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齐婳  张丙林  李德瑾 《煤化工》2008,36(1):13-14
介绍了济钢现有干熄能力分别为2×70t/h、150t/h和100t/h的3套干熄焦装置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所开发的新技术以及实施后的效果:2×70t/h干熄装置采用五段组合式砌炉技术、余热锅炉采用自然循环技术及保温装置;150t/h干熄焦装置在设备上采用高温高压及锅炉自循环技术、矮胖型干熄槽、冷却段与循环风机设给水预热器等措施,在工艺上采用最新烘炉技术、焦炭最佳冷却工艺、空气导入加回流控制技术;100t/h干熄装置在前2套装置基础上,进行了增加提升、横移限速断保护装置、增加提升待机位、副省煤器回流工艺等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改进,干熄焦在红焦显热回收,改善焦炭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焦炉煤气代替氮气作为循环换热介质的干熄焦工艺,该工艺在冷却焦炭的同时实现了焦炭脱硫. 通过物料和热量平衡计算表明,干熄焦过程循环焦炉煤气比循环氮气气料比显著降低;焦炉煤气在熄焦炉入口补充气体的比例越高,循环气量越小,干熄焦系统的动力消耗越小. 焦炭加氢脱硫实验结果表明,干熄焦过程循环焦炉煤气能显著降低焦炭中的硫含量.  相似文献   

3.
徐瑞阳  张丙林  张敏 《燃料与化工》2012,43(2):29+36-29,36
济钢150t/h干熄焦为2×60孔焦炉配套建设工程,年干熄焦炭量为120万t,排焦装置采用电磁振动给料器和旋转密封阀组合结构,将干熄炉内冷却的焦炭均匀稳定排出干熄炉,输送到排焦皮带.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干熄焦焦炭烧损率的原因。通过控制影响烧损率的因素,使焦炭烧损率由1.2%下降到0.9%。按照生产焦炭100万t/a计算,每年可减少烧损1 000t,创经济效益100余万元,并延长了干熄炉的使用寿命和年修间隔时间。  相似文献   

5.
牟卫国  李林  邱华美  孙鹏 《燃料与化工》2010,41(2):31-31,33
干熄焦的装入装置是干熄焦的关键设备之一.装人装置主要功能有2个:一是开闭炉盖,二是将炽热的焦炭经装入料斗导入干熄炉。装入装置在起重机与干熄炉之间起着承前启后的联结作用,其运转是否正常对于熄率及蒸汽外送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借助Aspen Plus模拟软件,应用Gibbs自由能最小化方法建立新疆阜康干粉煤加压气化模型。研究了气化参数氧煤比、蒸汽煤比和二氧化碳煤比对气化性能的影响。氧煤比增加有效气(CO+H_2)含量存在最大值;蒸汽煤比的增加,合成气中有效气(CO+H_2)和CO含量减少,CO_2和H_2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煤比对合成气组成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7.
济钢焦化厂干熄焦系统年产焦炭112.7万t。为干熄焦装置配套的余热锅炉压力(主蒸汽压力调节阀后)9.5MPa,蒸汽温度540℃,正常蒸汽产量79t/h,额定蒸汽产量86.1t/h。余热锅炉采用膜式水冷壁,高温、高压自然循环,节省强制循环泵。  相似文献   

8.
目前以及可预见的将来,占主导地位的仍是传统的湿熄焦方法。俄罗斯和独联体国家现有80%的焦炭是采用湿熄焦方法。这样,每生产1t焦炭要产生0.3~0.4m3化学污染的水。这些水即使经过生化净化也不能直接排入水体,只能用于出炉焦炭水熄,而焦炭的热量消耗在水蒸发到大气中,随之,有害物质也排放到大气中,而且还影响焦炭的强度。改用干熄焦可保证焦炭的强度,焦炭显热可用于生产动力蒸汽,但出现粉尘和化学污染的多余热载体排入大气的问题。由于工艺复杂,影响干熄焦方法的普及。1焦炭冷却的温度条件对不同温度下焦炭和煤热解固…  相似文献   

9.
从千熄焦的工艺和焦炭冷却机理的分析干熄焦系统的主要危险因素:焦炭热解生成氢气、一氧化碳、甲炕等易燃易爆、有毒物质和高温高压蒸汽。介绍了干熄焦系统的主要安全设施、控制循环气体可燃气体成分浓度的2中方式、排焦系统工艺联锁、提升机系统工艺联锁、循环风机系统工艺联锁;提出严格执行干熄焦工艺操作、检修和安全规程,确保干熄焦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230 t/h超大型干熄焦的技术优势及装备创新。230 t/h干熄焦装置集成双斜道、新型一次除尘及焦粉冷却等全新技术。相比过去大型焦炉采用2套干熄焦装置配套的状况,单套大型化干熄焦装置可减少工程占地面积,节省20%~25%的建设投资,降低20%的装置运行成本,同时增加30%的投资回报。  相似文献   

11.
安钢焦化厂75 t/h干熄焦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2009年7月28日投产,分析干熄炉焦炭烧损率的变化和存在的系列问题,提出了降低干熄焦烧损率的工艺措施和方法,为稳定干熄焦工序,延长炉体使用寿命,增加焦炭产量和改善冶金焦质量,提供了科学生产依据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2.
安钢焦化厂75 t/h干熄焦于2008年3月开工建设,2009年7月28日投产,分析干熄炉焦炭烧损率的变化和存在的系列问题,提出了降低干熄焦烧损率的工艺措施和方法,为稳定干熄焦工序,延长炉体使用寿命,增加焦炭产量和改善冶金焦质量,提供了科学生产依据和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3.
我厂炼焦车间现有50孔JN60型6m焦炉2座,年产焦炭能力为107.89万t,并配有1套140t/h处理能力的干熄焦装置。在红焦装入干熄炉的过程中,装入装置是支撑焦罐的载体,同时起着  相似文献   

14.
随着干熄焦的国产化、大型化,干熄焦技术的发展与研究渐成行业热点.干熄焦设备用耐火材料主要用于干熄槽、一次除尘器以及锅炉等受冲刷和磨损部位.初期的干熄炉和一次除尘器工作面层所采用的耐火材料仅是一种高强度黏土砖,从运行情况看,斜道区、冷却段耐火砖断裂、掉砖和磨损非常严重,每年的正常维修已无法保证干熄炉生产的需要,1年后就需大修更换.因此,近年来对干熄焦耐火材料材质进行了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5.
段毅  高会元 《辽宁化工》2020,49(6):702-704
干熄焦是采用惰性气体将红焦冷却的一种方法,相比于湿熄焦有节约能源、改善焦炭质量、减少环境污染等优点。干熄焦余热锅炉是利用吸收红焦显热的高温循环气体与除盐除氧水热交换,产生蒸汽的一种设备。由于现有技术的限制,余热锅炉水质往往无法满足锅炉用水要求,进而导致锅炉受损、产汽不合格等问题。本文对余热锅炉水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影响水质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对策进行试验对比,验证可行性和有效性,确定最佳的水质处理方案,以确保余热锅炉的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采用部分水激冷的方式冷却气流床气化炉气化室出口的高温合成气和融渣,模拟计算了(1)水煤浆气化+耐火砖衬里、(2)粉煤气化+耐火砖衬里、(3)粉煤气化+水冷壁衬里3个气化工艺的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采用部分水激冷方式的出废热锅炉的气体流量远小于用合成气激冷方案的Shell和Prenflo流程,这将有助于减少后续的设备尺寸;激冷水温度对合成气和废热锅炉蒸汽的总热效率无明显影响,可以采用低温的激冷水以减少出废热锅炉的气体流量以及后续的设备尺寸;工艺(1)的总热效率约为84%,低于采用高温辐射锅炉的Texaco流程;工艺(2)、(3)的总热效率约为90%,与采用合成气激冷方案的Shell和Prenflo流程相当。部分水激冷的方式适合于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IGCC)的粉煤气化。  相似文献   

17.
以干馏煤气为介质的半焦干熄焦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陕北半焦产品水分含量高,生产过程中水资源消耗大的问题,提出利用低温干馏煤气作为熄焦介质实现半焦干熄焦的技术方案.对应用干熄焦技术的内热式直立低温干馏炉生产半焦的过程进行了模拟物料平衡、热量平衡计算和低温干馏过程能耗分析.结果表明,干熄焦技术应用于低温干馏生产半焦过程可以节约水约203 kg/t半焦,有效回收半焦显热,节能643.30 MJ/t半焦,产品水分可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水煤气反应减少,半焦收率提高;理论分析证明了该技术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张渊  李剑利  曹文  朱志娟  尹庆军  张荣祥 《广东化工》2012,39(6):118-118,113
介绍了安钢75 t/h干熄焦在节约能源,提高焦炭质量,提高炼铁生产能力及环境改善(节能减排)等方面的直接经济效益。由于干熄焦的焦炭冷、热强度提高,可使高炉焦比降低2%,高炉生产能力提高1%,并且减少酚、氰、硫等污染物向大气中排放,环境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19.
齐洪涛 《煤化工》2010,38(4):28-32
为了扩大炼焦煤资源选择范围,保证太钢2~#7.63m焦炉投产后的生产和焦炭质量稳定,结合干熄焦装置的投产,在实验室进行了单种煤和配煤方案的优化研究,并对低水分熄焦和干熄焦的焦炭强度进行对比实验,优选出单种煤和系列配煤方案,可供生产实际选择采用。实验结果显示,干熄焦与低水分熄焦相比,除化学成分外,焦炭的各项质量指标均有改善趋势,M_(40)可提高约2%,反应性可降低约1%~2%,反应后强度可提高约2%,M_(10)改善不显著,结构强度和显微强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20.
张渊  李剑利  曹文  华祥  宋玉岩 《广东化工》2010,37(8):109-110
介绍了安钢焦化厂75 t/h干熄焦干熄炉系统的物料和热量衡算,分析了目前生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干熄炉的热效率和热工效率的措施,为提高干熄炉系统效能,改善焦炭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