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根据罗山金矿52#脉矿岩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开采技术条件复杂的特点,成功地应用用了低分段倾斜工作面废石充填法回采破碎薄矿体,通过对该采矿方案的介绍,阐述了其结构,回采与充填工艺、采取的技术措施及取得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2.
韩光照  李春  马贺雨 《采矿技术》2017,(6):19-22,36
针对前河金矿葚沟矿区Ⅳ号带S矿体赋存条件差、上下盘围岩破碎、回采难度大等问题,为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增加可采矿量,在矿山原有充填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充填系统工艺和设备升级,将块石水泥人工充填系统改造为河沙水泥管道充填系统,对相应的下向胶结充填回采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回采凿岩爆破参数进行了优化试验。现场生产实践结果表明:改造后的充填系统和下向胶结采-充工艺能够满足矿山安全生产需要,有效控制采场的稳定性和回采过程中的贫损率,为矿山Ⅳ号破碎矿带S矿体的安全回采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针对缓倾斜、破碎金矿床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二步矿柱回采面临的顶板破碎,支护难度大等问题,采用锚索控顶技术对矿柱安全回采方案进行设计。通过FLAC~(3D)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矿柱在单翼和双翼充填体支撑下采用不同支护参数下回采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锚索在矿柱回采时可发挥较好的护顶作用,对于单翼为充填体柱采用2m×2m、双翼为充填体柱采用2m×1.5m的锚索支护参数能保证矿柱回采的安全。  相似文献   

4.
王前裕  詹荣生 《铀矿冶》1995,14(4):224-229
本文介绍了水口山铅锌矿近5年来在不稳固围岩中缓倾斜中厚黄金矿体的回采方案、尾砂胶结充填技术及松软破碎电耙道支护技术等方面所取得的一些成功经验,同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5.
应用高水充填法,有效解决了在大采高工作面过空巷期间顶板压力大、顶板破碎、作业环境安全性差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安全回采,为回采工作面过空巷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铜坑矿92#矿体为回采松散体包围下破碎矿柱,提出高压分层注浆技术,采用机械化上向水平进路充填法对201#、202#以及203#破碎矿柱进行回采。详述了高压注浆加固松散体技术及注浆工程布置、注浆主要参数计算、注浆工艺过程。高压分层注浆技术有效解决了松散体稳固性差、回采作业安全性差以及矿石损失贫化大等问题。高压分层注浆技术不仅提高了矿岩自身稳固性,而且还大大增加了顶板允许暴露面积,提高矿石回采率23%,贫化率18%,增强了回采作业的安全性。实践表明,高压分层注浆技术的应用,可有效解决松散体包围下破碎矿柱的回采难题,具有工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良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庄子金矿床属高品位缓倾斜至倾斜中厚矿体,矿体变化很大,主要采用两步骤房柱法回采,采后用尾砂充填.该法在回采矿体顶板破碎、矿体倾角较大时,贫化损失较大.为此,根据该类矿体的赋存条件,采用技术经济分析的方法,对可用的几种采矿方案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认为,分层充填法能较好地适应矿体的变化,提高采矿的安全性,降低采矿贫化损失,有较好的技术经济效果.为此,推荐该类矿体采用分层充填法回采.  相似文献   

8.
针对三山岛金矿西山分矿某破碎矿段矿体难开采、原有上向水平进路充填法支护工程量大、作业循环周期长等问题,拟采用下向进路(进路宽3.6 m、高3.0 m)充填采矿法回采该段破碎矿体。通过安全系数法计算出承载层所需C30混凝土或尾砂胶结体厚度,对下向构筑工艺及施工步骤进行了介绍,并在试验采场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下向进路充填采矿法不但减轻了支护成本和支护工作量,同时保障了破碎矿体回采过程中的施工安全性,为破碎矿体安全高效开采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9.
张庄铁矿为隐伏盲矿体,矿体主要为石英磁铁矿,较坚硬完整。首采中段为-450~-390 m水平,中段高度60 m,采用大直径深孔阶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回采0911盘区1105矿房时,下向垂直深孔施工遇到大面积破碎带,导致T150深孔钻机卡钻、不返水,无法钻进,加大了施工难度。为保证安全回采破碎矿体,通过利用深孔对工作面进行预注浆,从而固结设计深孔周围破碎矿(岩)石,确保深孔成孔。回采作业时,在破碎区域单侧形成切割槽区,为深孔爆破提供补偿空间,优先爆破矿石稳固区域,然后爆破破碎区域,以完成安全回采矿石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工作面黄泥岩顶板在其回采期间容易发生破碎离层、漏矸严重或冒顶等问题,以南河煤业15110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的综合方法,通过分析黄泥岩顶板形成的原因,并基于15110工作面顶板黄泥顶分布区域的探测结果,确定该工作面黄泥顶治理范围,提出了对工作面黄泥岩顶板进行注浆加固改性控制措施,根据现场实践、工程类比及理论计算公式等选择合理的注浆材料及注浆关键技术参数,最后在现场进行了工程应用。试验结果表明,注浆区域内能够看到浆体充填痕迹,破碎结构大幅度降低,充填和固结了灰岩内部纵横交错的裂隙;注浆后能够控制黄泥岩顶板漏矸、冒顶、回采困难等问题,保证了工作面以正常速度安全回采。  相似文献   

11.
界河金矿4号矿体属于矿岩很破碎、极易冒落、金属品位高的难采矿体。以往矿山用上向水平分层废石充填法开采时,在安全、资源回收上存在较大问题。因而改用下向胶结充填法。首先进行试验回采,完善回采工艺后再全面推广应用。试验中采用了预埋钢筒形成充填小井的新方法,首创工艺简单实用的充填接顶指示装置。由于使用下向胶结充填法,提高了回采安全性及资源回收率,使损失率降至8%,贫化率降至5%。  相似文献   

12.
王涛 《金属矿山》2004,(1):181-183
尹格庄金矿1#矿体在2002年之前由于厚度、品位、矿岩的破碎性难于回采,经过论证,采用阶梯式浇分段挤压崩矿跟随充填连续采矿法回采,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针对矾山磷矿主矿体上盘采动范围内CTⅠ号破碎超贫磁铁矿的开采技术条件,设计提出了采用一种点柱式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该采矿方法将矿体自下而上划分为分层进行回采,分层高度3 m,分层间矿体划分为5 m宽矿房和2 m宽条柱。回采时只回采矿房,采空区采用低灰砂比尾砂胶结充填,利用永久条柱和充填体共同进行地压管理。生产实践取得了块综合生产能力450 t/d,矿石损失率23.33%,贫化率5%,原矿成本54.36元/t的良好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4.
非胶结充填体下阶段矿柱的低贫损连续回采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罗中 《采矿技术》2006,6(3):209-212
某金矿早期老采区遗弃破碎阶段水平矿柱,具有破损严重、形状不规则、上下均为干式废石充填体、品位分布不均匀的特点,通过采用上向分层侧伏进路尾砂充填采矿法回采,且在最上层矿体回采前,超前注浆形成人工顶板,不仅达到安全高效,而且实现全部回采,所用回采方法正确,工艺配套合理,技术指标先进,在回采进路断面形状、人工顶板形成工艺上具有创新.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四川大梁矿业会东铅锌矿床Ⅱ号段矿岩产状复杂多变和极不稳固的开采难题,设计采用上向分层壁式袋装充填采矿法回采该类型矿体,以进路为单位组织回采,以袋装充填方式进行空区处理和地压控制,生产实践取得盘区生产能力260t/d、充填成本53.24元/t、采矿损失率10%、贫化率5%的良好技术经济指标,安全可靠地解决了该矿段复杂破碎难采的技术难题,对同类型矿体的开采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永刚 《河北煤炭》2009,(5):3-4,17
采用轻型支架放顶煤回采工艺的综放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揭露了小窑采空区,通过对小窑采空区进行注浆充填,使采空区内垮落的破碎煤矸石得到了良好的胶结。工作面在放顶煤过小窑采空区回采过程中,减少了采空区内煤矸石向工作面的冒落量,对放顶煤回采工作面的顶板管理取得了成效,具有显著的技术经济和安全效益。  相似文献   

17.
针对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矿柱回采过程中出现的顶柱顶板破碎严重、大块率高、回收效果差,间柱充填体混入,底柱无覆盖层等问题,应用顶柱加固、微差爆破、高分段落矿、低贫化控制放矿、转借覆盖层落矿等先进技术,成功解决了技术难题,实现了安全、高效开采。  相似文献   

18.
深部厚大破碎矿体回采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采矿工程的深部延伸,采矿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对于深部矿产资源回采技术的研究成为了当务之急。而对于深部厚大破碎矿体的回采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以金川二矿区1# 矿体为例,在采用机械化下向胶结充填采矿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留矿柱两步回采方案跟无矿柱连续回采方案,并着重分析了各方案的优劣,这对类似矿山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庆铜矿深部破碎矿体开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部采矿面临地压活动强烈、矿岩破碎、稳定性差等诸多难题。针对安庆铜矿22#采场矿体赋存较深,且破碎的特点,分析采用上向水平分层充填采矿法进行开采的技术解决方案,提出将采场划分为3部分并按先后顺序呈阶梯状推进的合理回采及充填措施。矿山实践结果表明,阶梯推进和采后及时充填能有效维护采场稳定,充分回收矿产资源,确保矿山安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721-2K露天采场现状及矿体地质条件,对露天转井下采矿方法作了一些探索。阐述了低段高、小矿房、浅孔留矿法回采,嗣后胶结充填,是立足本矿现有技术条件下较为合理的方法,能较好地解决露天底邢矿体回采中所遇到的地表水威胁,边坡塌方,上部破碎层等难题。对今后的露天采场底部矿体回采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