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两离合器起步控制与仿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s, DCT)独特的结构形式,为了平衡两个离合器的滑磨功,延长离合器的使用寿命,提出DCT两离合器同时参与起步的控制策略.建立两离合器起步动力学模型和离合器转矩控制模型.按照油门开度的大小将DCT起步划分为爬行起步、正常起步和急起步三种模式.以30%油门开度下DCT正常起步为例,根据不同驾驶意图需求以及车辆起步过程冲击度限制,并考虑两离合器同时滑磨时容易形成功率循环问题,制定了离合器C1接合速度的模糊控制策略和离合器C2定接合速度的控制策略.在Matlab/Simulink软件平台上,建立两离合器起步控制仿真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并与单离合器起步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两离合器起步控制策略充分发挥了DCT的结构优势,验证了两离合器起步控制对平衡两离合器滑磨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齿轮轴系三维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设计的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利用uG软件建立了变速器齿轮轴系模型,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齿轮轴系的仿真模型,对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为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改变了传统汽车机械式自动变速器换挡动力中断的缺点,使汽车具有良好的动力性、燃油经济性,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换挡舒适性,是目前变速器技术研究新的发展方向,在分析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确定了设计的干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基本结构。利用UG软件建立了变速器三维实体模型,然后运用ADAMS软件建立了变速器的仿真模型,并对仿真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为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应用平均雷诺方程和粗糙表面弹性接触模型,建立了湿式离合器接合过程动态传递转矩模型。在湿式离合器接合过程动态传递转矩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车辆起步过程中湿式双离合器联合起步动力学模型,并利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以20%油门开度起步为例,分别对引入动态传递转矩模型和经典静态转矩模型的湿式双离合器联合起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引入湿式离合器动态传递转矩模型能够更加真实地表征湿式DCT起步过程中转速、冲击度及滑摩功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DualClutchTransmission)作为一种新型的自动变速器,综合了手动变速器效率高和液力机械式自动变速器动力换挡的优势,迅速成为国际上变速器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发展历程及现状,对其结构特点、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同时着重分析了DCT车辆的起步和换挡控制技术,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起步的智能控制及性能仿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综合考虑驾驶员的起步意图、发动机的运行状态及离合器接合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模糊智能控制的电作动型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DCT)的起步控制策略。确定了起步控制系统中的各种控制参数,发动机运行状态的控制参数为其实时转速与目标转速的偏差,离合器接合状况的控制参数为其主从动片的转速差与主动片转速的比值,根据加速踏板开度及其变化率的大小,实时识别出驾驶员的起步意图。基于优秀驾驶员的操作经验,制定了驾驶员意图及离合器接合速度的模糊控制规则。从DCT起步过程中离合器的接合速度、冲击度和滑摩功三个方面,分析模糊推理系统中三角型及高斯型隶属度函数的缺点。提出基于均匀设计方法的隶属度函数的优化方法,获得了较佳的隶属度函数组合,利用快速起步、慢速起步、坡道起步及驾驶员意图多变的起步工况验证了所制定控制策略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7.
以搭载湿式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某轿车为例,介绍了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基于Matlab/Simulink模块仿真平台建立了装有该自动变速器车辆起步模型,模型采用两个离合器同时起步。根据起步条件确定离合器的起步控制策略,通过控制两个离合器最终油压参数来保证起步过程的快速、平顺。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加速度、冲击度和离合器滑摩功均在合理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机械式自动变速器起步过程控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实际应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机械式自动变速器(AMT)起步过程中离合器接合过程,以降低起步冲击度和减小离合器滑摩功为原则,根据油门开度、发动机转速、输入轴转速以及发动机与输入轴转速差制定出离合器控制(MAP)图。该控制方法具有适应性强,计算量少、适于单片机实现等优点,并在桑塔纳2000AMT样车上得到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起步过程控制时系统弹性对起步过程的影响,针对某双离合器变速器分别建立了考虑中间轴系弹性的七自由度模型和传统的四自由度模型,以及考虑一对齿轮啮合刚度与阻尼的八自由度模型,并建立发动机动态转矩模型、离合器转矩模型、行驶阻力模型。仿真结果表明,系统的刚度与阻尼会影响起步时间以及动载频率,而齿轮啮合刚度阻尼对起步仿真结果影响不大,且会大大增加仿真计算时间。  相似文献   

10.
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及其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一种采用双离合器构成的自动变速器的典型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变速器的挡位按奇偶数分开布置,分别与两个离合器相联接,通过两个离合器的交互切换完成换挡过程,实现动力换挡。文中简要分析了该型变速器的工作特性及关键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1.
为了能够从理论上对混合动力液压挖掘机进行研究,并找出有利于系统节能和降低排放的有效途径,以某20t液压挖掘机为原型,分析其动力系统各元件特性,并利用AMEsim软件建立并联式混合动力挖掘机系统的整机仿真模型.通过试验采集挖掘机在典型工况下的功率谱.根据挖掘机的工况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工况预测的准定工作点控制策略,并应用于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策略能有效地减小超级电容电荷状态(SOC)波动,稳定发动机工作点,提高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2.
车用磁粉离合器的起步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合器在起步接合过程中,通过油门开度及其变化率来推理驾驶员的操作意图。以驾驶员意图和离合器主、从动件速度差为控制参数,运用模糊控制理论,设计了车辆起步时磁粉离合器的模糊控制器,实现了起步接合过程中对磁粉离合器励磁电流的合理控制,使整车冲击度都满足相应指标,并使磁粉离合器的滑磨功较小。通过在MATLAB/Simulink中磁粉离合器的动力学建模,以整车模型为平台对起步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试验验证,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航空发动机空气起动系统的前馈-反馈复合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勇  李辉  石小江 《机电工程》2011,28(5):586-589
针对"在台架试验中用于带转航空发动机的空气起动系统在起动时存在一定常阶跃扰动,造成空气起动机带转航空发动机至点火转速时间过长,导致起动失败,而常规PID反馈控制无法消除扰动"的问题,提出了前馈补偿的方法.首先通过系统辨识方法获得对象及扰动的传递函数,设计了基丁两者模型的动态前馈补偿控制器,并与PID反馈控制器组成了复合...  相似文献   

14.
针对草甘膦生产过程中的大时滞、非线性对象,把Sm ith预估控制原理和模糊控制器参数的自适应调整方法结合起来,提出带积分的自适应模糊-Sm ith控制策略,基本控制级采用模糊控制,协调级采用自适应机制实时调整控制器的量化和比例因子,积分器实时进行积分。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具有良好的动静态特性及更强的鲁棒性,是解决草甘膦合成过程温度控制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满足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综合性能要求,实现其设计过程的形式化和规范化,针对其设计过程进行了形式化建模。给出了网络化控制系统中网络、控制、结构实体三个子模型的定义,分析了三者的构成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映射关系;进而提出了基于网络服务质量和控制性能质量的协同设计框架,并利用统一建模语言进行网络化控制系统的结构实体子模型设计,分析了网络化控制系统建模中类的概念和构造,针对类的属性和方法进行了扩展,归纳了建模过程的一般性步骤。最后以一台网络化三轴数控钻床的设计过程为例,实现并验证了所提出协同设计框架与形式化建模过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李驰  荆体魁 《机械》2004,31(12):56-58
利用MATLAB/Simlink硬件在环仿真系统,结合现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独立设计并建造出一套经实践证明有效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策略评估系统。并且利用该系统对比例控制和微分(PD)控制两种控制策略进行了测试和评估。  相似文献   

17.
电火花成型机数控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里通过对电火花成型机数控系统控制对象以及加工过程放电状态的分析,提出了一种符合实际应用的控制策略,在粗加工情况下,以控制间隙电压稳定为主要目标,加工位移作为观测量;在精加工情况下,只要选取合适的分析周期,使在分析周期内的加工位移小于工件的加工精度,则仍以控制间隙电压稳定为主要目标,加工位移作为观测量,当加工位移与理想位移最接近时,停止加工。同时,采用模糊控制策略实现了对电火花成型加工过程中放电状态(间隙电压)的控制。采用上述控制方式有效地避免了由于间隙电压与加工位移之间的耦合关系而导致的控制系统复杂性。该系统软件结构简单、实用,具有很强的工程应用价值,通过对现场运行获取数据进行分析,收到很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论文首先建立了发电机、原动机、调速器及励磁系统的基本模型.然后针对电力系统的特点,对励磁控制影响进行了数学分析并介绍PSS的设计原理,最后通过动态仿真对几种PSS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9.
齐光磊  张丽  陈琪  张岩岩  赵博  叶辉  董国庆 《机械》2009,36(8):50-51
变频器是在保证电机原有性能的情况下,通过改变电机的供电频率和电压的方式,实现电机转速调节的现代电力电子设备。根据需要设计了一套基于组态王、PLC、变频器的监控系统,使电机的调速运行过程能够通过组态软件反馈给操作员,这种远程监控控制系统能够有效地实现电机的自动控制提高系统精度。  相似文献   

20.
Computational modeling and control system of continuous casting proces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finite difference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and solid shell thickness profile of continuous cast in a steel plant and to control the process of continuous casting. In the developed model, the optimization module of the water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cooling zone was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metallurgical criterion for billet and target temperature controlling principle.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 expressions of casting speed and water amount can be regressed by the result data. Meanwhile, the non-linear material properties of specific heat and thermal conductivity as well as phase changes during solidification were considered in the model.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f the model were in good accordance with measured data in the steel plant. Finally, a continuous casting and control system wa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model. The relations between technology parameters including casting speed, cooling intensity, superheat of melt, and the casting process were analyzed with the system. The system could also be used to predict the optimum process parameters and the water distribution of secondary cooling zone on the new steel grade continuous cast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