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对比了加入助剂制备的大粒径硅溶胶与普通硅溶胶的凝胶过程,重点考察了pH、胶粒粒径、温度、硅溶胶浓度、添加表面活性剂等对大粒径硅溶胶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TEM技术表征了大粒径硅溶胶的粒径增长方式.结果表明:加入助剂能提高大粒径硅溶胶的稳定性,而且硅溶胶的稳定性受硅溶胶粒径增长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硅溶胶的制备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文章介绍了硅溶胶的主要性质和应用领域,以及国内外硅溶胶领域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了硅溶胶制备的基本方法及其优缺点.离子交换法、单质硅水解法是目前工业化最成熟的工艺.开发新的硅溶胶制备工艺,制造高浓度、高纯度、高稳定性、特殊用途硅溶胶产品是硅溶胶制备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硅溶胶稳定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硅溶胶是二氧化硅微粒在水中均匀扩散形成的胶体溶液,有酸性和碱性之分.本文简要介绍了硅溶胶的结构及稳定机理,综述了影响硅溶胶稳定性的系列因素,包括pH值、粒径、电解质等,并对硅溶胶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硅溶胶放置过程中由于粒子会发生聚集而导致重力作用大于布朗运动发生沉降.本文以DLVO理论为基础解释了抛光用硅溶胶在放置过程中发生沉降的原因,通过测定硅溶胶的Zeta电位、比重、粘度、pH值考察了粒径、浓度、外加分散剂对硅溶胶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防止硅溶胶放置过程中发生沉降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正硅酸乙酯水解-聚合的工艺参数研究及纳米SiO2的合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正硅酸乙酯为原料,分别以盐酸、硫酸、甲酸、天冬氨酸或其混合酸为水解催化剂制备硅溶胶.研究了不同催化剂、电解质以及醇对水解和胶凝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以盐酸或以盐酸和天冬氨酸的混合酸为催化剂可以得到较好的硅溶胶,而单独以有机酸和天冬氨酸为催化剂得不到理想的硅溶胶.同时还发现,醇的加入可以起到稳定硅溶胶的作用,而浓度较高的Na2SO4加剧了硅溶胶的聚结.另外,用X -射线衍射和紫外-可见光反射对纳米SiO2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常压浓缩法生产硅溶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涂料、粘接剂、耐火绝热材料、陶瓷、纺织等工业对硅溶胶的需求日益增大,特别是近来无机高分子建筑涂料的兴起,更为硅溶胶的大量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与此同时,对目前硅溶胶产品也提出了高浓度,高稳定性,低价格的要求。制备低浓度硅溶胶的方法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1.电渗析硅酸钠法。2.水解有机硅法。3.离子交换硅酸钠法。最常用的是离子交换法。无论使用那种方法生产高浓度硅溶胶,都必须进行浓缩。硅溶胶是不稳定体系,控制何种条件进行浓缩,往往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异氰酸酯基团封端的聚氨酯预聚体与硅溶胶混合的方法,制备出了水性聚氨酯丙烯酸酯 /硅溶胶纳米复合乳液,探究了分散在聚氨酯预聚体中的硅溶胶颗粒的粒径和复合漆膜中硅溶胶的含量对漆膜性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分散在聚氨酯预聚体中的 19 nm小粒径硅溶胶颗粒容易团聚,漆膜性能较差;相比之下, 91 nm的硅溶胶无机粒子在乳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稳定性。复合漆膜中硅溶胶的含量对漆膜的吸水率和力学性能有明显影响,但对漆膜硬度、附着力和光泽的影响较小。结果表明,硅溶胶粒子粒径为 91 nm,加入量为复合乳液质量的 30%时漆膜性能最佳,吸水率为2. 67%,铅笔硬度为 3H,拉伸强度为 5. 77 MPa,断裂伸长率为 564. 58%,硅溶胶与树脂基质相容性最好。并且与未改性的聚氨酯丙烯酸酯漆膜相比,复合漆膜的耐水性和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UV固化环氧丙烯酸酯/SiO2杂化涂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改性硅溶胶为无机组分,双酚A型环氧丙烯酸酯为有机组分,制备了UV同化环氧丙烯酸酯/SiO2杂化涂料.研究了改性硅溶胶制备条件及其用量对杂化涂料机械性能的影响,并用FT-IR和TG对固化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硅溶胶能够同时提高体系的硬度和柔韧性,当n(MPTMS):n(HCI):n(TEOS)为0.75:0.024:1、改性硅溶胶与环氧丙烯酸酯的质量比为30:70时,涂膜机械性能最佳.TG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硅溶胶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环氧丙烯酸酯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在水泥基材料中掺入不同pH值的纳米硅溶胶,研究了其对水泥胶砂力学性能的作用规律,并通过XRD、SEM微观测试手段分析了硅溶胶中纳米SiO2的火山灰活性及其对水泥石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酸性、中性及碱性硅溶胶在适当掺量下可提高水泥砂浆的力学性质、改善水泥石的微观结构;酸性和中性硅溶胶在碱性条件下极易团聚,纳米二氧化硅粒子的火山灰效应难以充分发挥,在最佳掺量下其对水泥砂浆的增强效果不及碱性硅溶胶.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硅粉水解-胶粒整理法制备硅晶片抛光所用硅溶胶,考察了单质硅粉的加入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硅溶胶底液浓度、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对硅溶胶胶粒平均粒径增长的影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单质硅粉的最佳加入量为25 g、反应时间7h、反应温度80℃、硅溶胶底液的质量浓度为8%、选稀氨水为催化剂、用量为12 mL,在此条件下可制备得到平均粒径为20 nm的硅溶胶产品.经过多次粒子生长可以制备得到适用于硅晶片抛光产业的高纯度大粒径硅溶胶.  相似文献   

11.
朱慧仙  王力 《广东化工》2008,35(2):19-22
酸性硅溶胶是二氧化硅微粒在水中均匀扩散形成的胶体溶液,pH为2~4,具有许多优良性质和特点,作为一种精细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纺织、造纸、电子等工业。文章介绍了酸性硅溶胶的制备工艺、结构及特性,分析了pH、电解质盐浓度和二氧化硅粒径对其稳定性的影响,并对酸性硅溶胶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硅溶胶的性质、制法及应用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硅溶胶(silicasol)是二氧化硅胶体微粒在水中均匀扩散形成的胶体溶液,具有许多优良性质和特点,作为一种精细化工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化工、材料、纺织、造纸、电子等工业。概括介绍硅溶胶的种类、特性、制造工艺及其主要应用,并对其制造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硅溶胶、铝溶胶在陶瓷原位胶态成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瓷原位胶态成形方法是制备近净尺寸复杂陶瓷部件最具应用前景的方法,硅溶胶、铝溶胶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其中。本文主要介绍了硅、铝溶胶的分散胶凝原理以及在胶态成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硅溶胶问世已有超过100 a的历史,其在分子筛的合成及催化剂的制备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简要综述了硅溶胶的市场情况、制备方法和性质。重点介绍了硅溶胶在分子筛类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包括硅溶胶在硅源、黏结剂以及制备小晶粒分子筛等方面的应用。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详细论述了催化剂用硅溶胶作为硅源、黏结剂和载体在分子筛的合成和催化剂制备中所起到的作用和优势。结合硅溶胶的应用研究现状,提出硅溶胶在制备分子筛类催化剂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硅溶胶为黏结剂制备的硅基催化剂耐磨性差;以硅溶胶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活性组分分散性差;硅溶胶产品的批次质量稳定性差。指出,如何解决以上问题,以更有效地提高硅溶胶在分子筛类催化剂制备中的应用,将是以后研究的重点。最后,对硅溶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在硅溶胶可控合成的基础上,分子筛及其催化剂的可控合成和应用开发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5.
硅溶胶应用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硅溶胶是高分子二氧化硅(SiO2)微粒分散于水中或有机溶剂中的胶体溶液。硅溶胶作为一种精细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涂料、各种材料、半导体、造纸、纺织、水处理等行业。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硅溶胶的制备工艺以及主要性能,并详细地对硅溶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6.
在25.0℃及搅拌条件下,采用等温热导微量热法研究了硅溶胶与硅酸钾的混合过程。结果表明,硅溶胶与硅酸钾混合,立刻发生了SiO2溶解和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产生了完全不同于硅溶胶和硅酸钾的SiO2胶体粒子和化学成分以及热效应,热效应受硅溶胶所占的相对重量百分比的影响。其反应的特征是硅溶胶和硅酸钾的反应级数从低到高时刻都在快速不断交替变化;随着硅溶胶所占比例的提高,热谱曲线峰高、硅溶胶与硅酸钾的混合化学反应完全的曲线总面积(总焓变QT)和热力学焓变(ΔH)数值都表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以酸性硅溶胶及其结合料浆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胶凝时间、黏度、触变环面积、剪切应力等流变参数,研究了聚丙烯酰胺、氢氧化镁、柠檬酸三铵等对酸性硅溶胶及结合料浆流变行为、凝聚过程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氢氧化镁电离出Mg2+促进了酸性硅溶胶的缩合反应,对酸性硅溶胶胶凝过程的影响较为显著;氢氧化镁添加量的增加,增大了胶凝速度,酸性硅溶胶的稳定性下降。聚丙烯酰胺作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通过空间位阻效应,缔合溶胶中的氢键,在溶胶中形成三维网络结构,同时聚丙烯酰胺水解吸附在溶胶胶团颗粒表面,加快了SiO2粒子的絮凝,提高了酸性硅溶胶及其结合料浆的黏度。控制柠檬酸三铵的含量低于10 mg/mL,有助于降低硅溶胶结合料浆的黏度,提高体系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以硅溶胶为粘结剂的催化裂化催化剂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硅溶胶的性能、特点和影响硅溶胶稳定性的因素。综述了由硅酸钠经离子交换法制备和硅酸钠与无机酸反应制备催化剂的方法。含硅粘结剂的催化剂抗磨损能力和焦炭选择性较好,催化剂的强度可以通过添加表面活性剂和铝盐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9.
The fouling potential of the negatively charged silica sol in electrodialysis (ED) by adsorption on the surface of an anion exchange membrane was investigated. Since the fouling potential is related to the phys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silica sol and anion exchange membranes, it is important to characterize the properties of silica sol and membranes. The surface charge of silica sol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and its isoelectric point was determined as pH 3. The commercial anion exchange membranes were characterized in terms of exchange capacity, water content, the zeta potential and th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mbranes using impedance spectroscopy to predict the effects on the electrodialysis performances. Among the characterized properties, exchange capacity and some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anion exchange membranes were rather improved after ED experiments. In the electrodialysis of solution containing silica sol, deposition of the silica sol did not decrease the desalting performance of the anion exchange membranes because of loosely packed cake layer on the membrane surface.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W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two different structures, silica nanospheres and porous polymer membranes, via nanophase separation between silica sol and polymer. Silica sol, which was in-situ polymerized from tetraorthosilicate, was used as a precursor. Subsequently, it was mixed with a polymer that was used as a matrix component. It was observed that nanophase separation occurred after the mixing of polymer with silica sol and subsequent evaporation of solvents, resulting in organizing various structures, from random network silica structures to silica spheres. In particular, silica nanospheres were produced by manipulating the mixing ratio of polymer to silica sol. The size of silica beads was gradually changed from micro- to nanoscale, depending on the polymer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porous polymer membranes were generated by removing the silica component with hydrofluoric acid. Furthermore, porous carbon membranes were produced by using carbon source polymer through the carbonizat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