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汉军 《华中建筑》2003,21(1):22-24
在揭示传统文化尚中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中庸》理论思维的思想文化意义;试图通过传统建筑木框架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传统建筑单体的形成与变化,传统建筑类型的分化与发展,传统建筑群体组合的变化与发展,特别是中国建筑的现代重建与发展,揭示中国建筑以人为本的尚中观念和中国建筑道不远人、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相融合、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吴永新 《城市建筑》2013,(22):48-48
我国古代建筑几千年来形成了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这种用结构构件作为装饰的方式,同时反映了中国古人对于建筑装饰的文化观念。以下通过几种中国传统建筑构件,来阐述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中的厌胜观念。  相似文献   

3.
一、中国建筑源远流长,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的基本体系没有大的变化,也没有消亡,直到我国封建社会末期,都能满足中国人的建筑需求。世界别的地方也有过一些古老的建筑体系,而它们不是一变再变,便是早早夭折,象中国传统建筑这般长寿的建筑体系,全世界没第二个。长时期以来,我国建筑学者对中国传统建筑做了深入的研究和阐释,成绩卓然。不过,人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评价,似乎偏于说好的一面,对其缺点和不足之外,则少有评述。这可能同“为贤者讳”的习惯有关,这也是一种传统。实则中国过去的建筑体系是存在缺点的。譬如,中…  相似文献   

4.
马国馨 《建筑学报》2012,(2):114-116
2011年是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宽麟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40周年,杨宽麟先生的哲嗣杨伟成先生筹备出版一册纪念和回忆他父亲的文集《杨宽麟(1891-1971)——中国第一代建筑结构工程设计大师》,我想这对于结构学界、建筑学界、建筑史学界、对于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对于杨宽麟先生郡是极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门窗》2014,(8)
中国建筑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与演变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体系,它宛如一座缩小版的宇宙,体现着我国人民对自然的崇拜、敬佩之情,不管是哪一种建筑结构,都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本文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国传统建筑装饰中民俗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建筑超稳定结构的系统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松乐 《华中建筑》2003,21(2):87-88
在漫长的几千年古老岁月中,中华民族以独特的文化孕育了一脉相承连绵不绝的木结构建筑体系,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使我们不能不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伟大和成熟而折服;但同8寸我们也看到,这一体系几千年来没有产生过根本性的突破和原则性的转变,它的进步显然已受到了一定的局限。试图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再认识,其目的不但在于对传统建筑发展历程的反思,更多的是对建筑历史学方法论研究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冯晋 《中外建筑》1997,(6):19-21
这是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冯晋先生于去年参加长沙“建筑与文化”会议的一篇论文。他在回顾本世纪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研究发展状况之后指出:在中国建筑传统研究中开辟新维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通过中国诗传统来研究中国建筑传统的所谓新维度:意义和体验。为了说明这新方向和新方法,他选自《诗经》中的诗歌做实例。这一实例分析和理论阐述揭示了中国悠久建筑传统底蕴的可能性,同时为当前中国现代化中的文化保护及传承问题的讨论提供了一个新的学术性的基础。本刊分两次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一伟大的中华民族,谛造了伟大的华夏之邦,也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其中就包括经历了几千年并被一贯继承与发展的中国传统建筑。它的建筑类型品种众多、结构体系自成一格,外  相似文献   

9.
中西传统建筑结构的宏观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武生 《华中建筑》2002,20(2):88-91,103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构建筑为代表,而西方传统建筑以石构力代表。中国传统的木构体系由于耐久性、防火性不好而使流传至今的传统建筑不多,而西方传统建筑则不同,建筑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传统建筑之不能持久深恶之,并为中国传统建筑不能砖石化深感遗憾。然而,从结构工程技术的角度来看,传统中国建筑与西方同期建筑相比是相当先进的,其优点也十分明显,因此,我们在对待传统建筑上面完全不必厚西薄中。而对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视角下的分析,亦有助于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10.
此文是在杨永生先生为韩国建筑学会主办的《建筑》杂志1995年12月中国建筑专号而写的《中国建筑界的精神食粮》一文基础上完成的,原文于1997年1月以笔名勇升发表于《南方建筑》杂志。  相似文献   

11.
张晓春 《时代建筑》2007,(2):143-143
继1999年中英文双语的《中国建筑实践》.2001年的文集《思考建筑》、2006年英文的《建造革命(Building a Revolution:Chinese Architecture since 1980)》等书之后.薛求理先生的又一本探讨中国当代建筑实践的著作《全球化冲击——海外建筑设计在中国》于2006年底出版。与前几本书不同.薛求理先生将目光集中在近30年来国内建筑发展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海外建筑师涌入国内建筑市场,完成和正在从事大量重要项目的建筑设计。薛先生把这些在国内建造的、由海外建筑师设计.经和国内的设计力量合作而完成的建筑作品视为一种“新移植建筑”。客观而言.海外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不仅参与改变了中国城市建筑的风貌.带来了新的建筑设计和管理方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境内外建筑师的竞争和国内建筑的发展。然而.海外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究竟如何、并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建筑的发展和城市生活?是否百利无害?而隐藏在这些问题后面的.则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由海外建筑师引起的关于“传统/现代”、“中国/西方”、“全球化/民族性”等命题的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12.
曹娟 《中国园林》2007,23(1):4-5
2006年12月25日下午《,中国古代园林史》《、中国造园史》首发式暨弘扬中国传统园林文化论坛在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举行。首发式由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主办,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承办,与会者约200人。《中国古代园林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园林专业创始人汪菊渊先生(1913-1996)的遗著《,中国造园史》是我国著名造园学家陈植先生(1899-1989)的遗著。两位先生皆有志于系统总结中国传统园林文化,几乎耗费毕生精力收集古籍文献、现场考察、研究整理,20世纪80年代初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现国家建设部)为两位先生立科研课题,分…  相似文献   

13.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源远流长、独立发展的一个体系。这种建筑体系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可知:至迟在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直到清末(即二十世纪初页)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结构和布局原则;而且传播、影响到周边邻国,为世界建筑技艺的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迥异于西方建筑的独特之处。它有着强烈的个性、它被赋予独立的人格,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种专门技术,主要靠师徒相传,口授心领,建筑专著数量极少,且不受重视;年代久远的木构建筑物又因自…  相似文献   

14.
此文系吴焕加先生著《中国建筑:传统与新统》一书的前言。此书尚未出版。  相似文献   

15.
网上热点     
《时代建筑》2007,(6):147-147
每月话题 1.中国建筑文化再反思(作者:叶廷芳、张良皋) 《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反思及展望》是作家叶廷芳先生发表在2006年9月7日的《光明日报》上的文章.该文以东西方建筑之间“彼此的文化精神反观和对照”入手,“从反思的角度,着重谈建筑文化中制约发展的,值得认真思考和克服的”六个负面现象。  相似文献   

16.
张钦楠先生的《中国古代建筑师》一书以朝代为线索在不同章节涉及了魏晋唐宋文人对相应时期的建筑的影响,文章以此书为基础将中国古代文人对中国建筑之影响集中探讨,期以揭示中国古代文人之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缘起: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的《建筑与文化》杂志的总策划金凯生先生,在《建筑与文化》的几年实践中,越来越感到周易文化对中国建筑的影响之深远而广泛,拟开设“建筑与周易文化”专栏。为此特请示了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会长齐康院±,得到高度认可。遂约易学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李书有先生与齐康院士会面。  相似文献   

18.
徐虹 《建筑》2003,(11):79-81
中国建筑以它独特的结构体系、实用性与艺术性在世界建筑中独领风骚。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重实用轻理论观念的影响,关于建筑理论的丛书著作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然而,中国文人们却用他们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美学思想,把自己对建筑的体悟和感受都倾注在那一篇篇散文、诗句之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白居易的《草堂记》、梁实秋的《雅舍》等等,他们虽然不是建筑学家,但是从这些作品中,都能揣摩出他们的建筑思想,尤其是他们对自己房舍的独到见解。今天,当我们在大规模进行住宅建设时,回过头来看看这些优美的散文和诗句,却发现里面所蕴涵的…  相似文献   

19.
侯幼彬 《华中建筑》2004,22(5):19-19
在世界建筑之林中,中国建筑占有重要的一席。它是世界六支古老的、原生的建筑体系之一,而且是原生建筑中唯一的一支在本土不间断地、完整地走完古代的全过程。清王朝终止后,传统乡土建筑仍然是近代中国广大村镇的主要建筑方式,它以“活化石”的姿态一直延续到近、现代,显现出超长的持久力。它是达到高度成熟的古代建筑体系,曾经跻身世界建筑的先进行列;它也是在近代沦为弱势文化的建筑体系,经历过来自西方的强势建筑文化的激烈碰撞。时至今日,当代中国建筑正迎来吴良镛院士所说的“城市黄金时代”,成为当今世界建筑市场最热门的关注点。  相似文献   

20.
读书     
《广西土木建筑》2013,(11):87-87
本书尝试为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构建一套与西方古典建筑相呼应的建筑比例与尺度规律体系,继承和延续了粱思成等前辈学者将西方经典建筑分析方法应用于中国传统建筑并根据中国古代木构建筑自身特点加以拓展和开创的学术路线,是对应维特鲁威《建筑十书》和梁思成《营造法式注释》等诸多中西方建筑名著中关于建筑比例与尺度这一经典学术脉络的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