷菜“七醢”之一。《周礼·天官·醢人》记有此肴:“加豆之实……兔醢”。又、据《礼记·内则第十二》所载,周代宫廷菜中有一道“兔羹”,其制法是:宰兔后治净,把兔肉连骨斩成小块烧煮.将熟时下五味、米接和成羹。汉代的时候.免肴的烹制方法较多。例如.东汉刘熙《释名·释饮食晰记的“兔纤”.较类似现在的肉松.当时的制法为:“细僻其腊令纤.然后清以辞也”。上述古籍还记有一道地方风味免肴“韩兔…  相似文献   

16.
据《礼记》记载,“仲秋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这是我国古代一种传统的敬老之礼。也是我国最早的一种老年粥疗良法。麋,即麋鹿,也叫四不象,是一种珍贵兽类。按中医说,麋肉甘温,多食有益气滋补的功效。老年人阳气不足,脾胃衰弱。平时要多以温热熟软的膳食为主。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饮食调治》说:“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明代龚廷贤《寿世保元》也指出,老年人“凡以饮食,无论四时,常令温暖,夏月伏阴在内,暖食尤宜。”古代医学早就总结出老年人的饮食特点。仲秋时节,天气刚从夏转秋,尚存炎热之威。由于老年人阳气不足,容易导致脾胃阳虚。虽然时至夏秋,但老年人身体阴气仍内伏。加上夏秋暑热,造成老年人食欲不佳,因此老年人在仲秋时节不但要巧吃,更要注意食补。可见,对老年人来说,仲秋食“麋粥”是最佳膳养,然而麋已不是现代那么容易  相似文献   

17.
1927年本的《丰都县志》第三册第九卷载:“龙洞跳鱼。崇德乡龙洞河有滩石,生成如罐,夏至后,群鱼结队出,争跳入滩内,附近民争取之,日约得鱼百余斤,至小暑,鱼即不见,亦不跳”。崇德乡即今日的丰都县龙河镇,龙洞河即个跳旦洞。古往今来,每逢春夏之季节,该洞都有鱼儿随地下水涌出而跳跃出洞,所以得名“跳鱼洞”。“跳鱼洞”跳出的鱼,历来都被当地百姓视为“龙”的娇子,无人敢捕敢食,还要为其祈祷,祝愿随江逐流归大海。每年夏至时日,还在洞口开“龙王会”,吟“龙王经”,曰:“天上有玉皇,地下有龙王,人类散居中空,需得相…  相似文献   

18.
农历十二月初八,史称腊日或腊八,也称为腊节。据《物原》说:“神农初置腊节”。由此算来,我国的“腊节”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我国的腊节与饮食早有联系,在先秦已出现腊节分享猎兽的食俗。据《风俗通》引《礼传》说:“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曰腊。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也。”又据《礼记》说:“蜡(腊)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换句话说,在春秋时期,腊节要举行猎兽的活动,同时分享猎物以供腊祭。《礼记》中有一段记载说,子贡有一次与孔子一起参加腊节,孔子对子贡说:“这是一种受赐的欢庆。”…  相似文献   

19.
冬令进补深入人心,夏季饮食却鲜有人注意。其实,酷暑难当,一不小心就会疰夏:不思饮食,疲倦乏力。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老话:“头伏火腿二伏鸡,三伏吃个金银蹄。”(今年的入伏日是7月14日,二伏从7月24日开始,三伏日是8月13日。)天气大热,最要讲究吃好了。头伏天正值新火腿上市,美食家把品尝火腿看成是吃的一大快事。  相似文献   

20.
“三伏天”是什么时候? 按照我国的农历,将一年中天气最热的一段时间称为“三伏天”。三伏天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每年的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具体的算法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开始进入初伏(10天);由于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天数也就不同(10~20天);末伏是从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过后就算出伏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