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惠鹏 《广东化工》2012,39(7):128-129
膜生物反应器(MBR)用于垃圾渗沥液处理方面在国内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该技术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发展,现已比较广泛地应用于大小型垃圾填埋场的渗沥液处理中。在《垃圾填埋场污染物控制标准》(GB16889-2008)提出并实行后,膜生物反应器(MBR)利用低压膜进行固体的分离与截流,兼具了生化处理泥水分离与高压膜系统入水预处理的双重功能,使之成为垃圾渗沥液生化处理与深度处理结合中最高效的处理手段。通过对垃圾渗沥液处理MBR工艺中膜分离系统的不同选择和应用进行归纳与分析,探讨应用于垃圾渗沥液处理领域中MBR膜分离系统的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2.
纳滤分离处理垃圾渗沥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集成膜技术对城市垃圾渗沥液进行处理,探讨了预处理方法、膜组件、操作压力等因素对渗沥液处理效果的影响。经混凝沉淀和管式膜超滤等预处理的渗沥液经过二级纳滤处理,质量分数为85%—90%转化为符合国家一级排放标准的透过液,可直接无害排放;仅10%—15%成浓缩污液,可返回垃圾池或经脱水干燥后焚烧。  相似文献   

3.
膜生物反应器-纳滤工艺在垃圾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岳西县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产量为100m3/d,在进水COD、BOD5和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8000、8000和1500mg/L时,经膜生物反应器加纳滤工艺处理后,出水COD、BOD5和NH3-N的质量浓度分别为80、20和13mg/L,满足《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的排放标准。该膜生物反应器为德国WWAG公司开发的一种好氧分置式MBR,通过气密性生物反应器达到较高的氧溶解度和氧利用率,并且可以减少挥发性污染物和臭味的排放量。  相似文献   

4.
王飞  沈建兵  王岩松 《广东化工》2015,42(6):137-139
采用外置式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对河源市七寨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渗滤液进行处理,设计处理规模为300 m3/d,出水水质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一般地区渗滤液出水标准较严者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陈文超 《清洗世界》2023,(2):157-159
文章对垃圾填埋场渗沥液处理技术开展研究,在围绕产生来源、有机物含量、盐分含量、氨氮含量进行垃圾渗沥液特点分析后,对常见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进行详细分析。以福州市长乐车里垃圾填埋场为例,探索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的灵活运用,为垃圾填埋场运营企业提供借鉴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垃圾渗滤液是一种成分复杂的商浓度废水,对环境危害较大,若不处理或处理不达标排放,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着重介绍了MBR+NF+RO综合工艺在山东省青岛市某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中的应用,并结合工程实际对今后的处理工艺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采用MBR/反渗透为主体的工艺处理园区再生水,一期处理规模为1 500 t/d。运行结果表明,当进水p H为6~9、COD≤1 200 mg/L、SS≤400 mg/L、TN≤100 mg/L、NH_3-N≤35 mg/L、TP≤8 mg/L时,处理出水p H为6~9、COD≤30 mg/L、SS≤5 mg/L、TN≤1.5 mg/L、NH_3-N≤1.5 mg/L、TP≤0.3 mg/L,出水水质达到《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的Ⅳ类标准。该工程运行成本为2.76元/t。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垃圾渗沥液处理技术综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垃圾渗沥液处理虽然在各国开展的时间已较长 ,迄今尚无比较切实有效的方法。作者全面分析比较了国内外渗沥液处理技术和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母继荣 《染料与染色》2010,47(1):57-62,30
本文简单介绍了膜的种类及其特点,重点综述了目前国内外膜分离技术在染料生产及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垃圾渗滤液MBR-NF处理工艺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青林  曾经  禹丽娥 《广州化工》2010,38(5):199-200,206
研究了湖南省耒阳市某垃圾填埋场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工艺,并进行了成本估算。该处理工艺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为主体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可有效的实现达标排放,包括工艺选择、主要单元说明、主要设备与构筑物以及工程的投资成本核算,通过初步核算,该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的水处理运行成本为1.132元/m3,表明该工艺不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也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1.
纳滤技术用于垃圾渗滤液深度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MBR和纳滤集成处理工艺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处理试验,研究了纳滤作为终端处理技术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纳滤对COD、色度的脱除情况很好,试验过程中膜性能稳定,透过通量和脱盐率的变化不大.纳滤的显著效果使其在垃圾渗滤液处理领域具有极大前途.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管式膜膜电生物反应器对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考察膜电生物反应器的pH、水温、溶解氧和污泥浓度变化对垃圾渗滤液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考察膜出水通量、COD和电导率.结果表明,采用膜电生物反应器进一步处理垃圾渗滤液,膜通量较稳定,出水COD(350~650mg·L~(-1))随原液COD(500~800 mg·L~(-1))呈大体相同趋势变化,在试验后期,COD去除率在25%~45%之间.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进年来国内外在NF法处理垃圾渗滤液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混凝、MBR的预处理控污技术和对膜透过液、浓缩液的后续处理技术。分析了NF膜分离溶质的作用机理,并认为机理模型的研究和NF膜进水预处理及出水的后续处理是下一步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4.
高铁酸盐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电解法制备的高铁酸盐对SBR法处理后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结果表明pH对COD和氨氮的去除有显著影响,当pH分别为5和9时,COD和氨氮分别具有最佳去除效果。随着高铁酸盐用量的增加,去除率先达到一个峰值后经历一个回落阶段,然后再继续上升,COD和氨氮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80%和  相似文献   

15.
电絮凝工艺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电絮凝法去除垃圾填埋场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试验。结果表明,电絮凝法处理本试验垃圾渗滤液的最佳条件为:极板材料采用铁电极,极板间距为20mm,pH为6~8,电流强度为3A。最佳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COD的去除率可以达到65.4%。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混凝-反渗透组合工艺处理渗滤液经膜生物反应器的出水,考察组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及电混凝作为RO进水预处理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出水COD和NH3-N、TP的质量浓度分别为100 mg/L和20、0.2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95%、90%、98%,可以满足GB 16889-2008的排放要求;出水电导率为355μS/cm,膜出水电导率与进水电导率的比大于0.94。电混凝工艺能够有效降低RO进水的COD、TP含量,明显地减缓膜结垢污染,改善膜的产水率,可以作为膜前预处理。  相似文献   

17.
结合四川省生活垃圾渗滤液处理情况以及膜技术在渗滤液处理工程应用的实例,重点对比和分析了3家典型渗滤液处理工程工艺特点,实例证明膜技术在渗滤液处理中的应用能使渗滤液出水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2008)中相关排放标准,为我国新建或改扩建垃圾渗滤液工程工艺技术的选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混凝-活性炭-过氧化氢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混凝-活性碳-过氧化氢组合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探讨了不同处理技术的最佳工艺条件和处理效果.结果表明,pH为4.0、投加200 mg·L~(-1)氯化铁、慢速搅拌25 min、静置60 min时混凝效果最好;而后在室温、pH=3.0、H_2O_2(质量分数为30%)投加量为5mL·L~(-1)、活性碳与H_2O_2的质量比为1:2、反应120min时,COD去除率最好.经混凝-活性炭-H_2O_2组合工艺处理后,垃圾渗滤液中COD、UV_(254)、UV_(410)和UV_(436)的去除率分别能达到89.44%,82.13%,90.625%和91.35%,其中出水中COD为75.69 mg·L~(-1),达到GB 16889-2008中污染物的排放限值.  相似文献   

19.
MBR法在峨眉山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分析生活垃圾渗滤液水质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阐述了M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工艺流程、原理等,说明了MBR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特点和优势,经该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可以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进而为我国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咎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垃圾填埋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垃圾降解方面,而渗滤液本身污染特性研究不足的现状,结合室内物理模拟试验,对不同温度下渗滤液流体中各类污染物指标、相关流体物理性质变化规律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厌氧条件下,较高的温度对于填埋初期渗滤波流体中污染物指标COD、VFA、pH、NH_3-N以及渗滤液粘滞性的增长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有利于COD、VFA、pH的衰减.在垃圾降解中后期,较高的温度也不能发挥对氨氮浓度的降低优势,而渗滤液密度在整个填埋期间没有太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