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攻击树和Agent技术的攻击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传统的黑客攻击的基础上,讨论了攻击树的模型,提出了攻击树的一般算法和基于攻击树和Agent技术的攻击模型,并阐述了攻击Agent自身的安全及稳定性问题。这种模型使得攻击非常难以预测和防范,并大大提高了攻击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计算机木马检测方法有文件静态分析、网络通信分析、系统调用挂钩分析、行为监控等,但单一方法不足以满足木马检测实践需求。通过构建木马攻击状态树模型确定木马策略集,并依据策略集进行木马检测,最终检测出木马并确定检测的量化收益,然后反向推导木马安装、运行过程,并确定木马的量化难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攻击树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侵检测是计算机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也是当前计算机安全理论研究的一个热点,首先介绍分布式入侵检测发展现状,然后引入攻击树来表示入侵,并提出一个基于攻击树的攻击描述语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攻击树的分布式入侵检测系统结构。  相似文献   

4.
基于攻击树的木马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彦  黄皓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8,29(11):2711-2714
木马是以获取主机控制权和窃取信息为主要目的恶意程序,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安全造成极大危害.研究并总结了木马攻击行为的规律,提出了一种通过静态分析PE文件采发现木马的方法.对现有的攻击树模型进行改进,设计了扩展攻击树模型,以此对木马攻击中常见的危险系统调用序列进行建模,将分析PE文件得到的API调用集合与建模得到的攻击树作匹配,来预测程序中可能存在的攻击行为,并能有效地区分木马文件和正常文件.  相似文献   

5.
攻击树在多层网络攻击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攻击树模型,描述了在多层网络攻击中的一种风险分析方法,并形成多种可能的攻击场景,为攻击树在多层网络攻击中的应用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方法,也为网络防护提供了一种简洁的需求方案。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由于系统漏洞增多、网络入侵手段不断演化、黑客技术不断更新,导致网络攻击变得复杂多样化。然而,传统攻击树模型的质量高度依赖于分析师的知识和技能水平,主观性强,在表达攻击意图及攻击操作的关系上存在不足,很难实现攻击模型的自动构建。为了能够高质量地检测系统资产潜在的安全威胁,并支持自动化检测的实现,文中提出一种基于攻击者意图的反目标攻击树模型及其构建方法。该模型从攻击者的意图出发,通过对反目标元素的迭代分解来描述攻击者的攻击过程和攻击目标,并以攻击树的形式进行表达,从而高效地发现系统的安全问题。基于Datalog语言给出反目标攻击树模型分解策略的形式化描述并定义了推理规则,为反目标攻击树模型的自动构建以及攻击威胁的自动检测提供了支持。将所提方法应用到真实的攻击案例场景中进行分析,成功地检测出了被攻击系统的实际攻击场景和潜在安全风险,证明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攻击树的网络攻击建模方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攻击树(AttackTree)是一种具有树表示结构的网络攻击建模工具。它具有结构化、可重用的优点。已有一些工作在它的基础上展开。但总的来说,现有的研究都着重于针对具体的攻击事件进行建模,在利用攻击树进行分析时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难以对攻击树进行有效的利用。该文利用攻击树从系统的角度来对攻击进行建模,并尝试利用建模后得到的攻击树对系统整体的安全性进行分析与评估;此外,通过对攻击过程进行阶段划分,大大降低了构造出的攻击树的复杂度,使得攻击树更易于使用、分析和维护。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很好地刻画网络攻击的特征,可以为系统的安全分析和评估提供比较令人满意的指导,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UEFI中源代码、自身扩展模块及来自网络的安全隐患,分析了传统的BIOS与已有的UEFI恶意代码检测方法的不足,定义了结合UEFI平台特点的攻击树与威胁度,构建了动态扩展的威胁模型库与恶意行为特征库相结合的攻击树模型,设计了针对UEFI恶意行为检测的加权最小攻击树算法。实验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与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9.
攻击模型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保护网络安全必须对网络攻击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攻击模型能对攻击过程进行结构化描述和有效分析,有助于安全知识的共享以及提高攻击检测和安全预警的效率。对目前常用的几种攻击模型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对攻击模型研究的发展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针对传统攻击树模型在计算攻击事件发生概率时未考虑各安全属性权值的不足,设计了一种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攻击树模型。在计算攻击事件发生概率时,首先给每个叶节点赋予不同安全属性;然后根据攻击者意图和系统特征比较各安全属性对攻击事件发生概率的影响程度,构造判断矩阵;最后对所得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若符合要求,则将其特征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各安全属性权值。实际应用表明,利用该方法计算所得出的攻击事件发生概率更贴近系统实际。  相似文献   

11.
随着计算机安全技术的高速发展,黑客的攻击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限制。如何突破安全技术的封锁,建立一种全新的黑客攻击技术与体制已经成为当前黑客的主要研究方向。文章介绍了攻击树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攻击树的网络攻击系统,它可以根据目标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攻击策略,实施攻击。该系统使得攻击有自动性和智能性,大大提高了攻击成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第三方支付流程和相关安全事件的分析,运用威胁树方法学,从信息安全评估的角度构建了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威胁树分析模型,并运用德尔菲法选择典型的第三方支付系统进行了实例评估,最终得出第三方支付系统的最小威胁树,并基于此提出针对第三方支付系统的安全建议和对策,以期对第三方支付系统安全的改进和用户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俊彦  陈清明 《计算机工程》2014,(6):115-119,124
随着安全芯片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应用环境的日趋复杂,需要通过穿透性测试验证芯片的安全性,同时有必要对测试进行评估。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攻击树模型的安全芯片穿透性测试评估方法。分析安全芯片的穿透性测试过程,采用攻击树模型作为穿透性测试的描述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攻击事件的多属性赋值方法、攻击代价的推算方法和攻击路径的分析方法。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准确评估安全芯片穿透性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攻击树的信息系统安全度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介绍了当前信息系统安全领域研究的现状,指出定量研究正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然后介绍了攻击树的概念,并利用其特点对当前比较常见的缓冲区溢出攻击进行定量的建模分析,并对分析过程中用到的概念进行了定义。通过分析发现,利用攻击树模型对信息系统安全进行度量,是比较好的选择。最后对本模型的特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攻击能力增长的网络安全分析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脆弱性分析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攻击能力增长的网络安全性分析模型以攻击者的能力增长为主导,参考网络环境配置,模拟黑客攻击自动生成攻击图.使用攻击能力增长表示攻击者的最终目标使得攻击图的表示更为准确.最小攻击代价分析第1次考虑了相似攻击对攻击代价的影响,以便对各条路径的攻击代价进行计算;最小环境改变分析考虑入侵检测的因素对最可能的攻击路径进行分析,对于入侵检测系统的处理更加科学合理;两种分析都为改善网络配置提供了依据.与已有成果相比,模型提出的算法和方法更为实际可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一种针对系统威胁进行量化的分析方法,并建立了模型,该方法提供了一种类似系统的安全性评估、比较的途径。当然,当本分析方法应用于不同类型的系统时,需要对其部分参数进行初始化和修证。  相似文献   

17.
王赛娥  刘彩霞  刘树新  柏溢 《计算机工程》2021,47(3):139-146,154
针对4G网络的安全风险评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攻击树模型的评估方法,以分析网络的风险状况,评估系统的风险程度和安全等级。对4G网络的安全威胁进行分类,通过梳理攻击行为和分解攻击流程来构造攻击树模型,利用多属性理论赋予叶节点3个安全属性并通过等级评分进行量化,结合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矩阵计算叶节点的风险概率,根据节点间的依赖关系得到根节点的风险概率,最终得到4G网络的安全风险等级。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评估4G网络的风险因素,预测可能的攻击路径,为安全防护策略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数传电台在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中广泛应用,其传输安全也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文章为了系统分析评估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中数传电台传输的安全性,针对数传电台传输阶段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攻击树建模方法,对传统攻击树进行改进,重新定义了攻击节点,量化了叶子节点的攻击风险,建立了以威胁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安全为攻击目标的攻击树模型,在攻击树的基础上可以直观地反映各种可能的攻击图景。并根据攻击树计算出了各攻击图景发生的概率,根据多攻击图景考虑系统总的安全性。最后利用安全性灵敏度,定量分析各攻击方式发生概率变化对系统安全性的影响,找出对系统安全性影响较大的关键方式,提出提高系统安全水平的措施。文中攻击树模型可以用于评估系统风险,区分不同攻击方式对系统的不同安全威胁程度,由此为决策者采取相应的数传电台传输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