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数字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加剧,环境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各国能源战略、政策的调整,可再生能源等分散式发电资源不断增加及接点入网,传统的电网已经难以满足要求。本文首先阐述职能电网的内涵、特点、构成与功能,然后论述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3.
智能电网建设与人才教育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市场化改革推进,数字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气候变化加剧,环境监管要求日趋严格,各国能源战略、政策的调整,可再生能源等分散式发电资源不断增加及接点入网,传统的电网已经难以满足要求.本文首先阐述职能电网的内涵、特点、构成与功能,然后论述智能电网人才培养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CDIO工程教育模式对我国专业人才培养产生影响的基础上,提出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高职网络系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革中,试图找出在贯彻教育部整体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具体实施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智能电网与智能能源网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当前,智能电网的研发和实施出现了向相关行业延伸互动的新动向,我国将为此建立高一层次的智能能源网。在阐述智能电网理念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智能电网的研发路线、国外向相关行业延伸互动和国内筹建智能能源网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讨论,提出一些智能电网和智能能源网相互整合时值得关注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7.
智能电网是现代电网事业的发展趋势,智能电网发展的过程中,促进多项智能化的建设,如:智能小区,推进智能用电的发展。智能电网是智能用电的载体,提高了用电客户的电能质量和服务质量。智能用电不仅具有节能环保的优势,更重要的是提供便捷的供用电方式,提高大众的用电水平,营造更为理想化的用电环境。因此,本文以智能电网为分析基础,重点研究智能电网下的智能用电。 相似文献
8.
9.
10.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仝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智能电网包含智能变电站,本文就传统变电站、数字变电站与智能变电站进行了对比说明。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是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简称为“坚强的智能电网”。 相似文献
11.
浅谈智能电网与智能变电站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智能电网就是电网的智能化,它是建立在集成的、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智能电网包含智能变电站,本文就传统变电站、数字变电站与智能变电站进行了对比说明。智能电网的核心内涵是实现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简称为"坚强的智能电网"。 相似文献
12.
14.
15.
基于目前电器技术的现状以及智能电网对电器技术的要求,重点介绍了对电器技术“智能”含义的理解,强调电器技术中建立“系统”概念的重要性.给出采用集中控制,并具有智能与系统特征的“智能电器系统”技术与产品思路的解释.指出在智能配用电网建设中研发智能电器系统是电器产品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17.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了企业参与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重点阐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1+0.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电力资源体制的改革在近些年也在逐步深化,用户对电力的要求的质量和可靠性以及安全性也逐步提高,要求未来的电网可以达到高效、经济、安全、智能。因此,建立起一套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智能电网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国际电力市场的共同追求和选择。当今世界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向都是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已成为世界电力动力系统发展的新动向。本文将详细介绍智能电网的概念和特征以及国内外智能电网的发展背景和研究现状,并以此为借鉴,结合我国电力系统发展的现状和建设目标,阐述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深刻内涵,分析我国在建设智能电网方面的技术要求和突破点,并对智能电网的调度方面做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9.
基于企业参与的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分析当前高职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提出了企业参与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重点阐述高职物业管理专业"1+0.5+1+0.5"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