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综合利用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资料,对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其对储集层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塔南凹陷铜钵庙组火山碎屑岩主要有熔结凝灰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和凝灰质砾岩;除发育压实、胶结和溶解等成岩作用外,火山碎屑岩成岩特征与正常沉积碎屑岩相比具有特殊性,主要体现在熔结、脱玻化与重结晶作用上。熔结和脱玻化作用形成了大量次生孔隙,改善了火山碎屑岩储集层物性,微晶石英包壳的存在有利于原生粒间孔隙的保存;压实和碳酸盐胶结作用是导致储集层物性变差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和南屯组的油气分布,应用三维地震和钻井资料,通过盆地构造建模恢复古地貌特征,明确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地貌对沉积体系及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铜钵庙组沉积期,塔南凹陷具有"泛洼槽多物源"的特征,物源主要来自NW-SE向扇三角洲和WS向凹陷古隆起。南屯组沉积期全区发育4个规模较大的沉降中心,从西次凹逐渐向凹陷中心发生迁移。②铜钵庙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滨浅湖沉积,凹陷内部古隆起控制了冲积扇的形成与分布。南屯组主要发育三角洲、扇三角洲、近岸水下扇、湖底扇和湖相沉积,古隆起、古坳陷分别控制了近岸水下扇的形成与烃源岩的展布范围。③塔南凹陷古地貌对油气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为"古隆-坡控储、古坳陷控源、古断-坡控藏"。西部为"源-储对接"、"古断-坡"组合控运聚的构造油藏,东部为陡坡控制下以近岸水下扇和湖底扇为储集体的岩性油藏,古地貌演化特征和"古断-坡"组合对源、储空间配置及油气运聚起决定性作用。该成果对认识塔南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塔南凹陷是塔木察格盆地的中南部的次级构造单元,具有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充分、油气保存条件好以及油气资源丰度高等特点,是增储上产的潜力地区。利用地震、测井、钻井、试油以及区域资料,分析铜钵庙组与南屯组的主要油气藏类型,认为研究区主要发育的构造-岩性复合油气藏、断块油气藏、背斜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分布情况与构造带的展布密切相关,油藏分布主要受中部和西部控陷断裂的影响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并在对典型井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基础上,查明了目的层的原油性质与地层水物性特征。最后通过典型油藏剖面分析,明确了研究区油水纵向与横向的油水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4.
西湖凹陷T气田油气分布特征与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球化学测试资料,结合气田区构造演化和储盖发育特征,文中综合分析了油气充注历史,厘清了西湖凹陷T气田的油气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T气田的原油和天然气,是由气田区始新统平湖组烃源岩在低熟—成熟阶段生成的伴生油气;油气充注主要发生在上新世至今,平湖主断裂活动强度的差异性控制了气田区平面和纵向总体含油气面貌,直接盖层的埋深、厚度及封盖能力决定纵向上"上油下气"的分布格局;扩散为主的运移方式产生色层效应,导致原油和天然气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纵向上有规律地变化。  相似文献   

5.
塔木察格盆地为中新生代陆相沉积盆地,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基底、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和青元岗组以及第三系和第四系.通过对层序界面的识别,建立起地层层序框架,塔南凹陷从铜钵庙组到大磨拐河组共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同时对层序类型的划分、平面展布情况以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细致分析.总结出4种层序模式和每种模式控制下的油...  相似文献   

6.
塔南凹陷铜钵庙组与南屯组储层含大量凝灰质,由于其具有较强敏感性,钻井过程中极易受到地层损害.为解决这一问题,以该区储层特征为基础,通过对岩心进行水敏性、速敏性、盐敏性、酸敏性和碱敏性室内实验,对该类储层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类储层具有较强的水敏性、中等偏弱-弱-无速敏性、中等偏强的盐敏性和强-中等偏强的酸敏性,无碱敏性.该实验研究为钻井过程中的油层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崔宇晶 《石化技术》2022,(4):228-229
本文研究目的是分析MT凹陷侏罗系八道湾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明确该区下步勘探潜力与方向,在已发现储量的基础上,寻找新的接替领域。通过开展系统的断裂与沉积体系研究、测井评价、储层预测方法探索与实践等工作,结合该区烃源岩、储集条件、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进行综合研究,优选出下步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8.
根据岩心观察、测井分析和地震解释资料对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砂的沉积特征、分布规律和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依据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可将塔南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滩坝微相划分为滩砂和坝砂,且发育滩坝共生、有滩无坝和有坝无滩等3种沉积组合样式。凹陷西部缓坡带发育滩坝共生组合;东部陡坡带和湖岸线凹岸发育有滩无坝组合;水下古隆起和湖岸线凸岸发育有坝无滩组合。②研究区滩坝发育特征及展布规律主要受控于古地貌、古水深和古风向。凹陷斜坡带和水下中央隆起带古地貌控制着滩坝的沉积范围;滩坝在平面上沿湖岸线呈北东向展布,主要受控于北东向的古风场;东、西部次凹的古水深差异控制了滩坝的沉积厚度及物性。③研究区滩坝成藏主要有“源储共生”内部成藏和“源储对接”侧向成藏2种类型,其中“源储共生”内部成藏主要形成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东部次凹的近源洼槽带,潜力区在近源洼槽;“源储对接”侧向成藏形成构造岩性油藏,主要发育在西部斜坡带,潜力区在反向断阶带。  相似文献   

9.
结合海安凹陷泰州组油气分布及成藏特点,深入分析了断层、砂体等要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断层控制了成熟烃源岩的分布、油气聚集层位及断块的含油气性,砂体控制了油气的富集程度,而输导条件则控制了油气的优势运移方向,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下步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10.
掌握地层单元特征对寻找有利的勘探对象和勘探目的层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做好各项地质勘探工作的基础.该文针对海拉尔盆地铜钵庙组及其以下地层存在的层位认识模糊问题,在研究多口井资料的基础上,从岩性、电性等方面指出了这些地层单元的不同特征,对该区的地质工作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油气分布规律及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海军 《中国石油勘探》2012,(2):8-11,21,87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经历了20多年的勘探,目前发现了构造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构造—地层油气藏及潜山油气藏等多种油气藏类型。纵向上,油气主要分布于基底潜山、铜钵庙组及南屯组,其次在大磨拐河组地层中也见到少量的油气显示;平面上,油气分布主要集中在生烃次凹内及其周边的断裂带、潜山带内,以及生烃次凹附近的岩性砂体中。贝尔凹陷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生烃次凹、断裂构造带和不整合面及沉积相的控制。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页岩油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开展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分析及全岩分析等工作,研究其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和成岩作用等.结果表明:芦草沟组岩石类型主要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混合细粒岩等,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分选性中等,原生粒间孔和次生溶孔是主要储集空间,砂岩孔隙度平均为7.34%,...  相似文献   

13.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输导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通过对高邮凹陷3套烃源岩的分布和与围岩接触关系的分析,认为直接与烃源岩接触的戴一段下部砂岩、阜一段上部砂岩和泰一段上部砂岩为主要的砂岩输导层。凹陷内复杂的断裂体系与砂岩输导层构成了立体输导网络,在立体输导网络中可以区分多种不同的输导方式。这些输导体系类型决定了凹陷内油气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钻井录井、测井复查、地质分层、构造解释、试油试采等基础地质工作的开展,对东辛油田馆陶组、东营组次生断块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及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馆陶组、东营组次生油藏的油气分布规律为:平面上东营背斜构造比辛镇背斜构造油气富集,纵向上油气富集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是东二段、东三段、东一段和馆下段,并总结出馆陶组、东营组次生油藏的成藏机理:宏观上油气成藏由构造背景控制,断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另外。砂体分布、不整合面以及储、盖组合等因素都成为馆陶组、东营组油气聚集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5.
西湖凹陷KX构造始新统平湖组是重要产气层系。利用大量薄片、岩心和分析化验资料,对该平湖组储集层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特征、储层物性分析以及影响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该套储层的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质石英砂岩主,填隙物丰富、分选中等一好、成分成熟度低、磨圆程度高;孔隙类型以次生孔隙为主;喉道类型以片状、弯曲片状喉道为主;孔喉组合类型为中孔小喉、小孔小喉组合;储层物性较差,为低孔低渗储层;平湖组储层主要受潮汐改造的分流河道微相控制,压实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等成岩作用是研究区储集层物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海安凹陷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英 《小型油气藏》2006,11(4):15-18
海安凹陷位于苏北盆地东侧,受多条二级断层的分割,凹陷呈现多次凹的构造局面。因此,油气资源比较分散,油气藏规模较小。由于断层活动期与聚油期不配套,且储层上部厚层泥岩的覆盖,海安凹陷油气以侧向运移为主,同时在断距适中的三、四级断层的调整作用下,泰二段(K2t2)油气可在泰二段第二、三亚段(K2t1^2+3)及阜一段(E1f1)储层中聚集成藏。圈闭主控断层的侧向封挡能力决定圈闭是否成藏,而且断层走向与油气运移方向的配套关系决定油藏的规模,同时储层沉积相带的展布决定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7.
南部断裂构造带是恩平凹陷油气勘探的主要对象。基于地震、地质、地化等资料,系统分析了南部断裂构造带油气成藏的条件与特征,探讨了控制南部构造带油气成藏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恩平凹陷南部断裂构造带油气主要来自北侧EP17洼始新统文昌组中深湖相烃源岩,主要目的层段珠江组下段、珠江组上段及韩江组下段砂岩储层物性好,EP17洼生成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和砂体进入南部断裂构造带上的渐新统恩平组和珠海组后,再沿控圈断层进入珠江组和韩江组圈闭中聚集成藏,东沙运动时期为油气充注的主要时期。恩平凹陷南部构造带的油气成藏主要受断层活动性、圈闭形成期与成藏关键期的相互匹配、后期构造调整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赫尔洪德凹陷H井侏罗系塔木兰沟组发现的高产油流展示了该凹陷侏罗系的勘探潜力.目前对原油的来源尚没有统一的认识,为了有效预测油气藏和明确勘探方向,运用族组成、生物标志化合物、油-源对比等分析指标,对塔木兰沟组原油、铜钵庙组油砂进行了油源对比研究.对H井铜钵庙组油砂、塔木兰沟组原油及南屯组一段、铜钵庙组、塔木兰沟...  相似文献   

19.
基于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等镜下特征分析,对塔木察格盆地塔南凹陷铜钵庙组储层溶蚀作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区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火山碎屑岩,其次为碎屑岩。火山碎屑岩中的凝灰质砂(砾)岩是主要储层岩石类型。溶蚀对储层改造作用明显,是研究区最重要的成岩作用类型,主要表现为长石、岩屑和火山物质的溶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本区孔隙类型及孔隙垂向演化。孔隙类型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包括粒间溶孔、粒内溶孔和火山灰溶孔等,原生孔隙所占比例较低。纵向上在1 600~1 900 m、2 300~2 900 m处发育2个异常高孔带。影响溶蚀发育程度及分布的因素,除了断裂和成岩作用过程中发生的有机质热演化及局部大气水淋滤而形成的酸性流体外,还包括岩石类型和沉积微相。  相似文献   

20.
高邮凹陷缓坡带戴南组发育多类型隐蔽油藏,成藏条件复杂,搞清其成藏特征与成藏主控因素对指导该区油气勘探意义重大。研究表明,缓坡带戴南组主要发育四种类型隐蔽油藏:断层—岩性复合油藏、砂岩上倾尖灭油藏、透镜体油藏、地层超覆油藏,各类型油藏具有不同的成藏特征。成藏主控因素主要有三点:烃源岩、有效输导体系共同控制油藏丰度;砂体类型、发育规模共同控制油藏平面分布特征;局部盖层厚度、砂泥对接关系共同控制油藏纵向规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