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设计了一种新型先导式无静差水压溢流阀,介绍了该阀的结构特点。根据局部假设,建立了溢流阀精确的数学模型。通过实际参数,求出了无静差水压溢流阀的静差。借助 Matlab/Simulink软件对新阀结构进行了动静态仿真分析,并对该阀在 31 MPa 工作情况下的进行了动静态和稳定性分析。仿真分析表明,该阀有很好的动静态特性,响应时间可以达到 12sm,幅频宽达到 86Hz,相频宽达到 87.6 Hz。  相似文献   

2.
阀口动压反馈直动式溢流阀动态特性的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普通直动式溢流阀调压偏差较大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直动式溢流阀的新结构--阀口动压反馈直动式溢流阀.通过建立阀口动压反馈直动式溢流阀的动态数学模型,利用Matlab软件仿真分析了其动态性能,结果表明阀口动压反馈直动式溢流阀的动态性能良好,满足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3.
王灏  黄越  罗刚  黄家海 《机床与液压》2018,46(11):82-84
现有调速阀基本都是采用机械压力补偿器或是流量传感器进行压差补偿,该方案会导致系统结构复杂性增加、能量损失大和流量控制精度低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采用数字压差补偿方案对流量进行精确控制。建立Valvistor阀数学模型,分析获得系统输出流量、先导控制电压、根号下压差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以双线性插值法为工作原理的流量补偿控制器;建立基于双线性插值原理的比例调速阀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该阀的静态控制精度较高,并且具有较好的等流量特性,负载扰动时具有较高的流量补偿精度且动态响应较快。  相似文献   

4.
介绍水液压传动的关键技术,根据数字阀的特点设计数字式水压溢流阀。建立其阀口气穴流场的数学模型,并用Fluent软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为溢流阀的结构改进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先导式水压溢流阀静动态特性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结合水介质的特性及典型先导式油压溢流阀的结构,分析了先导式水压溢流阀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先导式水压溢流阀.针对关键技术难题,在结构上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在溢流阀入口设置固定阻尼孔和二级节流主阀口以减小气蚀;在材料上阀芯采用奥氏体不锈钢,阀套采用铝青铜QA19-4增加阀的抗气蚀和抗腐蚀能力;阀芯结构采用异性结构保护重要过流阀口;阀芯上加组合密封件以减少泄漏和拉丝侵蚀.对改进后的溢流阀的静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采用AMESim对溢流阀进行了建模,分析了不同参数对阀动态特性的影响.通过静动态分析,增强了溢流阀性能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电磁卸荷溢流阀的工作原理,建立了电磁卸荷溢流阀自动卸荷和加载过程的数学模型,研究了电磁卸荷溢流阀启闭性能的影响因素,基于AMESim搭建了电磁卸荷溢流阀的仿真模型,分析了控制活塞直径和先导阀入口锥阀芯直径对启闭性能的影响规律,并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电磁卸荷溢流阀的启闭性能主要取决于控制活塞直径和先导阀入口锥阀芯直径;控制活塞直径主要影响电磁卸荷溢流阀的加载压力,而卸荷压力主要取决于先导阀入口锥阀芯直径,二者综合影响电磁卸荷溢流阀的切换压力差。  相似文献   

7.
针对系统中的普通低压直动式溢流阀的静特性,提出了阀口动压反馈低压直动式溢流阀的新结构,改善了溢流压力随流量变化的特性;且当通过流量在大范围变化时,减小了溢流阀溢流压力的变化比率。  相似文献   

8.
叙述了高压水阀中零件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的差异及零件结构的改进对高压水阀寿命试验结果的影响,确定了提高高压水阀寿命的关键问题是提高高压水压溢流阀阀口的抗气蚀性能,运用流体力学的理论得出了溢流阀阀口气蚀破坏的产生与溢流阀溢流压力值及阀出口背压值之间的关系表达式,并且通过试验得出二级同心型溢流阀阀口不产生气蚀时溢流阀压力值与阀出口背压值之间的关系曲线,最后应用本文研究结果研制了一种新型抗气蚀高压水压溢流阀。  相似文献   

9.
肖前龙 《机床与液压》2021,49(14):157-160
比例溢流阀的压力控制稳定性对液压系统加载和限压至关重要。以某比例溢流阀为研究对象,建立溢流阀数学仿真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主阀弹簧腔容积及先导腔阻尼孔直径参数变化对主阀压力控制稳定性的影响,为溢流阀的设计及使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一种压电型先导阀的结构及工作原理,建立了先导阀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AMESim仿真软件对先导阀进行了PWM控制仿真研究,分析其静、动态特性;并运用压力反馈、PID控制等复合控制方法,仿真表明该方法能有效提高阀的性能,大大降低稳态误差.  相似文献   

11.
数控进给伺服系统的预见前馈补偿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针对数控进给伺服系统跟踪轨迹事先已知的特点,在常规反馈控制结构基础上引入预见前馈补偿控制;通过增加扩展误差系统状态变量方法,将P—PI串级进给伺服系统控制变换为状态反馈,运用偏微分最优化法求解预见前馈补偿控制系数。从而在不改变原有系统稳定性的基础上。利用预见前馈将位置给定量提前作用于速度控制器输入端,大大减小了位置跟踪误差。仿真例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分析非线性状态误差反馈控制律(NLSEF)的基础上,对NLSEF的解耦控制器的设计和控制量的正确实现问题进行了讨论,并通过仿真实验证实了其对系统结构、参数以及耦合关系变化的鲁律性。  相似文献   

13.
电液位置伺服系统的阻尼比较低,造成电液位置伺服系统响应速度慢及跟踪性能较差。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一种模糊自适应控制与速度正反馈、加速度负反馈相结合的复合控制策略。通过速度正反馈来提高系统的开环增益,加速度负反馈提高阻尼比,从而提高系统动态响应速度并减小位置误差。利用前馈控制拓宽系统频宽,进一步减小位置跟踪误差。对传统PI控制、模糊PI控制、模糊PI复合控制算法下的系统响应性能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所提出的复合控制策略时,系统动态响应速度比模糊PI控制提高约76.9%,比传统PI控制提高约84.2%,其位置跟踪误差几乎为0。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减摇鳍加载系统存在多余力的特点及其对加载系统控制性能的影响,并通过对多余力产生机理的分析提出采用双阀反馈补偿控制来控制多余力的方法,分析与仿真结果表明,双阀反馈补偿控制对克服系统多余力有很好的效果,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跟踪性能,较理想地实现了减摇鳍加载系统的多余力抑制。  相似文献   

15.
在中凸变椭圆活塞车削的过程中,系统的扰动抑制是一个关键问题.文章针对直线伺服刀架系统对变化负载的扰动抑制进行了分析,指出切削力的干扰是按变椭圆规律周期变化的,对重复控制器在周期参考输入信号的情况下,分别对幅值不变和幅值变化的周期性负载扰动抑制的效果进行了研究,指出重复控制器对于幅值变化的周期性扰动信号没有对于幅值不变的周期性扰动信号抑制的效果好.为解决此问题提出了一种PID反馈补偿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以达到较好的控制效果,增加了系统的抗扰性,为提高中凸变椭圆活塞加工精度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鄢华林  缪鑫  王伟  程浪 《机床与液压》2017,45(10):79-81
以主动式波浪补偿液压驱动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整个波浪补偿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建立主动式波浪补偿液压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推导出主动式波浪补偿驱动系统的传递函数,引入PDF(伪微分)算法。运用MATLAB/Simulink对波浪补偿驱动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推断出在整个主动式波浪补偿驱动系统中采用PDF(伪微分)控制算法系统响应性能完全满足系统要求。最后通过电机模拟液压驱动系统,根据实验结果来验证PDF控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了可逆冷轧机厚度控制系统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高精度厚度综合控制方案,通过引入非线性校正,改善了辊缝定位系统的动态性能;在解决监控AGC调节易振荡的问题上,采用了简单可行的均值滤波;提出了一种简单、准确地记录和补偿偏心量的方法和在线修正计算塑性系数的算法。理论分析和仿真研究表明该方案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8.
针对液压升船机、多自由度试验平台、长行程单出杆液压缸控制系统高性能和高效能的要求,结合阀控回路的高性能和泵控回路的高效能特点,采用阀控开式回路和泵控闭式回路并联驱动新回路。该回路兼顾效能和性能,但侧重于保持性能。为提高新回路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性及带负载的控制精度等性能,提出带有负载补偿量的速度/位置复合控制策略,确定负载补偿计算模型和速度前馈控制计算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控制策略,可以实现速度和位置的同时控制,并且在不同负载下可以获得较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9.
曹剑  徐兵  孙军  杨华勇  王昊 《机床与液压》2006,(8):98-100,116
针对负载口独立控制系统中不同负载流量和负载压力工况时动态响应和稳态精度相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静态工作点前馈补偿的控制算法,分析了在考虑速度敏感隋况下进油阀与出油阀液导的选取方法,证明了此算法能保证各种工况下的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传感器易受外界环境温度影响而产生输出漂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温度负反馈的补偿方法。通过构造适当的热敏电阻,设计了可调式开关稳压电路,为传感器提供加热电压,保证敏感材料较稳定的工作条件。通过TGS2610气敏传感器的对比实验,探测误差可由原来的-40%,+70%降低到±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