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对油茶籽油、油橄榄油、核桃油、香榧油中的主要功能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方法基于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4种木本油脂中脂肪酸组分、角鲨烯、β-谷甾醇和维生素E含量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油脂中各种功能成分组成和含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4种木本油脂中总不饱和脂肪酸(USFA)和总饱和脂肪酸(SFA)含量分别在83.1~91.4%和8.6~16.9%之间,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差别较大,油茶籽油和油橄榄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而核桃油和香榧油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油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油脂,达到398.9 mg/100 g;香榧油中β-谷甾醇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油脂,达到328.7 mg/100 g,维生素E在不同木本油脂中存在形式和含量差异较大,总维生素E含量在24.9~129.8 mg/100 g之间。结论从主要功能成分组成来看,油橄榄油和油茶籽油比较接近;核桃油与香榧油中各种功能成分含量相近,通过对4种油脂功能成分进行分析比较,有利于开发和推广我国木本油料资源和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程明焱 《中国油脂》2022,47(2):114-117
基于质量标准对油茶籽油和橄榄油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特征指标和质量指标相似,油茶籽油具有碘值低、抗氧化能力强、稳定性好、烟点高等特性;油茶籽油与橄榄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高,油酸均是最主要的脂肪酸,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甚至比橄榄油的高;油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含量约10%,比橄榄油的低;油茶籽油中含有多酚、黄酮等活性营养成分,营养价值高。另外,指出了现行油茶质量标准体系亟待完善的问题,为油茶籽油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油茶籽油与橄榄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研究油茶籽油和橄榄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合计算机检索对其进行分析和鉴定,用气相色谱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共鉴定出油茶籽油的9个化合物和橄榄油的10个化合物.研究结果表明,油茶籽油和橄榄油的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油茶籽油中的十六烷酰胺和橄榄油中的α-法呢烯、硬脂酰胺、2-甘油单油酸酯均为首次分离报道.  相似文献   

4.
油茶籽油与橄榄油营养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油茶籽油是我国特有的一种高级食用油,享有“油中珍品”的美称。它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其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有“东方橄榄油”之称;油茶籽油中含有橄榄油所没有的生理活性物质,能预防各种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可因食用油茶籽油而得益,所以油茶籽油被称为“长寿油”。  相似文献   

5.
以橄榄油和油茶籽油为研究对象,探讨在(180±5)℃条件下油炸薯条,连续油炸20次后两种油理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次数的增加,两种油的酸价和茴香胺值均呈线性增加(p0.05),在整个油炸过程中,油茶籽油的酸价显著低于橄榄油,连续油炸20次两种油酸价均未超过国家标准,油茶籽油茴香胺值显著高于橄榄油,并且油茶籽油的茴香胺值增加更显著;两种油过氧化值(POV)均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呈波动状态;饱和脂肪酸含量均在增加,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降低,油酸含量降低不显著,而两种油食物亚麻酸含量(C18∶3)均显著下降;经过油炸后,两种油的红值均呈现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油茶籽油样品经过皂化、萃取、浓缩,将油茶籽油中的皂化物类成分除去,富集其中的不皂化物类成分,并通过HPLC进行分析检测,按外标法测定其含量。HPLC色谱条件:色谱柱Hypersil ODS 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100%甲醇,等度洗脱;流速0.7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05 nm。结果表明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分别在0.01~0.40μg(R~2=0.9999)、0.44~10.94μg(R~2=1)、0.01~0.55μg(R~2=0.9990)范围内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接近1。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1322%(RSD=1.28%)、100.2346%(RSD=1.54%)、98.0859%(RSD=1.58%),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3%。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易行,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重现性和准确性好,可用于油茶籽油中γ-生育酚、β-谷甾醇和角鲨烯的含量测定和油茶籽油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7.
为了快速、准确地鉴别油茶籽油与橄榄油,利用离子迁移谱仪按照油脂检测标准操作规程对收集的94份油茶籽油样本和88份橄榄油样本进行测试,得到离子迁移谱(IMS)图,首先对采集的IMS图进行直观分析,然后采用求一阶导数方式提取两类植物油谱图中数据的各自特征点,得到特征区间面积图,最后通过建立鉴别指数模型形成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识别软件。结果表明:直接对比分析IMS图,两类植物油区别明显,但难以量化;一阶求导后两类植物油谱图数据仍会存在部分重叠的情况;采用鉴别指数模型对两类植物油谱图数据进行训练与识别,对盲样进行测试,两类植物油的识别正确率达到100%。综上,所建立的模型预测效果较好,准确度较高,可用于油茶籽油与橄榄油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孟橘 《中国油脂》2021,46(7):20-22
为了考察制油工艺对油茶籽油微量成分和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对不同工艺(冷榨、热榨、浸出精炼、鲜榨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微量脂肪伴随物,如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总黄酮含量,以及过氧化值、氧化稳定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鲜榨油茶籽油的多酚、维生素E、植物甾醇、角鲨烯和总黄酮含量均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鲜榨油茶籽油的过氧化值均低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氧化稳定性远高于其他3种工艺生产的油茶籽油。  相似文献   

9.
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和生理活性与橄榄油相似,其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5%以上,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特种食用油。油茶籽油中含有约1%的不皂化物,主要包括生育酚、甾醇、多酚、角鲨烯和类胡萝卜素等,这些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能。但目前对这些微量物质的具体种类和相应含量还缺乏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概述了油茶籽油中微量物质的种类、含量和检测方法,及其在不同加工条件下含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以油茶籽油为原料,研究不同加热处理对油脂的脂肪酸、生育酚、角鲨烯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茶籽油中油酸含量随温度的升高及加热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总体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饱和脂肪酸含量随加热时间的延长呈下降趋势。高温或长时间加热均导致角鲨烯和生育酚含量的损失。加热后油茶籽油总生育酚平均含量为43.68 mg/kg,较未加热(88.96 mg/kg)降低了50.90%;加热后角鲨烯平均含量为64.15 mg/kg,较未加热(67.06 mg/kg)降低了4.34%。  相似文献   

11.
12.
角鲨烯是一种重要生物活性物质,被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医药产品和化妆品的开发。该文简述不同生物质中角鲨烯的来源及分析检测方法,橄榄油中角鲨烯动态变化特点,将橄榄油中角鲨烯与其他油品中角鲨烯的含量进行比较,并着重对橄榄油中角鲨烯的生物活性研究新进展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对茶籽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探索茶籽油特征风味物质。以物理压榨、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挥发性风味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茶籽油中风味物质以醛类化合物为主,壬醛和辛醛是其主要成分,烯烃类、酮类等其他成分受加工工艺变化的影响较为显著。物理压榨茶籽油中杂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明显高于精炼及溶剂浸提茶籽油,溶剂浸提茶籽油中酯类化合物峰面积比例是三者中最低的。根据关键挥发性物质聚类分析结果,E-2-辛烯醛和辛醛对茶籽油风味影响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4.
茶油脂肪酸组成及其营养保健功能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茶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高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该文对茶油主要脂肪酸组成,遗传规律及其营养保健功能进行详细介绍,并概述茶油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的检测市售山茶油中的掺混,本研究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建立了一种检测山茶油中掺入其他低值植物油的方法。实验采用GC-MS检测了市售山茶油、芝麻油、花生油以及玉米油的脂肪酸组成,并对其脂肪酸成分进行比较,建立鉴别山茶油中掺混这几种植物油的方法以及掺假比例的预测与验证。结果表明,GC-MS检测出上述几种植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其中主要的脂肪酸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与亚油酸,其中山茶油的油酸含量高达78.8058%,实验检测山茶油中掺入低值油比例为10%、20%、30%、45%的掺假油,且根据特定的油酸的含量建立的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8。因此根据该方法可以用于山茶油中掺入一种低值植物油的检测,最低检测掺入量为10%,且方法快速方便、且方法的准确率高于97%,较为灵敏。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全自动样品前处理-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建立了压榨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最佳的萃取条件为:二乙烯基苯/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DVB/CAR/PDMS)固相微萃取柱,萃取温度60 ℃,萃取时间50 min,解析时间5 min,相比较传统手动水浴萃取法具有更高的总峰面积和主峰面积;采用该方法共鉴定和定量出压榨油茶籽油挥发性成分47种,其中醛类化合物是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成分;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分析得到压榨油茶籽油的特征风味物质为2-氢-3-羟基-4,4-二甲基-2(3H)呋喃酮、二羟基-2(3H)呋喃酮、2-甲基丙醛、苯乙醛、壬醛、正己醛、反-2-壬烯醛、癸醛、1-庚醇、3-乙基-3,5-二甲基-吡嗪。  相似文献   

17.
李勇杰  耿树香  吴涛  刘娇 《中国油脂》2023,48(3):135-139
为了对云南省引种油橄榄优异种质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收集云南省不同引种地不同品种的油橄榄果,用索氏法提取橄榄油,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及角鲨烯含量。结果表明:不同引种地同一品种的橄榄油脂肪酸组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多聚于一类;不同品种橄榄油具有不同的脂肪酸组成,同一品种不同成熟度油橄榄果制取的橄榄油脂肪酸组成差异不大;不同品种橄榄油中角鲨烯含量变化幅度较大,最低值与最高值之间相差8.2 mg/g。综上,同一品种橄榄油的脂肪酸组成总体上具有一定的遗传稳定性,不同品种橄榄油具有不同的脂肪酸组成,且角鲨烯含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stereospecific positional distribution of fatty acids of camellia seed oil (also called camellia oil) was determined. The camellia oil was mainly composed of neutral lipids (88.2%), and the oleic acid (86.3%) was found to be a major fatty acid of neutral lipids. In the glycolipids and phospholipids, the oleic acid was also found to be a major fatty acid at 62.5% and 54.2%, respectively. The oleic acid was distributed abundantly in all sn‐1, 2, and 3 positions. It was found that the oleic acid was present more at sn‐2 (93.6%) and 3 positions (94.7%), than at sn‐1 position (66.0%).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information of stereospecific positional distribution of fatty acids in the camellia oil can be use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ructured lipids for food, pharmaceutical, and medical purposes.  相似文献   

19.
基于多元素含量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对特级初榨橄榄油和精炼橄榄油进行等级鉴别。结果表明,采用主成分分析可成功区分特级初榨橄榄油和精炼橄榄油,建立可靠的橄榄油等级鉴别的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模型,结果与主成分分析一致,且各等级橄榄油组内聚类效果明显;聚类分析也有效鉴别了两种等级橄榄油。筛选出区分两个等级橄榄油的8 种特征性元素,分别为Al、Fe、Cu、Ba、V、Sc、La、Zn。因此,采用多元素含量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技术可用于特级初榨橄榄油和精炼橄榄油的鉴别。  相似文献   

20.
橄榄油在地中海沿岸国家有着几千年的食用历史。研究表明,长期食用一定量的橄榄油,可有效降低罹患溃疡性肠炎、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由于受到人们的饮食习惯、认识等因素影响,橄榄油在我国的菜肴制作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使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们能够享受这种健康食用油,针对中式菜肴的制作特点及中国人的饮食、口味习惯,研究了橄榄油的合理运用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