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房屋建筑破坏倒塌,通过对砌体结构和工业厂房、设备及设施的震害调查与分析,对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的三水准设防和抗震设计基本要求进行探讨,分别对比了在遭遇"小震"、"中震"和"大震"情况下,按一定设防烈度设计的房屋建筑的破坏状态,判别是否达到了设防目标。结果表明,在1990年以后设计建造的房屋建筑,基本都能达到三水准抗震设防目标,严重破坏或倒塌的大多是建造年代较早、设计不满足规范要求或施工质量存在问题的建筑。针对抗震设计规范中有关结构整体性、传力路径、地基基础、抗震缝、疏散通道、设备和设施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对照实际震害情况,包括过去地震震害情况,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意见。对震前经过加固的建筑物在地震中的表现作了介绍,证明了结构抗震加固的效果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以"三个水准"来表达抗震设防目标,即"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对于现有建筑物的抗震鉴定和加固,要使加固后的建筑物在后续的使用年限中具有与原设计相同的概率水准,抗震鉴定和加固时就需要给出相应使用年限的"三个水准"设防目标的地震动加速度(PGA),作为地震作用的计算依据。本文依据极值Ⅲ型概率分布函数,给出不同使用年限下"三个水准"设防目标相对应的地震烈度,进而换算出相应的地震动加速度(PGA),最终给出后续使用30年和40年的"三个水准"设防目标的地震动加速度(PGA)与50年的地震动加速度(PGA)的比值,方便设计人员使用。  相似文献   

3.
《门窗》2017,(5)
我国现存大量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城镇房屋,至今服役时间在30年以上,由于抗震规范的修订,设防等级的提高,许多建筑不满足新规范的抗震要求,因此,从人民正常生活、生产或经济的角度来看,需要对建筑进行抗震加固。针对传统的"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三水准设防思想的局限性,进一步细化三水准设防,加固建筑的抗震性能,同时减轻结构破坏,降低人员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4.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延性大小反映结构的塑性变形能力及耗散地震能的能力大小,保证结构的延性是提高建筑抗震性能的重要措施.从提高钢筋混凝土结构延性的措施、抗震措施、构造的破坏形态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表明采用合理的结构构造,提高结构的整体性,增强抗震结构的延性性能,可以保证建筑结构实现抗震设防,达到"三水准"的抗震设防标准.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建筑抗震设防思想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建筑抗震设防思想的指导性作用。详尽地阐述了近现代建筑抗震设防思想的演化进程,即由单一的生命安全目标向多水准多目标以及基于性能的动态目标演变的过程。全面介绍了现阶段我国"三水准"的抗震设防思想,并对正确理解三水准设防目标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阐述了国外主要抗震规范的设计思想现状。通过对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技术对策的现状的分析,及与世界主要国家规范的对比,揭示了目前我国建筑抗震设防技术对策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建议。最后,肯定了我国三水准设防在理念上的领先水平,并结合我国社会对抗震设防需求的变化建议了抗震规范进一步修订三水准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利用学校虚拟仿真试验平台对抗震概念设计中平面扭转不规则的建筑进行虚拟仿真试验,使学生真实体会到扭转不规则对建筑抗震性能的影响。虽然该类建筑按照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能够满足"三水准"设防目标,但在遭受超越罕遇地震时,平面扭转不规则的结构更易倒塌。可视化的虚拟仿真试验教学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深圳第二高级技工学校建筑不能满足抗震设防要求的情况以及学校建筑特殊的使用要求,采用屈曲约束支撑进行加固设计。计算表明:采用屈曲约束支撑可以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较之普通钢支撑,屈曲约束支撑加固后的建筑物基底地震剪力和倾覆弯矩大幅降低,建筑物原结构构件基本无需再加固,使加固费用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水准抗震设防的传统结构虽已逐步控制了建筑倒塌和人员伤亡,但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仍然巨大.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震后修复成本较小,能够减少地震造成的经济损失.但三水准抗震设防由于其局限性无法充分体现可恢复功能结构的优越性,因此,前期提出了可恢复功能结构体系的四水准抗震设防目标:小震及中震不坏,大震可更换、可修复,巨...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校舍乙类建筑鉴定与加固抗震设防目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我国抗震设防标准进展,探讨了我国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在不同重要性类别建筑的抗震设防以及现有建筑抗震鉴定、加固目标和标准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并给出了既有校舍乙类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的抗震设防目标和抗震验算地震作用取值的建议。希望有助于搞好校舍乙类建筑抗震鉴定与加固。  相似文献   

10.
估计不同服役期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准的简单方法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三个设防水准的概率含义进行了讨论。指出除基本烈度地震以外 ,另外两个水准的概率含义是不明确的 ,只能从平均意义上去理解。根据规范中考虑的三个概率水准的设防烈度之间的平均相互关系 ,建议了一种可以用于估计不同服役期结构抗震设防烈度的简便方法。这样确定的设防烈度虽然不能很好反映当地的实际情况 ,但是可以反映设防烈度随服役期限变化的一般趋势 ,故可作为确定一般工程设防烈度的参考。此外 ,还讨论了建立与三水准设防相对应的基本加速度和设计反应谱放大倍数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汶川地震建筑物震害的调查,从地表破裂带、地质灾害、地面震动三方面对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倒塌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建议了减轻建筑物震害的有关对策,以期为今后建筑选址及抗震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汲取汶川地震城乡房屋和基础设施破坏严重、救灾极其困难等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在城乡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增强其抗震能力的若干问题,以期提高城乡整体抗震减灾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年地震震害的几点启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在简要回顾地震工程的发展和近几年地震灾害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强调了地震工程研究和抗震防灾工作中有待加强的以下问题 :非抗震建筑的改造与加固 ,抗震工程项目的管理 ,近源强地震动 ,断层引起的地面位错 ,性能抗震设计和结构抗震控制的新技术等  相似文献   

14.
地震保险是各级政府、地震部门和保险公司相结合,共同推进综合防震减灾工作的一项重大措施,目的在于,在发生地震后能够为参加财产保险的单位或家庭提供及时、充分的经济补偿,支持受灾企业及时恢复生产经营,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而且还能起到安定人心、稳定社会的作用。本文针对地震保险的现实意义,分析讨论了国外国内开展地震保险的情况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建立地震保险制度,并对其中的问题做了进一步的探讨,还对今后地震保险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住宅小区的抗震设防工作不能仅对单体建筑抗震设计,还必须从规划上综合考虑地震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分析规划时抗震的影响.分别从建设场地和建筑形式的选择、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小区生命线系统、和次生灾害预防4个方面探讨了住宅小区抗震规划中应注意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地震灾害损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结构的破坏程度 ,针对不同建筑结构震害的具体特征 ,提出了结构型式、震害损失及工程投资之间关系的一般评价方法 ,为地震区进行建筑结构型式优化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系统分析了防震减灾思路的扩展,意在通过对建筑造型、结构体系的选择和整体规划等方面的研究来应对地震,鼓励采用隔震、减震等抵御手段。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5.12地震房屋震害分析及抗震对策建议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介绍了四川汶川强烈地震发生后主要地震影响地区的灾情。分析了房屋震害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实际发生的地震超过抗震设防烈度;部分建筑未按国家标准设计与建造或原来的抗震设防标准比较低。建议灾后应进一步完善国家地震区划图和建设标准规范,适当提高抗震设防标准,做好地震区震害调查和重建的整体规划,将村镇建筑纳入国家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9.
王玉岚 《国外建材科技》2009,30(5):60-64,73
基于汶川地震造成的建筑结构震害分析,从正确进行建筑物选址、注重抗震设计、提高低烈度地区的抗震设防标准、全面实施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改造、提高学校和医院的抗震设防标准、开展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性能研究、推广和应用新型抗震建筑结构体系、加强建筑工程的质量监管、增强全民的抗震意识等方面探讨了提高建筑结构抗震安全性能的措施。结果表明,严格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设计并保证施工质量的建筑物,是能满足“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相似文献   

20.
城市抗震防灾空间布局研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保障城市在巨灾、大灾、中灾情况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和居民生命安全为前提,重点研究了城市防灾对城市规划和建设的限制性条件,合理规划城市防灾安全空间架构和布局,规划防灾基础设施和城区防灾建设要求。本文最后在对徐州市地震环境和规划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从防灾减灾功能性角度探讨了徐州市抗震防灾空间的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