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低渗透油藏注气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一系列注CO2、注N2非晶区实验与水驱油实验的对比表明:①注气转注水或注水转注气都比注入单一驱替剂(注CO2、注N2或注水)提高采收率;②注CO2效果好于注N2;③CO2驱转水驱比水驱转CO2驱效果好。实验结果证明,早期注气,后期注水的开发方案,对提高低渗透油田的采油速度和采收率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CO2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CO2驱油机理、注采工艺技术等进行了论述,并对CO2驱在大庆油田的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3.
大庆油田在进行非混相CO2驱三次采油矿场试验中,出现了气体突破井产液量下降及气窜角井停喷问题,本对此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商13—22单元CO2驱室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胜利油田商13-22单元进行的CO2驱室内实验研究,确定了商13-22单元的最小混相压力,原油与CO2体系的基本物性、CO2原油的膨胀降粘效果以及现场进行驱替时的合理注入方式,提出了胜利油田CO2驱室内研究的一般思路,对胜利油田利用CO2驱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萨南东部过渡带注CO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1988年大庆油田在萨南东部过渡带开辟了注CO2试验区,1990年至1995年底先后对葡I2油层和萨Ⅱ10-14油层进行了非混相CO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两次试验均采用先进行前期水驱,尔后进行水,气交替注水方式,CO2气体注入总量各为0.2PV左右,矿场试验用的CO2是大庆炼油厂的副产品,纯度为96%,这两次矿场试验结果表明,降低了水油比和水驱剩余油饱和度,采收率提高6.0%OOIP,每增采1td  相似文献   

6.
大庆油田萨南东部过渡带注CO_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大庆油田在萨南东部过渡带开辟了注CO2试验区,1990年至1995年底先后对葡Ⅰ2油层和萨Ⅱ10~14油层进行了非混相CO2驱油先导性矿场试验。两次试验均采用先进行前期水驱,尔后进行水、气交替注入方式,CO2气体注入总量各为0.2PV左右。矿场试验用的CO2是大庆炼油厂的副产品,纯度为96%。这两次矿场试验结果表明,降低了水油比和水驱剩余油饱和度,采收率提高6.0%OOIP,每增采1t原油需注入2200m3CO2气体。  相似文献   

7.
针对长庆油田三叠系长6 特低渗透油藏物性差、水驱开发采收率低、含水上升快等问题,研究CO2 驱在该油藏中的应用。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分别对CO2 水气交替驱(CO2 -WAG)和CO2 连续气驱的注采参数进行了优选,并在此基础上对比了这2 种开发方式。得到了最优的技术方案:采用CO2 -WAG 驱技术,产油速度提高1􀆰 5 倍,单井平均产油速度为3 m3 / d,关井气油比为1×103m3 / m3,单井注气速度为1×104m3 / d,水气比为1,交替注入6 个月。模拟结果表明,20 a 预测期内,优选方案的采出程度比水驱增加了9􀆰 7%。优化CO2 驱方案适合特低渗透油藏的开发。  相似文献   

8.
油田用汽气发生器是将发生器产生的过热蒸汽和烟道气一起注入井下油层的新型采油装备,它可以实现单井注汽,并减少现有注汽锅炉排烟地面管线造成的损损失,减少空气污染。同时烟道气中的N2和CO2对开采稠油也是有好处的。总之,汽气发生器是一种新型的较为理想的采油装备,我们对汽气发生器的研究将对辽河油田的稠油开采和油田稳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注CO2三次采油地面工程中,由于采出水中含有大量的CO2气,因此对钢材的腐蚀率高达0.15mm/a以上。目前国内还没有处理这种含油含CO2污水技术。这里主要论述了采用真空法脱除CO2气的原理和工艺流程,以及现场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改性注入水对储层保护及注水状况的影响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注入水改性技术是通过离子调整的方法,去除水中的CO2和HCO^3,使水质由弱酸性变为碱性,改性处理后的水不仅提高水质,减缓了腐蚀和结垢,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改善了注水井的吸水状况,增加了油田水驱动用储量。  相似文献   

11.
中原马寨油田卫95块注弱碱水的初期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学锋  赵普春 《油田化学》1997,14(4):320-323
中原马寨油田卫95块从1995年7月底起开始注弱碱水。弱碱水是主要用Ca(OH)2处理油田采出水而得到的pH在8—9的水,Ca2+、OH-含量升高而Fe3+、Cl-、S2-含量降低。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此种弱碱性水无生成CaCO3沉析的倾向,对储层岩芯的渗透率和粘土矿物无伤害,与地层水完全配伍。与注弱碱水前相比,注弱碱水20个月期间注水井吸水剖面改善,区块储量动用程度提高,储层能量稳定,采出水pH值不变,矿化度和主要离子含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2.
在耶茨油田注蒸汽试验主要评价圣安德鲁裂缝性储层气帽中的加速过程。注蒸汽时,井下检波器监测由岩石热膨胀引起的微地震变化以期评价加热区的分布范围和垂向深度。同时,时间推移C/O比测井用来监测热驱前缘后面的含油饱和度变化。数据将综合起来评价注入蒸汽后由岩石骨架运移到裂缝系统的油体积。  相似文献   

13.
李红 《试采技术》1998,19(4):24-26
对于非均匀介质,泡沫具有选择性流动度降低特性,因此相对于CO2驱,CO2泡沫驱可以保持较均匀的驱替前缘,延缓CO2突破,提高驱油效率,是一种更为有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  相似文献   

14.
小区块油藏不同三次采油方案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江苏油田F14块的油藏条件和生产历史,设计了三种没的三次采油方案(注烃类气体、注CO2、聚合物驱),并使用UTCOMP软件分别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注CO2混相驱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原油采收率,并且由于江苏黄桥地区有充足的气源,注入成本低,是这三个方案中最优的一个。  相似文献   

15.
膨胀试验作为单井吞吐工艺试验的重要评价手段之一,在油田注CO2混相驱试验中已得到应用,然而关于注气后原油物性参数的变化规律虽然已作了些研究,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文章在CO2注气膨胀实验的P-X图,膨胀系数和原始相态参数进行拟合后,计算出注气后原油的密度、分子量、泡点处气液相偏差因子和界面张力、原油粘度等的变化规律,同时研究了PV关系和多级脱气的主要特征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CO2吞吐法在低渗透油藏的试验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针对江苏油田低渗透复杂小断块油田,其油藏分散、储量少,形不成常规注采对应井网的特点,进行CO2吞吐,在保证气源的条件下,可与压裂增产法相媲美。通过CO2对江苏油田典型原油的作用研究,分析了CO2与原油的最小混相压力;提出了在长岩心物理模型上进行的吞吐试验,明确了CO2吞吐的主要机理。同时给出了用组分模型进行吞吐数值模拟研究的结果,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在具有丰富CO2资源的江苏油田,进行CO2单井吞吐来提高原油采收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Tween80表面活性剂复合驱油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干佐  曹绪龙 《油田化学》1994,11(2):152-156
针对胜利孤东油田的实际情况,通过相态试验、动态界面张力测定、吸附与模型驱油试验,研究了Tween80/碱/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复合驱油体系的性能,提出了复合驱油体系配方:0.3%Tween80+1%碱(Na2CO3∶NaHCO3=1∶1)+0.1%PHPAM(3530S)。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复合驱油体系能与胜利孤东油田原油形成中相乳状液,动态界面张力为10-4mN/m数量级,是一种较好的驱油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东方1—1气田天然气组成的不均一性与幕式充注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天然气的主要组成(烃气、CO2和N2)在侧向上和垂向上的变化很大。烃类气(生物气除外)主要来自成熟—高成熟的中新统烃源岩;无机成因CO2可能主要是气源岩进入高成熟晚期以后,其中的钙质成分热分解或与粘土矿物反应的产物;N2则为有机成因且较无机CO2生成早。天然气组成的不均一性和同位素变化表明,该气田储集层之间存在泥岩隔层,各断块之间互不连通,甚至同一断块的个别单元储集层在横向上亦局部存在非渗透带。据此,结合流体包裹体信息及烃源岩的生气演化史,认为该区地质历史时期中至少发生过4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充注为生物气,第二期、第三期充注以CH4、N2热成因气为主,第四期充注以无机CO2为主并伴生高熟烃气。这一幕式充注过程与由于盆地深部超压释放引起的底辟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气体膜分离技术已成为一种经济有效地脱除天然气中CO2,H2O和H2S的成熟方法。本文叙述了气体膜分离技术在二次采油注CO2工艺中的应用,气体膜分离系统的工作原理,气体膜分离系统在二次采油应用中的设计,透过压力对系统设计的影响,进料气压力对系统设计的影响以及膜系统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20.
卷式膜技术在油田和石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卷式膜技术能广泛用于油田和石化行业。本文主要介绍有关卷式膜技术在CO2/CH4分离、天然气中N2的分离、H2S脱CO2和脱除钻井气中H2S等和空气、各种炼厂气和天然气等除湿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