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核壳型复合粒子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丙烯酸丁酯(BA)为第一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第二单体,二乙烯苯(DVB)为交联剂,经分步乳液聚合,对表面偶联化处理的滑石粉微粒进行包覆,制得了以滑石粉粒子为核、PBA—co—DVB为弹性芯层、PBA—co—PMMA无规共聚物为过渡层、PMMA为壳层结构的多层复合粒子。通过FT—IR、DSC及DMA等检测表征,确认了其核壳聚合物包覆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2.
聚硅氧烷核壳粒子的制备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馨  辛忠 《石油化工》2005,34(3):298-302
综述了近几年聚硅氧烷核壳粒子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以聚硅氧烷为核、为壳及为核壳的核壳粒子,重点阐述了以一步乳液聚合法和种子乳液聚合法制备聚硅氧烷核壳粒子及聚硅氧烷核壳粒子在增韧改性剂、涂料等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聚丙烯酸丁酯-无规立构聚苯乙烯(PBA-aPS)核壳乳胶粒子,讨论了单体纯化、引发剂加入方式以及聚合反应条件对苯乙烯(St)转化率的影响,并设计正交实验得到最佳合成工艺,并对核壳乳胶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核壳乳胶粒子以轻度交联的PBA为核、aPS为壳,核壳结构明显;乳胶粒子呈圆球状,平均尺寸约340nm,分布比较均一,粒子粘连情况通过降温出料得以解决;核壳粒子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分解温度高达324℃,加工过程中粒子没有发生形变;粒子的堆砌并不影响粒子在间同立构聚苯乙烯(sPS)基体中分散,说明PBA-aPS核壳粒子填充改性sPS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Fe_3O_4@Au核/壳纳米粒子具有独特的磁性和光学性质,已广泛应于生物医学领域。概述了近年来Fe_3O_4@Au核/壳纳米粒子的合成方法。详细介绍了Fe_3O_4@Au核/壳纳米粒子双层结构和多层复合结构的合成方法。  相似文献   

5.
以过硫酸钾(KPS)为引发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采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的聚合方法成功合成了聚丙烯酸丁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PBA-P(MMASt))核壳乳胶粒子,通过化学改性得到壳层含上氨基基团的核壳乳胶粒子。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傅立叶变换红外观谱仪、元素分析仪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对核壳乳胶粒子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PBA-P(MMA-St)核壳乳胶粒子具有核壳结构,其平均粒径达340nm,其中壳层平均增厚35nm,聚苯乙烯成功接枝到PBA核上,并且壳层含有氨基基团,当壳层聚苯乙烯含量为壳层单体质量的25%时,壳层氨基含量可达1%。此外,随着壳层聚苯乙烯含量的增加表层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6.
核壳结构PS/PU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岩  孙多先  李楠  蒋稳仁 《石油化工》2003,32(9):796-799
采用种子乳液聚合法 ,合成出以聚氨酯 (PU)为壳、聚苯乙烯 (PS)为核的核壳结构聚苯乙烯 /聚氨酯 (PS/PU)纳米复合乳液。采用动态光散射、透射电镜、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特征及粒子形态进行了研究 ,其核 /壳质量比对纳米复合乳液的性能有一定影响 ,随着核 /壳质量比的增加 ,复合乳液的粒径和紫外吸光度增大 ,电导率下降 ,乳液粘度先下降而后上升  相似文献   

7.
利用乳液接枝聚合技术,合成了亚微米级核壳橡胶粒子,并且在壳层引入了沥青组分,与丁苯橡胶(SBR)协同改性沥青。通过对改性后沥青的低温延度、高温储存稳定性、以及橡胶相分散状态的分析,得到了一种高、低温性能均较好的改性沥青。此时,改性沥青的低温延度超过150 cm。高温储存离析差小于2.5℃,橡胶相呈点阵状均匀分散于基质沥青中,并探讨了相容改性机理。  相似文献   

8.
单体及乳化剂组成对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和丙烯酸丁酯(BA)为单体,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壬基酚聚氧乙烯醚(OP-10)为复合乳化剂,经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发合成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讨论了核壳层乳化剂质量比、核壳层硬软单体质量比、核壳层单体总质量比对聚合反应以及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复合乳化剂SDS和OP-10的总用量为3%[m(SDS):m(OP-10)=2:1],且在核壳层中的质量比为4:1,核层、壳层中MMA与BA的质量比分别为1:2和3:1,核壳层单体总质量比为1:1时,可制成综合性能良好的核壳型丙烯酸酯乳液。  相似文献   

9.
页岩地层纳米级微孔、微裂缝发育,常规封堵剂粒径较大,难以封堵页岩内孔缝。以无机纳米二氧化硅为核,以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为壳(单体质量比为10∶2∶1),基于乳液聚合法制备了耐高温核壳型纳米封堵剂(CLG-NM)。通过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热重实验对封堵剂进行了表征,通过页岩压力传递实验评价了其封堵性能。结果表明,CLG-NM粒径分布为40~300 nm,中值粒径为89.4 nm,在372℃以下的热稳定性良好。CLG-NM与现场油基钻井液的配伍性良好,3%CLG-NM对油基钻井液流变性的影响较小,高温高压滤失量(180℃老化16 h)从3.1 m L降至2.8 mL,破乳电压高于700 mV。CLG-NM可进入页岩内的纳米孔-缝进行封堵,在现场油基钻井液中加入CLG-NM的上游压力穿透岩心的时间为19.5 h,封堵效果好于国内外同类产品。  相似文献   

10.
核-壳型乳液聚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核-壳型乳液聚合机理,包括接枝机理,互穿网络聚合机理及离子键合机理。详细论述了影响核-壳乳胶粒结构形态和聚合物性能的因素,其中影响乳胶粒结构形态的因素包括聚合工艺、单体亲水性、引发剂品种;影响核-壳聚合物性能的因素包括种子单体用量、两阶段引发剂用量比及两阶段乳化剂用量比。简要介绍了核-壳聚合物用途,即用于高性能涂料、阻透材料、抗冲击改性剂和增韧剂制备。  相似文献   

11.
以白油为连续相、Span80/OP10复配乳化体系为乳化剂、质量分数为40.0%的丙烯酰胺水溶液为分散相,配制了含43%白油、24.7% Span80/OP10(质量比26:74)复配乳化剂和36.4%丙烯酰胺水溶液的反相微乳液。在反相聚合过程中引入无机核蛭石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蛭石/聚丙烯酰胺复合微球(PAMCMS),并以产物中复合微球的粒径、溶胀性能及乳液稳定性为指标,考察了引发剂用量、交联剂用量、搅拌速率和反应时间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当引发剂用量为0.09%、交联剂加量为0.025%时,在温度为40℃、搅拌速率为300 r/min的条件下反应8 h可获得粒径达680.4 nm的蛭石/聚丙烯酰胺复合微球PAMCMS。激光粒径分析仪和光学显微镜分析结果显示,所制得的PAMCMS的平均粒径为680.4 nm;在40℃恒温水浴下去离子水中溶胀10 h后的粒径达2792 nm,增大了近4倍。  相似文献   

12.
The α-Fe nanoparticles with oxide shell were prepared by the complete reduction of iron oxide ones with hydrogen, followed by the selective surface oxidation as a thin layer. As-treated α-Fe nanoparticles preserved their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and metal α-Fe phase for at least 80 days in the air. In comparison, the unstabilized α-Fe nanoparticles protected only by their silica shell were oxidized instantly in the air and the saturation magnetization of the unstabilized α-Fe nanoparticles was decreased drastically. Since the stabilization procedure was carried out under dry conditions using silica-coated iron oxide nanoparticles as precursors, it could be applied to nanoparticles of various sizes and shapes to obtain a stable α-Fe phase.  相似文献   

13.
双亲粒子聚合物随钻堵漏剂的合成与性能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首次将双亲粒子应用于随钻堵漏的研究。用浓乳液聚合界面引发制备疏水性核/亲水性壳双亲粒子。首先,通过浓乳液聚合得到聚苯乙烯胶体粒子,作为疏水性的核;然后通过界面引发使丙烯酰胺在核的表面聚合包覆,形成亲水性的聚丙烯酰胺壳层。该双亲粒子呈微粒状,并存在轻微的相互粘连或串状结构,平均粒径21.36μm。双亲粒子在淡水基浆中抗温可达180℃。含1%双亲粒子基浆的堵漏效果明显,并随粒子加量的增加,基浆漏失量减少,堵漏能力提高。随着挤注量的增加,挤注压力逐渐增大,挤注量为700 mL时的挤注压力可达14 MPa。双亲粒子可降低体系API滤失量。在加量不高于2%时,基浆流变性变化不大,可用于高温地层的随钻堵漏。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乳液聚合的特点,对常用乳液聚合方法进行了分类介绍。综述了乳液聚合产品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如钻井液处理剂、酸液稠化、堵水调剖及调驱、钻井防漏堵漏、油田固沙以及污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探讨了乳液聚合产品在油田开发领域的不足和应用前景。为了满足开发深井超深井的需求,乳液聚合产品应具有良好的抗温、抗盐及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核壳型高交联聚硅氧烷/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粒径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苯基三乙氧基硅烷、八甲基环四硅氧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为单体合成了高交联聚硅氧烷乳液,然后与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共聚,得到具有核壳结构的高交联聚硅氧烷/BA/MMA 复合乳液。考察了乳化剂的种类与用量、单体加料方式、单体总浓度对乳胶粒粒径分布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辛基苯酚聚氰乙烯醚/十二烷基苯磺酸复合乳化剂合成聚硅氧烷乳液,BA 和 MMA 加入前补加十二烷基苯磺酸钠乳化剂且两单体以半连续法加入,可得到较均匀的复合乳液。当复合乳化剂用量为硅烷单体质量的10%、十二烷基苯磺酸钠补加量为 BA 和 MMA 总质量的1.5%、单体总量为体系中水质量的35%时,乳胶粒的体积平均直径约为71 nm。  相似文献   

16.
费建奇 《润滑油》2011,(6):24-28,35
PMAs分子结构独特,制备工艺适应性强,在润滑油添加剂领域占有重要地位。通过PMAs的分子结构与工艺设计,如单体与聚合物极性、单体类型、单体含量、侧链烷基长度、官能团引入、分子量及其分布的调控等,可赋予产品希望的特性或通用性,是开发市场竞争力产品的有效途径。文章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并指出未来PMAs的研发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