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一颖  李勇 《山西建筑》2007,33(34):17-19
对建筑空间中人的视知觉进行了研究,并对比例、尺度、序列、图和底的关系,光影、色彩、材质、符号等建筑空间形态要素及其表达进行了分析介绍,指出建筑师是利用空间中视知觉的规律和特点,用空间形态的语言来表达其设计思想,从而在设计当中自然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2.
从环境的构成分析入手,讨论了环境知觉与人行为的作用与反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建筑空间的构成,形态的心理效应及建筑空间形态的涵义作了一定的分析,以期探索出一条体现实间的形态意义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3.
该文基于格式塔心理学的视知觉,分析了视知觉的完形性、相似性、接近性这三大特性,并从这三大视知觉特性出发总结出设计方法,运用于凹舍建筑空间的解读,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在视知觉作用下建筑空间的形成,此时反映出来的是人们在不同空间里产生的丰富心理世界。通过此方法设计出来的建筑空间,理性又不失感性,能使人们对其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知。建筑师若能从心理的角度出发,设计出的建筑空间也将更容易被人们领悟及感知。  相似文献   

4.
5.
文章以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实践为例,阐释绘画性空间在建筑设计中的转译过程与实际应用表达.文章结合知觉现象学,阐述了绘画性空间的概念,梳理了绘画性空间的发展历程,介绍了绘画性空间在物理空间与几何空间层面不同的转译方式以及案例分析.探讨空间概念新的意向性——知觉形式的对称概念以一种内在逻辑的形式在绘画与建筑两个领域所建立起的关联空间以及扎哈·哈迪德鲜明独特的设计风格在这种空间中所强调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贾芳 《城市住宅》2021,28(1):85-88
为应对后疫情时代博览建筑中人际交往的安全问题,并针对建筑师忽视展陈空间之外的路径空间及观者身体感官体验的现状,阐述博览建筑路径空间需重新规划路径并将观者的感官体验置于首位,对空间材料、光影、色彩、空间气氛进行综合审视设计,试图提供入口、廊、楼梯等路径空间知觉体验性设计思路,以满足博览建筑唤醒观者身体知觉和体验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7.
刘小源 《华中建筑》2020,38(6):127-130
该文从建筑现象学延伸的知觉体验这一理论为背景,着眼于今天已逐渐衰落和消亡的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以成都茶馆这一川西地区具有典型性的大众性场所为例,对其进行知觉体验的梳理以及意蕴的剖析。通过分析人在这一场所中的独特感知与体验,从场所整体感受到知觉个体探寻,归纳出成都茶馆的场所特点和空间意蕴,逆向实现传统公共休闲空间的场所恢复。这一思考使人得以重新审视城市传统公共休闲空间,为地区的空间恢复与保护提供了一种视点。  相似文献   

8.
从环境的构成分析入手,讨论了环境知觉与人行为的作用与反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建筑空间的构成、形态的心理效应及建筑空间形态的涵义作了一定的分析,以期探索出一条体现空间的形态意义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9.
许婧  宋畅 《城市建筑》2022,(4):114-116,147
曲线是一种自然柔和的线形,它本身所具有的柔和性、自然性、复杂性促成了建筑的多样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大众审美与心理需求.文章基于人的视知觉体验,从曲线元素在建筑中一些实际案例的运用来分析曲线在建筑中给予人的"艺术"或"情感"的语意表达,探讨曲线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解晴  马中军 《山西建筑》2012,38(25):11-12,59
结合建筑的本质,以居住建筑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设计的起源,分别阐述了行为空间及知觉空间的功能设计要点及应用实例,指出建筑设计的源泉来自于多样化的人性需求,因此设计建筑时应研究人的行为模式、生活轨迹、心理感受等。  相似文献   

11.
薛妍  陈一 《室内设计》2017,(6):96-99
作为空间的认知主体,人在探索与认知环境的过程中具有整合场所感知的特点,通过空间拓扑关系认知形成知觉图式,进而自发营造出特殊场所氛围。目前,许多寺观园林的研究浮于表面,止于平面构成关系分析,缺乏对人在空间体系中的知觉体验以及对场所氛围感知的关注,本文基于对成都经典道观青羊宫现场调研与资料整理的基础上,通过研究知觉的图式化过程探索道教氛围空间的组织架构手法,希望对道观空间以及其他特殊场所氛围古迹的研究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2.
胡佳 《现代装饰》2021,(1):9-10
新形势下,不少建筑是构成城市空间环境的基础,更加强调的是"美观性"与"艺术性".建筑作为情感物化的载体,可以使用独特的建筑空间方式,将其精神呈现到大家的视野当中.不仅可以加大建筑艺术的情感化和空间表达之间的关系,还可以为城市建筑寻找更多的感情化和人性化,表现不一样的空间方式.建筑空间不该是"失落的空间",需要在情感化、...  相似文献   

13.
与其它类型建筑不同,大空间建筑并非以多样的空间组合传达对空间形式美的理解,而突出对整体空间的覆盖与包容,它所强调的空间美学形式是统一、完整。在此基础上人与建筑物接触部分的细部,其形态以及质感更容易建立研究对象的关联性,是一种建筑构造及建造表达,对于观察和体验建筑的整体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从视觉引导、节点形式、材料搭配三个切入点,探讨了大空间建筑细节表达的思路与策略,揭示了大空间建筑细节设计同其相应结构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4.
折叠结构是三维空间的一种特定系统。论文详细阐述折叠结构,介绍折叠结构的应用,分析折叠结构的分类,并对折叠结构的特征进行总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是中国地域性和深厚文脉的外在表现,它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其中以纪念性空间的秩序最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各种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重构,为实践中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线索。该文以渭南圣德象山生态公墓项目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想为例,分别从定向和轴线、区域和氛围、尺度的控制、意象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纪念性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16.
张媛媛  朱永强 《城市建筑》2022,(10):148-151
随着建筑技艺和空间需求的变化,佛教建筑逐渐突破了传统的建筑形式,开始探索建筑的现代化表达。本文对传统佛教建筑与现代佛教建筑的功能、空间和设计手法进行比较。通过分析中国大陆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非宫殿式的现代风格的佛教建筑——睢宁水月禅寺,探究现代佛教建筑与宗教空间意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褚作勇 《山西建筑》2005,31(11):151-152
从建筑学专业CAD课程的发展趋势出发,强调了建筑CAD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阐明了建筑CAD课程与建筑学其他课程的关系,提出了以设计表达为导向的建筑CAD课程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邹磊  张玉良  王玮 《城市建筑》2011,(1):108-110
本文研究了当代大空间建筑形态创作的拓扑化趋向,归纳总结拓扑化形体表达的三方面,即平滑变形、多维折叠、场域模拟,并结合实例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9.
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解读,归纳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设计核心,并尝试从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角度,探讨过渡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的意义,为当代岭南建筑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20.
陈莉 《四川建材》2016,(4):130-131,138
哲学现象学是20世纪在西方流行的一种哲学思潮,之后被建筑学领域所吸收应用,成为建筑现象学。本文从哲学现象学、感知现象学到建筑现象学对感知现象学的应用和继承关系进行梳理,并对已有建筑设计作品中的现象学精神进行发掘、分析,从而表明了基于知觉现象学下的建筑设计手段能够使人在知觉体验中获得更为深刻的空间感受,使建筑设计中融入对建筑本质的理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