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追溯普韦布洛传统建筑历史及其现代演绎过程.分析普韦布洛建筑和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归纳出普韦布洛传统建筑的特点.以及普韦布洛复兴风格建筑受到传统建筑和西方文化影响的阶段发展特征。以期反映普韦布洛建筑基于自身环境的建造智慧.借此对当今的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2.
正具体来说, 该项目位于圣克拉拉普韦布洛(Santa Clara Pueblo)郊区的一个重要山脉上。该镇具有悠久的普韦布洛陶器制作传统,方法是将当地的沙子(回火) 掺入其中。该项目计划提及该地区的文化资本,并在这里设立了一个陶艺中心。它展现出人造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Specifically, the project is placed along a significant mountain range in the outskirts of the Santa Clara Pueblo. The town has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 of pueblo pottery making using a process that introduces local sand (temper) into the mixture. The project’s  相似文献   

3.
美国特种运输公司Emmert国际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经过将近1000英里的路程.将重413美吨的蒸汽机运送到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的科曼奇3号发电站。这项运输作业筹划了整整两年。  相似文献   

4.
美国特种运输公司Emmert国际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经过将近1000英里的路程,将重413美吨的蒸汽机运送到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的科曼奇3号发电站.这项运输作业筹划了整整两年.  相似文献   

5.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2009,(9):I0034-I0034
美国特种运输公司Emmert国际从德克萨斯州休斯顿经过将近1000英里(1609公里)的路程。将重413美吨(374.7公吨)的蒸汽机运送到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的科曼奇3号发电站。这项运输作业筹划了整整两年。  相似文献   

6.
王宇  王旭 《住区》2022,(3):41-50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民居空间受到城市化的影响,原住民的行为、心理和角色都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宗族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已经消失,但物质结构实体却由祖辈流传下来继续使用。面对物质结构实体与当代传统村落原住民生活需求之间的差异,急需改善传统民居的生活空间环境。本文以UWB定位实验获取客观行为轨迹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徽州传统村落屏山村中两座典型民居中原住民当下真实的生活方式,了解原住民在当代对空间的使用状况,为传统民居进一步空间优化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时间的城堡     
项目坐落在一个与直布罗陀海峡上的山谷遥相对望的山坡上。由于当地是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而冬天舒适,而塔里法劲风影响的缘故,一年四季都是潮湿的。因此设计师运用了“pueblo(普韦布洛)”的概念和现代语言,将其打造成一个300平方米的“cortijo”(现代别墅)。在西班牙语中,普韦布洛即村落的意思。有的村落用砖形石头垒起村庄围墙,有的围墙很高,高达20余米,看上去整齐坚固,十分壮观。村落排列整齐,就像人们搭起的积木一样。村庄的围墙周围设有矮小的门户。  相似文献   

8.
周培 《安徽建筑》2012,19(5):16+22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在抵御战乱和防御原住民纷扰的过程中修建的一种"聚族围居"的建筑样式。客家围屋之诸生相,记载着客家先民颠沛流离的异乡生活,同时也阐释了客家人的世界观和精神特质。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0):179-180
历史上哈萨克族是个游牧民族,创造了其具有特色的游牧文化。游牧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古代历史时期对哈萨克族的生存、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了现在对科学和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显示出了其不适应的一面。哈萨克族的传统游牧生活模式,限制了本牧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给牧民带来了很多不便在生活和生产上。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国家扶贫攻坚政策和大规模牧民定居工程的实施,哈萨克牧民千百年来的游牧迁徙将不再是生产和生活得主要形式。因此,解决牧民因生态环境、生态资源和社会经济等而产生的问题可以在随着牧民定居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出现而大大改观。我们可以说定居是哈萨克族从贫困中,落后中解脱自己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0.
西四北改造     
一、死结 中国历史任何一次有关四合院街区的改造的尝试.都是以迁走原住民为代价,去换取对四合院传统街区的保护.大多关注于四合院街区物质形态.忽视其居住文化和生活方式保护和延续。  相似文献   

11.
魏薇  王玉英 《华中建筑》2009,27(11):104-106
该文以复兴传统手工业为出发点,从"街"、"坊"、"院"、"居"等传统概念入手,建立一种老街更新改造的新思路——"百工坊"。通过对传统空间模式和生活模式的探讨,在保留传统生活模式基础上,对老街地块更新改造的具体内容包括规划设计方法、改造方式及建筑设计思路等方面深入分析,同时对老街肌理,功能结构及改造方式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提出延续小城镇街道肌理的设计手法,建立了新的"坊居"模式建筑类型。  相似文献   

12.
新时代背景下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性空间产生了重要影响,本土营造是积极尝试将民族文化传承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结合的一种规划方法。本文以摩梭“女儿国”小镇规划为例,在解析摩梭族本土营造经验以及其对传统摩梭文化空间影响的的基础上,通过本土要素的提取、空间组织关系的梳理,结合现代生活需求,重构空间秩序,达到促进景区与原住民和谐发展的目的,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开发建设提供技术思路。  相似文献   

13.
《住区》2015,(3)
<正>生活方式关乎两个问题,第一是我们以什么方式生活,第二是我们作为一个群体如何与他者不同。环境是生活发生上演的时空场景,生活方式与环境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某种相对长期稳定的生活方式会促成某些环境特征,例如我们的传统生活与历史街区;而特定的环境也会影响我们生活方式的选择,如同城镇化现代化以来我们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  相似文献   

14.
在中外旅人络绎不绝地欣赏和赞叹古城苏州的背后,老街巷原住民的生活方式与过去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着眼于苏州老街巷居民对传统室外空间的使用类型、使用习惯,以及由这些类型和习惯引发的住户之间交流的模式,发现“小桥流水人家”正趋于环境恶化,室外生活方式和交流习惯临近灭亡;出于传统文化保护等原因,现代化发达的生活方式没有及时引进,生活于当地的人们已不满足于居住此地.节选水乡街巷典型片段,以其间民房废弃地实验性境域设计为题,进行传统与现代交融生长的思考性探索.  相似文献   

15.
何莹  顾红男 《住区》2021,(2):16-22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艺术家等创意中产阶级1通过租住的方式进入传统村落,产生了原住民与租住者人群的“共处”空间.“共处”空间的产生不应仅仅为了打造艺术家的世外桃源,提高原住民和租住者人群的融合度、推动传统村落的振兴与发展更是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以张家楼村为例,通过行为平面方法和实地访谈法对“共处”空间原住民与租住者人群行...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素有"鹤乡"之称,区内河流纵横、资源丰富。坐落在保护区旁的扎龙村保存了许多满族传统民居,这些民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它们见证了满族文化和东北原住民族的文化融合。本文介绍了扎龙村的历史背景及满族民居概况,通过对当地传统满族民居的实地调研,从民居建筑各个组成部分剖析了其独特的建筑形制,最后结合当地现有条件从政策制订、使用主体、思想宣传三个角度提出了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传承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对传统聚落的物质空间认知已日益科学、细致和客观,然而对"使用者主观感受"方面的调查尚有所忽视。本研究基于"集体记忆"和"城市意象"理论,选取黔中地区的鲍家屯村和高荡村作为研究对象,对传统聚落中原住民和外来者的空间集体记忆特征及成因进行探究。研究发现:两村原住民和外来者的集体记忆均呈现出多样性,但原住民的意象要素数量普遍高于外来者。相对而言,旅游开发程度较低、保留原始生活方式较多的鲍家屯村的意象要素丰富度显著高于高荡村。上述研究发现有助于更全面的理解黔中传统聚落中的"文化-空间"互动关系,对其可持续性发展和规划设计提供更为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门廊,是传统日式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但是随着东京的地价日益昂贵,越来越多的建筑都放弃了门廊的设计,门廊也成为生活在都市里的日本人怀念的对象。本案是位于东京的一处住宅,其设计的原理来自"生活在螺旋中"(life in spiral),当地的建筑师Hideaki Takayanagi大胆设计,阐释了全新的"门廊"理念,让传统的概念在当下的现实中找到新的依存方式。同时,建筑也是对城市住宅的开放与封闭概念的一种探讨与尝试。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活着勤劳的朝鲜族人民,是我国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这里的人们沿着河流,依着山脚,开发了大量水田,其能歌善舞丰富乐观的民族文化造就了其特点极强的生活习惯和传统民居。其中的一些处理方式深深地影响着现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们。比如说在北方寒冷地区住宅中地面采暖的方式就是受朝鲜族满铺火炕的影响,这种通过埋在楼板水泥面层内的高强塑料管进行热水循环的供暖方式以其受热均匀,不占空  相似文献   

20.
德国学者迪特里希·施万尼茨在《欧洲:一堂丰富的人文课》一书中关于"城邦"有深刻的诠释。他在书中写道:"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200年,雅典人认为,只有在公共生活中,才能发挥自己的全部天赋,这种全面的公共体形式被人称为城邦,这个词不仅代表城市,更代表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让人引以为自豪的生活方式。"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们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所在。城市不仅给我们带来繁华、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