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潜江凹陷钟市地区油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亮 《特种油气藏》2016,23(4):69-72,154
基于大量钻井、测井资料及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和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从烃源岩、储集层、盖层、圈闭等成藏要素及其时空配置关系,对潜江凹陷钟市地区油气成藏条件、特征及富集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主要受鼻状构造、砂体展布、油源断层及荆沙红墙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钟市地区油气成藏模式:源内-侧向多期成藏模式、源外-侧向-垂向多期成藏模式。钟市鼻状构造是油气运移有利指向区,油气主成藏期与构造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砂体和断层进行阶梯式运移。该研究可为钟市地区油气勘探和目标优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油气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油气 分布规律、油气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对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 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优质砂体、断层及背斜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 立了王场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源内-混源-垂向-侧向多期运聚成藏。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紧邻生烃洼陷, 油气主要分布于王场背斜,油气主成藏期与断层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阶梯式运 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堵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相似文献   

3.
勘探实践表明,江陵凹陷呈现出多层位立体含油的特点,油源均来源于古近系新沟嘴组。通过对深层白垩系和浅层的荆沙组、潜江组的它源油藏的解剖,发现砂体-砂体侧向输导和砂体-断层-砂体侧向垂向输导两种类型成藏模式,认为油源、油源断层和储层是它源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在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它源油藏成藏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了勘探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侏罗系是一个下生上储并被区域性封隔层复杂化的成藏动力系统。通过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异常流体压力分析,将侏罗系成藏动力系统进一步划分为3个子系统:顶部头屯河组常压-超压他源开放成藏动力子系统(Ⅰ);中部三工河组超压他源半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Ⅱ);底部八道湾组高超压自源封闭成藏动力子系统(Ⅲ)。地化分析表明:油气从八道湾组烃源岩中生成之后,在三工河组砂体进行了广泛的侧向运移,并在适当位置聚集成藏;在喜山期,断裂带间歇性开启,油气可突破成藏动力子系统Ⅱ,沿断层运移至成藏动力子系统Ⅲ中进行聚集。这说明头屯河组油气主要来源于经过三工河组长距离侧向运移聚集的古油藏,并非来自深层油源断裂的直接输导。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成藏动力系统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成藏动力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的成藏动力系统特征。白音查干凹陷划分为上、下2套成藏动力系统,下部高压自源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在南部缓坡带和北部陡坡带形成油气富集高产;上部低压混源半封闭成藏动力系统在南部缓坡带形成稠油富集。近几年,该区石油勘探连连突破,新增储量达数千万吨,是老凹陷油气风险勘探获得成功的佐证。  相似文献   

6.
勘探实践表明江陵凹陷呈现出多层位立体含油的特点,通过油源对比发现油源均来源于古近系新沟嘴组。通过对深层白垩系和浅层的荆沙组、潜江组的它源油藏的解剖,发现砂体—砂体侧向输导和砂体—断层—砂体侧向垂向输导两种类型成藏模式,认为油源、油源断层和储层是它源油藏成藏的主控因素;在对比两种不同类型的它源油藏成藏特征的基础上,指出勘探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东濮凹陷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高精度层序地层高频沉积旋回、泥岩欠压实、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封闭条件和盐湖盆地地层发育盖异性特征,东濮凹陷古近系—第四系地层自上而下可划分为5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即顶部它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上部混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中部混合源弱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下部自源超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底部自源超压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其中、下部成藏动力学系统是东濮凹陷最重要的油气系统。这种成藏动力学系统划分对深化东濮凹陷油气勘探、寻找隐蔽性油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是指文安斜坡带和蠡县斜坡带,其勘探程度较低,但具良好的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通过对成藏地质要素的综合分析,结合物理模拟实验,阐明弱构造带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揭示油气成藏规律,建立油气成藏模式,为深入开展弱构造带的油气勘探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富油凹陷弱构造带的油气成藏主要受烃源岩、输导体系和鼻状构造的控制,烃源岩控制了油气分布的范围和富集程度,输导体系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层位和油气藏类型,鼻状构造则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方向。根据烃源岩与输导体系的配置关系,弱构造带主要存在两种油气成藏模式:一种是宽缓斜坡带远源-阶梯状油气成藏模式,油气在超压和浮力的共同驱动下,以砂体的侧向输导为主,配以断层的垂向调节呈阶梯状运移,具有多层系、远距离成藏特征;另一种是平缓斜坡带近源“-Z”字型油气成藏模式,油气主要在浮力的驱动下,通过断层的垂向调节和砂体的侧向输导呈“Z”字型运移,具有多层系、近距离成藏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充分认识含油气盆地的基本石油地质条件的前提下,油气成藏的模式是寻找油气勘探切入点的关键。潜江凹陷周返断裂带大多数岩性油藏主要分布在周返地区与断层配置的构造斜坡带上。其中潜三、四段烃源岩厚度最大,生油指标高、成熟度好、生油潜力大,是主要的油源层段;三角洲前缘沉积体系为油气成藏提供了丰富的储集空间;蒸发岩类是潜江凹陷内最理想的区域性盖层;潜江组地层中有规律展布的断层发育带使得大面积分布的含油岩性在侧向经断层、构造的封挡形成多个有效的复合圈闭。周返断裂带主要形成2种岩性油藏:在单斜背景上砂体上倾尖灭,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气藏,或在断鼻或背斜构造背景上,河道砂体受断层切割形成断层 岩性油气藏或构造 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南阳凹陷南部陡坡带成藏主控因素的分析,认为烃源岩、断层、砂岩储集体分布及其物性是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油气生烃中心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靠近南阳凹陷南部沉降中心的储集体具有较优越的油源条件,以发育断层控制的构造油气藏为主;断裂在油气运移、聚集及成藏过程中主要起输导及局部侧向遮挡的作用,断层是否封闭是其成为油气运移通道的关键;研究区油气藏主要分布于三角洲前缘部位,储层含油气性与其物性特征具有良好的相关性。总结出南阳凹陷南部陡坡带的油气成藏规律,晚期混源的油气沿断层垂向运移和砂层侧向运移聚集成藏,并根据多项评价指标及勘探程度提出了1个有利的勘探目标,即位于边界断裂下降盘边缘的核三段一亚段砂体(砂体Ⅰ)。  相似文献   

11.
对潜江凹陷王场地区5口井9块流体包裹体样品的荧光观察,4口井4块样品显微测温、测盐、激光拉曼、荧光光谱等系统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潜四上段砂岩储集层共经历了6次热流体活动,其中发生过2期油气充注成藏事件,并以第二期充注成藏最为重要。结合埋藏史—热史分析认为,王79井所在区域油气成藏时期分别为35.9×106~37.8×106a(始新世晚期到渐新世早期)、26.9×106a(渐新世晚期);王78井所在区域油气成藏时期为30×106~32×106a(渐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12.
潜四下亚段是潜江凹陷重要的生储层系,基于地层埋藏史及热史的恢复,定量模拟了潜四下亚段油气的生、排、运、聚特征。结果表明:潜江凹陷现今热流值为40.20~47.99 mW/m2,古热流经历了3个演化阶段,即早期(45.0~41.0 Ma)快速升高阶段、中期(41.0~26.5 Ma)持续升高阶段和晚期(26.5~0 Ma)逐渐降低阶段;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现今成熟度Ro为0.45%~1.58%,多数大于0.55%,其底部烃源岩进入生烃门限和达到生烃高峰的时间分别为41.0 Ma和29.0 Ma;潜四下亚段烃源岩的排烃期为33.6~26.5 Ma,26.5~0 Ma排烃量较少;潜江凹陷油气运移路径受流体势和古构造面的控制。潜江凹陷存在7个有利油气聚集区,其中以Ⅰ,Ⅱ,Ⅳ,Ⅶ最有利,主要是因为近源、储集性能好、油气运移动力强和运移距离短。  相似文献   

13.
中国陆相盆地页岩油资源丰富,页岩油作为国家油气资源接替的新阵地,加强陆相盐湖盆地盐间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可为中国东部陆相盆地页岩油勘探提供重要依据。为此,以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盐间页岩油为例,突出烃源层系页岩油资源潜力评价的有效性与创新性,优选出以TSM盆地模拟法为主,辅以体积法、热解参数法及资源丰度类比法的页岩油资源评价方法,进一步明确了页岩油资源潜力及有利分布区。潜江凹陷潜江组盐间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13个单韵律层、1个复韵律层,预测地质资源量8×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1.26×108 t,其中潜34-10韵律层资源量最大;平面上,预测潜江凹陷中北部是潜江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区,其中,Ⅰ类地质资源量2.43×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0.38×108 t,Ⅱ类地质资源量5.57×108 t、技术可采资源量0.88×108 t。  相似文献   

14.
江汉盆地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白云岩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潜江凹陷位于江汉盆地,其古近系潜江组以含有由富有机质白云岩和蒸发岩组成的193个韵律层为特征。然而,潜江凹陷古近系潜江组白云石的成因一直存在争议,限制了进一步对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工作。根据盐间层岩相与矿物特征研究潜江组盐间层富白云石岩相的沉积成因。根据沉积特征观测(岩心和薄片)和矿物组分数据,可识别出3种主要的岩相结合:薄层-纹层状泥晶白云岩、纹层状含云泥晶灰岩和夹钙芒硝层状泥晶白云岩。研究发现前两种岩相组合纹层特征明显,可见有机质纹层与无机纹层交互现象,说明形成于水体较深的还原环境。白云石与方解石晶体含有有机质降解孔,且白云石与黄铁矿和有机质薄膜共生,说明其成因与微生物诱导活动有关。浮游微生物和底栖藻分别控制了方解石和白云石的沉淀。这些岩相组合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最后一种岩相组合具有较高的蒸发矿物含量和陆源碎屑物质,说明其形成于相对浅水环境。高盐度和强烈陆源输入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此次研究发现盐湖内白云石的形成受微生物活动和蒸发环境控制,不同的成因对岩相沉积特征和有机质富集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潜江凹陷潜江组元素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潜江凹陷是一个小型内陆断陷湖盆,湖盆中的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及其有关元素比值呈现出明显的旋回变化特征,而其中元素的含量及比值的变化、组合都在一定程度上指示着古气候的演化历程。通过分析Sr、Ba、Ti、Mn等15种元素含量和Fe/Mn,Sr/Ba等六种元素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古盐度及岩心资料,对潜江凹陷潜江组沉积时的古气候作了系统的研究,基本上分出了相对潮湿型、炎热干旱型、温暖潮湿型和干湿交替型四类较为特征的古气候类型。  相似文献   

16.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的基本理念与原理,结合潜江凹陷潜江组测井、地震及岩心资料,将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旋回层序,同时建立了该凹陷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模式。潜江组沉积时期。潜江凹陷为一北陡南缓的箕状凹陷,受沉积物源分布和古地形的影响,潜江组各层序发育时岩性分布各有差异,除凹陷北部及西北部为碎屑岩分布区外。其他大部分地区则被盐岩、泥膏岩所占据。因此,在进行层序地层研究时,分为碎屑岩层序和盐岩层序2种沉积类型。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古地形、岩心观察、测井曲线等特征.认为潜江组发育三角洲、淡一半咸水湖、盐湖等沉积体系。潜江凹陷碎屑物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自于西部及北部。以西部荆门物源为主,汉水、乐乡关及永隆河物源次之。总体具有北部单向远物源、西强东弱、继承性供给的特点。研究区总体上。自北西向南东方向,由三角洲沉积体系变为淡-半成水滨浅湖沉积体系.再变为盐湖沉积体系。潜江凹陷砂体主要呈北西方向展布是岩性油藏发育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8.
潜江凹陷潜江组T-R旋回层序与非构造圈闭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潜江凹陷为一陆相断陷湖盆.运用T-R旋回的基本概念与原理,结合潜江凹陷测井、地震及岩心资料,将潜江组划分为8个三级T-R旋回层序,同时建立了该凹陷T-R旋回层序地层学模式.在此基础上,识别出扇三角洲、湖底扇和深湖-半深湖等沉积体系.查明了该区主要层段的砂体分布规律,确立有利于非构造圈闭发育的砂体类型,并提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